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生产的用电设备,主要有工业电炉、电焊机、电动工具和电线编织机等产品。
一、工业电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在中国的日本侨民今泉孝二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开设一个“东
研化学机械厂”。该厂有日侨从业人员27人,中国从业人员4人,以修理理化仪器设备为主。
1952年8月23日,松江省工业厅接收该厂,改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理化仪器厂,继续维修理化
仪器和生产实验室用电炉,同年10月,又将省工业厅直属的松江小五金厂、松荣制米制油厂
和企明医疗器械厂等单位并入该厂。全厂有职工274人、主要设备26台、占地面积15 800
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7万元。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期,省工业厅又将国家赎
买过来的私营企业聚兴成机械厂和东发翻沙厂并入该厂,同年7月改名为松江电炉厂。
1958年,松江电炉厂下放给哈尔滨市,1965年改为哈尔滨市第一电炉厂。同年将实验室
用电炉分出,与哈尔滨市车具厂合并,组成哈尔滨第二电炉厂;将理化仪器产品划给哈尔滨
市植保机械厂(现哈尔滨市理化仪器厂);将耐火材料(电炉用耐火砖)分出,成立哈尔滨市耐
火材料厂。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3个工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冲击,使生
产水平大幅度下降,哈尔滨第一电炉厂1956年至1965年的10年间,完成工业总产值 19 869 3
万元,而1966年至1975年的10年间,仅完成工业总产值11 970万元,为前10年的60%。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个工厂对企业进行整顿,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生产水平又
有提高,1982年哈尔滨第一电炉厂又复名为松江电炉厂,哈尔滨市第二电炉厂改名为哈尔滨
市龙江电炉厂。1985年,3个工厂共有职工2 06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有152人,固定资
产原值2 11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 741万元。据黑龙江省电器工业行业协会调查,
黑龙江省内还有5个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以维修为主,兼产少量的小型工业电炉。
二、电焊机
黑龙江省生产电焊机最早的企业,是哈尔滨新生开关厂。1954年,生产出13台交流焊机。
1961年,哈尔滨胜利电器修造厂开始试制交流电焊机,1965年易名为哈尔滨市电焊机厂,有
职工95人,设备6台。1967年至1968年,相继成立哈尔滨市东方红电焊机厂、牡丹江市电焊
机厂、呼兰县电焊机厂和兰西县焊接设备厂等。1977年,哈尔滨市电焊机厂和哈尔滨市东方
红电焊机厂合并。80年代,兰西县焊接设备厂转产其它产品。985年,哈尔滨、牡丹江和呼
兰3个电焊机厂共有职工719人,其中有工程技术人员35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97台,固
定资产原值290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39万元。其中规模比较大的哈尔滨电焊机厂,有
职工260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厂房面积4 000平方米,各种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60
台,完成工业总产值400万元。该厂建立了黑龙江省焊接试验中心,增添了200吨位的油压机、
线切割机和电炉等设备。
黑龙江省焊接设备制造业,除上述3家之外,还有16家小型的电器设备厂,生产一些不同
品种和规格的焊接设备。这些企业,多系乡镇企业。
三、电线编织机
1962年,黑龙江省克东县建立了电线编织机厂,当年生产出电线编织机150台。到1985年
末,该厂有职工130人,各种设备16台,固定资产原值35万元。
四、电动工具
1971年,黑龙江省爱辉县电机厂开始研制手电钻,当年生产出J3—2型手电钻200台。安
达县电机厂也生产手电钻。佳木斯市和齐齐哈尔市建立了电动工具厂。80年代初,除爱辉县
电机厂继续生产,并改名为黑龙江电动工具厂外,其余企业先后转产。
1985年,全省共有用电设备制造企业8家,职工3 088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363
台,完成工业总产值2 5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