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有立式和卧式两种。
    1949年冬,四川省解放前夕,国民党炸毁了四川省长寿县龙溪河下硐水电站的3台水轮 发电机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一定要修复好下硐水电站。同年底, 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接到制造龙溪河下硐水电站2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的任务后,把任务交给东北电工四厂(哈尔滨电机厂原名),1951年开始设计研制。水轮机的 设计,由曾到美国摩根史密斯(MORGEN·SMITH)公司实习过的俞炳元、王述载负责,水轮发 电机的设计由吴天霖负责,工艺设计由陶炜负责。当时电工四厂的生产条件很差,技术水平 也很低,要在一台1.4米的旧立车上加工镜板,光洁度要达10。由于全厂技术人员和工人 师傅的积极努力,终于当年底与东北电工九厂(沈阳电工机械厂)、东北电工五厂(沈阳变压器 厂、沈阳高压开关厂)联合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直径为0.464米,设计水头高42.95米,转速750 转/分,电压6 900伏的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1951年设备制成后,由工厂的张大 全、芦坤带队到电站安装,于1952年一次启动成功,并网运行。
    1952~1953年,又为四川省上硐、新疆乌拉伯、浙江省黄坛口、安徽省佛子岭等11座水 电站制成了20台水电机组,总容量为32 280千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 的恢复和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54年,哈尔滨电机厂开始制造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初,接到生产河北省官厅 水电站10 000千瓦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的任务,水轮机转轮直径为235米。虽当时 该厂在设备,技术等方面都不适应,但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考察了国内运行中的国外相同机 组,又参考一些苏联的技术资料,在全厂职工的积极努力下,1955年试制成功。它标志着中 国自行设计制造水电设备,由小型向中、大型方向发展。1954年末,水轮机厂房建成,1956 年为江西省上犹水电站制成1.5万千瓦、水头高214.5米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1957年1 月,开始为浙江省新安江水电站的装机进行技术设计,1958年4月完成,设计出水头73.4米、 水轮机转轮直径4.1米、转数为150转/分、额定电压13 800伏、单机容量72 500 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转轮采用苏联PO622技术型号,顶盖、涡壳等重要部件,均采用焊接 结构。主轴采用空心薄壁结构。水轮发电机为悬型结构,取消了下导轴承,使电机部件缩小, 重量减轻,定子线圈缩短,便于维修和安装,定子机座分成4瓣,用合缝板相连接,定子采 用条型线圈,在直线部分编织换位方式,波绕联结。这台机组于1959年制造成功。标志着中 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混流式水电设备,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为新 安江水电站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1962年,苏联政府停止供应中国和朝鲜在鸭绿江上联合建设的云峰水电站10万千瓦混流 式水轮发电机组(设计为4台,苏联只供1台),哈尔滨电机厂在“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方针 指引下,工厂副总工程师沈从龙、俞炳元、吴天霖等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建议 云峰电站的后3台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由中国自己制造。并表示,在质量上要比苏联制 造的还要好。经国家批准,同意由哈尔滨电机厂设计制造。哈尔滨电机厂成立技术协作委员 会和攻关队,发挥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三结合的作用,在总结国内电站水电机组运行经验 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设计试制工作,1964年完成设计。在水轮机结构上,第一次采用焊接座 环。发电机磁极线圈采用双T尾结构,在磁极线圈上加有磁极围带,防止线圈甩出。第一台 机组于当年12月制成,1966年4月顺利发电,相继又制造2台。这3台机组各项技术指标都超 过苏联供应的机组,深受使用部门的好评。1980年在全国电机产品质量评比中,荣获国家优 质产品银牌奖。
    1968年、1972年先后为甘肃省刘家峡水电站制造出225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和 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这是当时在中国运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225万千瓦 机组,由于制造质量问题,曾发生水轮发电机风叶断裂事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是哈尔滨电机厂的主导产品,自投产到1985年,先后制造出各种 不同型号和规格的机组达100多台,其数量之多,功率之大,均占厂内制造的其它水轮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