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章 电 材

  黑龙江省电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电碳制品、高低压电瓷、电焊条、 电工合金和蓄电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能够制造电材产品的企业很少。1931年,哈尔滨市 傅家甸(道外区)景阳街有一家诚记电器修理行,经营者李宝晶,有6名从业人员。1941年, 哈尔滨市埠头区(道里区)中央大街,有一家俄国人开的电器修理部,业主叫拉瓦廉斯基,有 5名从业人员;在该区斜文街(经纬街)还有一家由德国人弗德连科经营的电器修理部。以上3 家均以修理汽车用蓄电池为主,不能制造。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哈尔滨市道里区炮队街( 通江街)开办1个亨利蓄电池厂,准备生产铅酸蓄电池,在没有投产之前,于1946年就倒闭了。 1946年4月蓄电池修理工刘金山,开办起1个蓄电池小作坊,利用旧蓄电池壳翻新修配少量汽 车起动用蓄电池。1947年,东北电业管理局在哈尔滨香坊区筹建一个国营蓄电池厂,当时有 职工百余人,开始生产出部分起动用蓄电池极板,当要组装成品时,于1949年春奉命迁往沈 阳。
    1946年秋,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三处,筹建通讯器材厂的人员到达东安市(密山市), 建立了后方工厂,直属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军工部。在该厂的第六分厂生产了少量酚醛压塑 料、胶木粉压件和漆布等产品。这是黑龙江省制造绝缘材料最早的一个单位。1949年5月, 根据上级指示,迁往辽宁省沈阳市,成为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所属第七厂( 简称电工七厂,后改沈阳电缆厂)。不久,在该厂成立了绝缘车间(第四车间)。
    1947年,哈尔滨市成立几家私人经营,生产电焊条的小厂家,到1952年增加到9家。
    1947年,东北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在哈尔滨建立哈尔滨特别市电线工厂。1948年生产 出纸包线、纱包线、橡皮线、照明线和军用电话线等产品。这是黑龙江省能够生产电线最早 的一个公营企业。1948年12月,该厂全迁沈阳。
    1950年10月,按照中央决定,东北电工局所属第七厂的大部分设备和人员,由沈阳迁到 哈尔滨建总厂,沈阳为分厂。厂址选定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30号(伪满遗留下来的远东 汽车公司破旧汽车库)。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安装了大、中、小、细拉线机、多头束绞 机、绞线机、水封式软化炉和纱包机等设备。于1950年12月正式开工生产,当年生产出的主 要产品是铜单线。1951年4月,因形势的变化,又将沈阳分厂改为总厂,哈尔滨总厂改为分 厂,并陆续安装了生产电线用的混胶机、被复机、硫化罐、编织机、涂料机和漆包机等设备, 各种产品开始批量投入生产。相继新建起熔铜、压延、半成品和成品车间,增设了大横型拉 线机、压扁机、卧式纱包扁线机等设备,形成了一定的规格和生产能力。产品增加了裸铜绞 线、纱包扁铜线、丝包扁铜线和腊克线等22个品种。1954年,熔铜和压延两个车间需要的设 备,由沈阳总厂迁到哈尔滨分厂。从此,该厂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线制造工艺体系。1956 年,哈尔滨电线分厂与沈阳电线总厂分开,改名为哈尔滨电线厂(后又改为电缆厂),隶属第 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1958年,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始进行扩建,经过3年多 的施工,到1960年先后完成了新压延、绕包线、裸铜线和裸铝线车间等工程项目。使工厂形 成了主体生产规模,厂区由原来27 000平方米,扩大到210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由14 000平方米,扩大到52 000平方米。并增添了4万吨级新压延机、各种不同模 数的绞线机、拉线机和不同型号的漆包机等设备。工厂还自行设计制造出148台生产电线用 的专用设备。到1960年,工厂当年完成电线电缆总产量(折铜量)17 144吨。有力的支援 了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哈尔滨电缆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黑龙江省能够批量生 产各种电线电缆的第一个骨干企业。
    1950年2月5日,东北电工七厂绝缘材料车间的部分人员、设备和辽东省辑安(现为吉林 省)云母矿的部分人员,迁到哈尔滨市顾乡屯天合街2号,隶属东北电工局第四厂(后改为哈 尔滨电机厂)的一个车间(开始称绝缘材料厂,后改为六车间)。同年,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所 属化工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也相继迁到此厂。经三、四个月时间,对原日本人遗留的葡萄 糖厂房(日光糖厂)进行改造,并陆续投入试生产。生产出酚醛树脂、沥青漆布、上胶纸布、 酚醛层压板、酚醛压塑料、虫胶云母带、云母板和压制件等产品。1951年5月,东北电工局 设计处为东北电工四厂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原赛马场旧址)设计建造绝缘一、二厂房(即层压、 云母车间)、油漆树脂和胶木粉车间。设计综合生产能力为5 400吨。1951年5月动工, 1955年全部建成正式投入生产,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指示,1956 年7月1日,由哈尔滨电机厂分出成立哈尔滨绝缘材料厂。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综合性制造电 工绝缘材料的大型骨干企业。
    1956年10月,经电机制造工业部批准,对哈尔滨绝缘材料厂进行扩建,主要建筑工厂办 公楼和中央试验室等项目。扩建方案由电机制造工业部设计院负责设计,建筑工程由东北第 三工程公司第二工程处等单位施工,设备安装由哈尔滨机电安装公司承包。扩建工程到1957 年全部竣工,建筑面积为54 922平方米。
    1950年东北电工第十三厂,由沈阳迁到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化街113号。1953年将冶金工 业部所属抚顺铝厂(当时称301厂)的电刷试验工段,迁并该厂。当时只能生产几种有色电刷 和石墨电刷。产量也很小,市场需要的大量电刷,还要依靠进口。
    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于1956年3月8日,在哈尔滨香坊区兴建哈尔滨电刷厂,东北电 工十三厂电刷车间的职工和设备全部转入,它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 一。经两年多时间的施工,于1958年6月28日经国家验收投产。同年,经第一机械工业部批 准,改名为哈尔滨电碳厂。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电碳制品毛坯163吨,共有职工2 108人, 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100台,固定资产原值1 404万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39 778平方米,当年完成电碳制品2087吨。这是黑龙江省唯一也是国家生产电碳 制品最早的骨干企业。
    1959年“南厂北迁”时,沈阳电工八厂电池车间迁来哈尔滨市,厂名为哈尔滨电池厂, 隶属东北工业部电工局。1956年,哈尔滨市汽车修配生产合作社电气三车间,电瓶小组,从 事修理承装汽车起动用蓄电池,还制造一部分蓄电池极板,1958年并入哈尔滨电池厂。1958 年4月,哈尔滨电池厂成立了铅酸蓄电池试制小组,共7名工人,开始试制起动用铅酸蓄电池, 产品试制成功时将小组改为车间。同年,建筑新厂房1.25万平方米,翌年投入使用。 1975年10月,哈尔滨市决定将电池与蓄电池的生产分开,成立哈尔滨市蓄电池厂,直属哈尔 滨市机械冶金局,工厂又于1980年从日本GC公司和日精树脂株式会社引进了铸板机4台、涂 板机2台、干燥窑2座、4 000克注射机1台和装配线1条。产品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销售 国内外。
    1958年,牡丹江市陶瓷厂开始生产线路用低压电瓷,1959年改为牡丹江市电瓷厂。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省内先后建立了齐齐哈尔电线厂、哈尔滨电磁线厂和牡丹江电焊 条厂。1965年哈尔滨螺钉厂将电焊条车间分出,成立地方国营哈尔滨电焊条厂,隶属哈尔滨 市机械局。建厂时哈、牡两个电焊条厂仅有职工几百人,到1985年末增加到1 500多人, 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 000多万元。两厂均是国家电焊条制造业重点企业之一。
    1966年3月,哈尔滨电线厂的橡皮线和塑料线移交牡丹江市电线厂生产。哈尔滨又先后建 立龙江、利民和工农电线厂,肇东、青岗、依安和安达县也成立电线厂,双鸭山市建立电瓷 厂。在第五和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又建立五常拉林电线厂、齐齐哈尔电瓷厂、黑龙江精密 合金厂等企业。截止1985年末,黑龙江省共有计划内电材制造企业22个,职工21 140人, 主要设备725台,固定资产原值19 511.8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 024.7万 元。1985年黑龙江省计划内电材生产企业分类见表6—33。1985年全省共制造出裸电线1 4 408.5 吨,电磁线7 217.3吨,布电线141 789.1公里,电缆7 692.9公里,绝缘 材料 5 752.4 吨,电碳制品865 5吨,高、低压电瓷 5 651 吨,电焊条及焊剂 12 250 吨, 电工合金0.835吨,各种铅酸蓄电池186 809万千伏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