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压电站锅炉

  50年代,哈尔滨锅炉厂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开始按照苏联图纸和技术资料,以设计生产 中压电站锅炉为主。这种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出口压力为39公斤力/平方厘米,温度450℃。 先后开发了35吨/时、65和75吨/时、120和130吨/时、240和280吨/时共7种近40个型号。 与0.6、1.2、2.5和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配套。其中35、75和120吨/时电站锅炉一直到60 年代末都是企业的主导产品。
    1956年,哈尔滨锅炉厂副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吴恕三同该厂工程技术人员吴一权、林希 茂、李奎曾等,按照中苏协议引进苏联的技术资料,设计制造出首台111—35/39(后改为 HG—35/39—1)型,配0.6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中压电站锅炉,安装于云南省开远电厂。 这台设备至1985年已安全运行近30年。
    1957年,按苏联技术资料设计制造出首台75吨/时电站锅炉,安装于黑龙江省佳木斯电 厂。1958年,哈尔滨锅炉厂一批青年设计人员组成“青年设计突击队”,提出“奋战90天, 设计出(自己的)75吨/时中压电站锅炉,实现年节约钢材(锅炉用钢)1 450吨”的目标。 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但设计工作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设计方案中选用合理的技术数据, 解决国内资源特性和地区特点产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如煤质不同带来的燃烧问题,地震带 来的防震加固问题等。他们广泛搜集查阅资料,征求老技术人员意见,开“诸葛亮”会,集 思广义,反复计算,终于按期成功地完成了自行设计75吨/时电站锅炉的任务。与此同时, 另一台120吨/时中压电站锅炉,也由该厂吴恕三、吴一权和戴克发等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完 成。这两台自行设计锅炉的构思、结构设计和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当时较好的水平,受到 驻厂苏联专家的好评,标志着中国电站锅炉设计完成了从仿制走向自主设计的过渡。年末, 共青团中央命名该突击队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队长洪邦俊到北京参加了 “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60年代,该厂根据用户不同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中压电站锅炉的设计结构。在燃烧方 式上,针对无烟煤、贫煤、褐煤和重油等不同燃料,设计多种燃烧器,进行多样化燃烧布置。 35吨/时电站锅炉,设有前墙布置的扰动式燃烧器、四角布置的直吹式燃烧器和直吹摆动式 燃烧器,燃重油时有前墙布置的叶轮式油燃烧器。排渣方式大部分采用固态排渣,少数采用 液态排渣。炉墙设计钢架向联合布置发展。部分锅炉还设计成沸腾燃烧和露天布置。1965年 设计的75吨/时7型电站锅炉采用了旋流式燃烧器、鳍片管膜式壁、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节 省了大量钢材,提高了热效率,方便了电厂安装,并为以后设计更大容量电站锅炉提供了宝 贵经验。
    与此同时35、75、120、240吨/时电站锅炉,分别设计、生产了10种、10种、6种、6种 炉型。35吨/时2型电站锅炉出口越南、朝鲜;4型出口缅甸;5型出口阿尔巴尼亚;这种电 站锅炉可燃用含硫高达52%的原油,由李松生负责设计,曾先后在厂内和上海南市电厂进 行防腐试验,研究出用漆加白云石粉办法,解决了燃料对锅炉的严重腐蚀问题,受到阿方好 评。120吨/时电站锅炉也曾出口阿尔巴尼亚。240吨/时电站锅炉均装备国内各电厂,到1961 年共生产出15台以后,220吨/时高压电站锅炉被淘汰不再生产。1975年起,哈尔滨锅炉厂基 本上不再生产中压电站锅炉,但仍按国际通用标准,对其常规机组锅炉设计进行了全面整顿 优化。
    哈尔滨锅炉厂生产的中压电站锅炉自50~70年代,先后为250套0.6、1.2、2.5和5万 千瓦火力发电机组进行了配套,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各中、小型火力发电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