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压冷凝式汽轮机
哈尔滨汽轮机厂1956年成立产品设计科,组成以总设计师黄致甲、李根深为首的设计队
伍,于1957年开始对苏联列宁格勒金属工厂提供的高压BK—25—1汽轮机产品全套技术进行
转化工作。1958年初投产,同年9月试制出中国第一台51—25—1型(01#)25万千瓦高压冷
凝式电站汽轮机,装于哈尔滨热电厂。该机组为单轴、单缸、冲动式,机身总长74米,通
流共19级,末端叶片长432毫米,采用喷咀调节,有凸轮配汽机构,挠性转子,通流前11级
为整锻式,后8级为红套叶轮,与电机端用半挠性联轴器联接,新汽压力和温度为90公斤/
平方厘米和500℃,该型机组共生产4台。
哈尔滨汽轮机厂在设计制造51—25—1型(1#)汽轮机的同时,由黄致甲、马永龙和张希
涛等人,对苏联高压5万千瓦BK50—1型冷凝式汽轮机进行厂化设计,型号为51—50—1型(03
#),先后生产出23台,首台于1959年7月出厂,安装于辽宁省章党电厂。51—50—1(03#)
型机组与51—25—1型(01#)相比,只是其进汽量增加,通流共18级,末端叶片为665毫米,
机身总长7 725毫米,轴承间距4 350毫米。转子毛坯与51—25—1(01#)型机组完
全通用。
1958年,由丁一、王钧祥、朱家驹、陈大可、储品昌等人负责,利用设计和生产25、
5万千瓦汽轮机组的经验,参照苏联10万千瓦BK—100—2型机组,成功的设计出51—100—2
型(05#)机组。该项产品是单轴、双缸、双排汽、冲动式,分高压缸、中压缸两部分。高压
转子由高压缸的两个轴承支持,低压转子由低压缸内两个轴承支持;通流部分共分25级,前
11级为整锻式,后14级为红套结构。低压为正反分流结构,有2×5(10)级;低压两个排汽口;
排出的蒸汽流到两个冷凝器,末端叶片为665毫米。高压转子以半挠性联轴器联接;调节级为
双列复速级;调节系统采用机械液压式;主油泵为离心式;盘车采用蜗轮蜗杆结构。51—100
—2型(05#)汽轮机组,1959年投入生产,1960年试制成功,在厂内进行了试车。1960年4月,
一机部和水电部组织专家,在哈尔滨汽轮机厂对该机组进行了出厂技术鉴定后,安装于北京
高井电厂。1963年底,国家科委又决定将51—100—2型(05#)机组列为中间试验项目,1964
年4月哈尔滨汽轮机厂将机组运回厂内进行完善化处理,在主机本体127个部套中,改进设计
就有39个,新增5个,全部完善工作于1965年10月结束,重新装于北京高井电厂。该型机组
共投产7台。
哈尔滨汽轮机厂经过前一段设计、生产和科研的实践,为汽轮机组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建立起完整的生产、科研和设计组织体系与管理体系,技术队伍迅速成长,拥有产品设计和
科研工程技术人员370多名,相继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产品试验基地。从1961年开始,已由
仿制阶段进入改进设计阶段,许多主要的部套采用了自行研制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
并将几年来取得的科研、设计成果用于51—50—1型(03#)改为51—50—3型(06#)机组;51
—100—2型(05#)改为N100—90/535(43#)型机组上。
改进后的51—50—3型机组为单缸、单轴、冲动式,转子有22级,前17级为整锻式,后5
级为红套结构;N100—90/535型机组为单轴、双缸、双排汽、冲动式。这两种新型号机组
的进汽参数与改型前的两种机组相同,但结构要素有较大的改变。通流部分,两种机组均采
用了国内新研制的叶片型线,尤其是末端叶片,采用了周可绎、顾铬铮等人进行优化设计的
新665毫米叶片,该叶片经过了空气动力性能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拱型围带是哈尔滨
汽轮机厂在汽轮机设计上采用的新结构,在正式应用之前,曾作过模拟试验,它成功的应用
到5万千瓦和10万千瓦以及以后设计的大型机组上。
革—Ⅰ型调节阀是此间研制出的新成果。该型产品体积小,需要的提升力小,是一种小
提升力甚至无提力的调节阀,取代了原来的调节阀。排汽缸型线结构也是这一时期研制成的
新成果,当时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得到广泛应用。三抽楔轴承研制成功,为汽轮机设计提
供了新的轴承型式,射水抽汽器的研制成功,取代了老的抽汽器型式,为电站的安装、运行
和检修带来了方便。
51—50—3型(06#)汽轮机组共生产9台,首台于1966年10月安装于山西太原第二电厂。
N100—90/535型(43#)机组,到1985年底共生产41台,首台机组于1972年安装于四川省豆
坝电厂。1976年3月通过国家级鉴定,1983年获得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