第五篇 电站设备制造业 黑龙江省电站设备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为电力工业部门提供成套水力、火
力发电机组及相应的辅助设备。主要产品有水轮发电机组、汽轮发电机、电站汽轮机、电站
锅炉、电站设备辅机和电站自动化装置等。
黑龙江省电站设备的制造,始于50年代初。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同年10月,
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决定,将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所属沈阳电工五厂的部分车间和人员迁到
哈尔滨市。沈阳电工五厂接到搬迁动员令后,不到三天就将近百台设备拆卸、装车完毕,10
月20日发往哈尔滨。10月23日,首批人员从沈阳到达哈尔滨。11月、12月,相继迁来两批270
人,这些职工成为黑龙江省生产电站设备的首批开拓者。厂名叫东北电工局第四厂,曾先后
称为四六四厂、四四九厂,1953年改为哈尔滨电机厂,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工局。
1950年初,国家重工业部决定在东北沈阳筹建重型电机厂,后改在哈尔滨建设。制造汽
轮发电机、汽轮机、水轮发电机和水轮机等产品。1951年5月,东北电工局根据国家的决定,
在哈尔滨香坊区赛马场的旧址建设一个大型综合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生产水力、火力
发电机、水轮机及大、中型交直流电机等。同年6月6日破土动工,在开工典礼上,松江省主
席冯仲云、哈尔滨市市长饶斌参加了仪式。第一期工程项目包括:水轮发电机、中型交直流
电机、铸铁、锻造、工具、修配车间,还有锅炉房和部分家属宿舍,共25个项目,于1956年
上半年全部完成。总建筑面积173 391平方米,其中生产用面积82 384平方米,国
家投资总额为8 759.9万元。同年11月15日,经国家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
1952年8月,经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在上海和哈尔滨各新建一套制造火电
设备的基地。其中:哈尔滨一套厂由苏联引进技术。哈尔滨电机厂第二期工程(扩建),1955
年7月被列为“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建筑面积为60 000平方米,安装
设备为1 340台。该项工程以汽轮发电机厂房为主体,包括控制设备、线圈、试验站、
焊接厂房等项目。由苏联列宁格勒动力工业设计院承担设计,整个工程投资为4 356万
元,生产能力为年产汽轮发电机130万千瓦。1958年竣工,1959年2月1日,经国家验收委员
会验收并正式启用。在二期工程中,考虑到增加大型水力发电机组的制造能力,经国家批准,
把已建成的水轮发电机组厂房与新建的汽轮发电机厂房联结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大型水、火
电主机生产厂房。
为了进一步满足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1959
年初在哈尔滨电机厂第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建。其中有水轮机调速器、铸钢、制氧
等厂房和部分辅助设施,总面积为55万平方米。这些项目除水轮机调速器厂房只完成了骨
架立柱,于1960年停建外,其它项目均已完成。
哈尔滨电机厂经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厂内安装的设备已形成配套能力,其中多数重要
设备是从苏联引进的。建厂初期的1952年,全厂仅有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177台,到第
一期建设工程完成的1956年,增加到407台。到1958年二期工程竣工时,又增加到594台,截
止1960年末,全厂共有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797台。形成了批量生产水、火电设备的能
力。
1953年3月8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在哈尔滨筹建透平机(汽轮机)厂,同年4月26日厂
址选定香坊区原赛马场的东边(后改名为动力区大庆路)的一片荒草地上。相继成立透平机厂
筹备处,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械局副局长孙达生任主任。
哈尔滨透平机厂的建设,被列为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一、二期工程
各一项),工厂代号为四○四厂,1953年改为哈尔滨汽轮机厂。1953年8月20日,中国与苏联
签约,将建厂设计委托苏联国立重型机器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承担,国内由第一机械工业部
第二设计院配合。1954年3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批准建厂任务书,同年
9月28日国家计委批准了第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1955年6月批准第二期工程计划任务书,1956
年7月完成扩大初步设计,并决定一、二期工程合并建设。
哈尔滨汽轮机厂的厂房建设,是1956年3月17日破土动工的,到1958年9月工厂的主机、
冷作、机加、叶片、铸钢、轧制和热处理等主要厂房共70 091平方米全部建成,完成投
资8 853万元。工厂建成时,全厂固定资产总值为7 940万元。厂内安装的主要设备
有金属切削机床629台,锻压设备28台。全厂占地面积7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具备了以制造2.5万和5万千瓦系列的中、高压汽轮
机为主,年产电站汽轮机60万千瓦、船用透平机5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1958年12月10日,经
国家总体验收合格,正式投入生产。
1958年机械工业部决定,按照年产400万千瓦汽轮机进行扩建,以后又改为180万千瓦方
案,该方案于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停止实行。
1953年,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根据国家决定,在哈尔滨建立哈尔滨锅炉厂。派崔键(后
任哈尔滨锅炉厂厂长)、李光(后任副厂长)、吴昌(后任党委书记)等人负责筹备建厂工作。
厂址确定于新建的哈尔滨电机厂东侧。
哈尔滨锅炉厂的建设工程,是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工厂设计委托苏联重
型机器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进行。初步设计任务书于1953年4月由国家计委批准,工程总概
算由一机部设计二分局编制,1955年3月15日经一机部批准,国家投资总概算为8 040万
元。
第一期工程主要建设项目,由国家建设工程部负责施工,由东北第一工程公司承担,后
由东北第三工程公司第二工程队接续。1954年9月24日一期工程破土动工,主要工程项目有
64个,建筑总面积为134 344平方米,其中厂区建筑面积为55 783平方米。还有铁
路专用线3 871延长米。1956年开始设备安装,1957年安装完毕,交给哈尔滨锅炉厂。
哈尔滨锅炉厂一期工程实际造价7 382万元,比概算节省658万元。设计的产品钢领
是:年产各种产品金属总量为30 053吨。其中主要产品有中压电站锅炉21 850吨,
各种蒸汽管道2 700吨,电焊条365吨,焊剂85吨。建厂一期工程于1957年7月17日由国
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验收,整个工程质量评为优等,同意启用。
哈尔滨锅炉厂的第二期工程是国家1956年11月批准的。开始委托苏联设计,后来一机部
第二设计院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再设计。1958年6月提出扩建设计意见书,同年7月经第
一机械工业部批准。1958年6月25日开始施工,1961年扩建工程项目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包括
297台设备)。扩建工程共37项,投资额4 045万元,其中工厂建筑部分3 638万元,
实际完成投资3 531.2万元。建筑总面积86 589平方米(含计划外项目7 832平
方米)。扩建工程的纲领是:电站锅炉10 250吨;船用锅炉2 750吨;高压加热器90
台/1 500吨;锅炉辅机6 680吨;焊条及焊剂460吨;电站并管6 000吨;高中
压阀门4 000吨。扩建工程的主要项目有:锻工车间厂房、氧气站、乙炔站、容器车间
厂房、预热器车间厂房等。扩建工程完成后,工厂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电站锅炉由
1957年的4 048吨,到1961年达到12 045吨,提高近两倍。
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以下简称:“哈三大动力厂”)自建厂
时,就隶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三厂本着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在施工过程中,就制造
生产了水、火电设备。先后经历了仿制时期(1954~1960年)、自行设计时期(1961~1965年)。
哈尔滨电机厂从1950年开始生产全国第一台800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起,发展到能生产
7.25万千瓦轴流转浆式,10万千瓦混流式,1.25万千瓦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从1958年试
制出第一台2.5万千瓦空冷汽轮发电机始,发展到能生产氢外冷、氢内冷,功率为5万、10
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同时开始了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的试制。1958年,哈尔滨汽轮机厂试
制出首台2.5万千瓦高压冷凝式电站汽轮机起,发展到能生产2.5万、5万、10万千瓦,中
压、高压冷凝式电站汽轮机。同时进行了2.5万、5万中高压电站汽轮机的完善工作。1957
年,哈尔滨锅炉厂试制出仿苏第一台35吨/时中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起,又先后试制成功75
吨/时、130吨/时、230吨/时、410吨/时的中高压电站锅炉,1964年自行设计的220吨/
时高压电站锅炉问世,过热蒸汽温度提高到540℃,提高了热效率。
1965年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成立东北电力机械制造公司,三大动力厂划归该公司
直接领导。1970年企业下放,划归黑龙江省第一工业局领导(后该局与黑龙江省机械局合并)。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哈尔滨“三大动力厂”也同样遭受到干扰与破坏,
科技人员受迫害和下放,研究课题终止,试验室关闭,图书资料封存,技术工作处于瘫痪状
态,正常的生产秩序被破坏。由于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的积极努力,利用过去的技术储备和
科研成果,发展了一些重大产品。
在水电设备方面,哈尔滨电机厂于1968年、1972年先后制造出225万和30万千瓦大型
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在火电设备方面,1971年哈尔滨电机厂制造出第一台2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1972年试制第一台20万千瓦氢水冷(水氢氢)汽轮发电机。为了适应大型水、火电机组生产发
展的需要,1971年国家调拨给哈尔滨电机厂大型关键设备4台,1973年又调拨给57台。其中
有直径63米立车、10米卧车、直径250毫米捷克产镗床、M9017型光学曲线磨床、400吨级
冲床、螺杆泵铣床、300立方米制氧机和100立方米空压机等。
为了超前开发电网的主力机组,哈尔滨汽轮机厂曾于1963年就开始在上海汽轮机锅炉设
计研究所的配合下,联合国内一些单位,协同攻关开发20万千瓦中间再热式三缸三排汽超高
压汽轮机,于1971年试制成功。
哈尔滨锅炉厂为配20万千瓦火电机组,开发了670吨/时的电站锅炉,从1964年4月开始
初步设计,1967年11月完成施工设计,1970年12月试制成功。
为了超前开发下一代电网需要的主力机组,1973年三大动力厂曾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水
利电力部联合组织之下,进行了国产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样机设计与试制工作。从“五五”
计划开始,对三大动力厂进行了技术改造。
1976年哈尔滨电机厂重型车间的改造工程开工,厂房面积为25 761平方米,主跨全
钢结构,中间跨距36米,两侧跨距24米,全长264米,桥式吊车最大起重量400吨。1985年完
成厂房工程,并安装了部分大型设备。为了适应生产需要,1979年国家调拨给该厂主要设备
23台,其中有:T42100座标镗床、300吨位磨擦压力机等。同年还为适应生产葛洲坝水电站
大型水电机组的需要,国家又调拨给关键设备37台,其中有160吨位吊车、直径5米的立车、
直径160毫米的镗床、直径100毫米摇臂钻、可移式液压刨床、S7520W螺纹磨床和T245深孔钻
等。此外,还批准工厂自制非标准设备26项,其中有:大型正火炉、10米测长机、旋风铣床
等。
80年代,为了加强工厂的科研基地的建设,国家于1983年批准哈尔滨电机厂“六五”后
三年技术改造方案。新建了电机试验室,建成了高水头试验台,并从西德购置了五轴数控叶
片铣镗床。改造后的水力试验台,试验水头由原来的30米,提高到100米。电机试验室的试
验能力,由原来只能进行中、小型交直流的电机试验,扩大到能进行100万千瓦机组的试验。
80年代初,还在引进国外30万、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技术的同时,从西德进口数控冲槽机、
数控线切割机、线圈胀型机和凹凸焊机等设备。
为保证完成第一台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考核机组,工厂还自制50台重要设备,其中有40
多台属于大型设备,主要有为提高线圈质量的模压设备10台;为突破焊接下料的生产关键,
先后自行设计制造5台数控切割机;为解决导叶轴颈加工的椭圆度,自行设计制造新的旋风
铣床,此外,还有60×500毫米滚板机、转子线圈铣床和线圈倒角抛光机等。这些设备,在
保证顺利完成第一台60万千瓦考核机组和其它水电机组及大型交直流电机的制造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截止1985年末,哈尔滨电机厂共有各种主要设备3 445台,其中金属切削机
床和锻压设备722台。完全具备了制造大型水、火电设备和各种大、中型交直流电机的生产
能力。
这次重点技术改造总投资额为4 7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 515万元,工厂自筹
1 250万元)。经过“六五”改造,电站设备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30万千瓦提高到200万千
瓦。
1974年,国家计委批准对哈尔滨汽轮机厂,按年产300万千瓦汽轮机的生产能力进行扩
建,1980年因国民经济调整暂停。在此期间,工厂已进行施工的项目有重型主机车间、重型
总装车间、高速动平衡室和新木模车间等。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5 860万元(包括工厂自
筹436万元),在建的工业建筑面积35 479平方米。为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1978
年还成套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德辛克公司制造的DH12/90型高速转子动平衡试验
装置。该设备具有4~50吨和32~320吨两套摆架,对大型汽轮机的调试和安全运行起着保证
作用。还有从美国英格索尔公司引进的数控转子铣床;从西德柯巴公司引进的20—10FP500NC5
×5×7米数控龙门铣镗床;从意大利茵塞公司引进的TP420F224/X1200CNCΦ4 200
×1 200毫米数控转子铣床;从西德WASIT引进的DH 2 200 /80-12NC×1 000
Φ2 200×10 000毫米数控转子车床;从意大利茵塞公司引进的Φ485数控落地镗铣
床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基本具备了制造各种大型汽轮机的能力。
1985年,国家正式批准哈尔滨汽轮机厂年产300万千瓦汽轮机生产能力的初步设计方案(包
括引进60万千瓦汽轮机制造技术)。方案规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0 076万元,新增工业
建筑面积:重型主机厂房2 121平方米;产品试验室8 669平方米;露天仓库5 249
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共16 693平方米。截止1985年底已建成的项目有:
高速动平衡室于1984年投产使用;重型总装车间于1985年投产使用;木型车间于1984年投产
使用。重型主机车间土建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大型设备安装,这个时期完成建设投资额为
6 343万元(其中自筹1 156万元),厂房面积36 049平方米。未完工程全部接转“七
五”(1986~1990年)计划内实施。
1975年2月,一机部批准哈尔滨锅炉厂技术改造方案和总概算。生产规模为正常生产60
万、批量生产10万、20万千瓦电站锅炉,概算投资总额为2 690.18万元,增加建筑面
积44 633平方米。1978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改造项目处于停停建
建的状态,使正在施工项目不能按期进行,截止1981年末,实际完成1 152万元。1982
年7月,一机部批准哈尔滨锅炉厂引进美国燃烧公司(CE公司)60万千瓦电站锅炉技术方案,
总概算额为2 156万元。新建面积1 317平方米。1984年,一机部又将投资调整为
3 255万元,新建面积10 474平方米。同年5月,一机部批准哈尔滨锅炉厂恢复重型冷
作车间工程建设,投资额1 777万元,厂房面积15 120平方米。
1985年,一机部批准哈尔滨锅炉厂形成以60万、30万千瓦电站锅炉为主,年产300万千
瓦电站锅炉能力的技术改造项目,总概算额11 469万元,新建厂房面积19 237平方
米。
以上5次投资改造方案,构成哈尔滨锅炉厂三期扩建内容,总投资额为19 664.48
万元。到1985年末,主要项目正在施工中。
1979年2月又将三厂上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同年,哈尔滨电机厂承担了研制葛洲坝水电站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任务。1980~
1985年共生产5台。
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引进技术,合作生产有了新的突破。1984年哈
尔滨电机厂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为加拿大尼伯温水电站生产3台水轮机24个部套;引进挪
威KB公司的水轮机制造技术,并合作生产云南省鲁布格水电站的水轮机组等。为了提高中国
大型火电机组经济指标和制造水平,1980年9月、11月,一机部分别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和
燃烧工程公司签订了30万、60万千瓦汽轮机、汽轮发电机与电站锅炉的技术转让和购买部分
零部件合同。哈尔滨“三大动力厂”承担了制造60万千瓦火电考核机组的任务。经过5年的
努力,于1986年试制成功。20万千瓦火力发电设备,是“三大动力厂”70~80年代生产的主
导产品。三厂除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之外,在这个期间哈尔滨电机厂和哈尔滨汽轮机厂,
在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负责总承包的组织下,1985年为巴基斯坦分别制成了21万千瓦汽
轮发电机和汽轮机,开创了中国大型成套设备打入国际市场的先例。
1985年2月3个厂同时下放给哈尔滨市,由机电冶金工业局领导。
中央对黑龙江省电站设备制造业非常重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国
家主要领导人,曾多次来厂视察。
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几经建设和技术改造之后,形成了配套生产大型水、火电设备的群体。
据3厂统计:截止1985年末,3厂共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自建厂
到1985年末,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5 794万元,实现利润96 229万元,累计向国家
上交利税116 652万元,为固定资产原值的190%。累计制造出各种型号和规格的水轮发电
机组233套,总容量为855万千瓦,安装在全国94个大、中、小型水电站中,占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全国制造的水电机组总容量33%。累计制造出各种型号和规格的汽轮发电机200台,
总容量1 288万千瓦,安装在全国82个大、中、小火电厂和国外4个电厂,占全国制造的汽
轮发电机总容量的25%。累计制造出各种型号和规格的电站汽轮机168台,总容量1 251.5
万千瓦,安装在全国72个火电厂,占全国制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25%。累计制造出各种型号
和规格的电站锅炉399台,81 195蒸吨/时,配汽轮发电机组2 033万千瓦,为全国
火电机组总容量的40%。先后向朝鲜、越南、缅甸、阿尔巴尼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援外和出
口了高、中压电站锅炉55台,汽轮机12台(68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12台(72.5万千瓦)。
在水电方面,1976~1977年为刚果布昂扎水电站制造了4台总容量为30 000千瓦的水轮发
电机组。80年代后,为美国制造了6 9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等设备。1985年末,三厂共有
职工30 23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 143人,占职工总数的13.7%;固定资产原值
72 520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5 936.4万元,商品产值46 345.3万元,工
业净产值15 724.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 533.5元/人年;产品销售收入
34 207万元;实现利润2 354万元;上缴利税433万元;上交产品销售税金2 284
万元。
在80年代,曾有20种产品荣获国家、机械工业部和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哈尔
滨电机厂为葛洲坝水电站制造的轴流转浆式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85年荣获国家优
质产品金牌奖;哈尔滨锅炉厂制造的410蒸吨/时—9型电站锅炉和哈尔滨电机厂制造的云
峰1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均获国家优质产品银牌奖;哈尔滨汽轮机厂制造的高压10
万、超高压20万千瓦冷凝式电站汽轮机和哈尔滨电机厂制造的10万千瓦、20万千瓦的汽轮发
电机,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站设备质量和自动化水平,加强科研、搞好成套开发、设计、制造、
供应和服务工作,机械部电工局于1975年11月决定成立了阿城电站设备自动化设计研究所。
1979年决定成立了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1983年成立了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公司。
这些单位的建立,对提高电站设备的质量、自动化水平和成套开发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