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电缆厂

  哈尔滨电缆厂是国家大型综合性电线电缆企业之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12日,东北人民政府电器工业管理局所属第七厂 的大部分职工和设备奉命由沈阳迁到哈尔滨称为总厂,沈阳部分为分厂。经过一个多月的艰 苦奋战,于当年12月正式恢复生产。当时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单铜元线,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54万元。
    1951年4月,又将沈阳部分改为总厂,哈尔滨部分为分厂。哈尔滨分厂1951~1953年新 建了熔铜、压延车间厂房和半成品、成品车间,1953年工厂改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工局领导, 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 154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1 093人,产品发展到22个品种。
    1956年,与沈阳电工七厂分开,命名为哈尔滨电线厂,由电机制造工业部电材局领导, 1957年又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材料工业管理局。
    1958年,下放给哈尔滨市开始扩建,到1960年先后建成新压延车间、绕包线车间、裸铜 线车间等。厂区面积由2.7万平方米,扩大到2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1.4万平方米,扩大到5.2万平方米。增加了拉线机、绕线机、玻璃丝包机、漆包机等设 备。并在全厂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先后研制成功塑料线生产联动线、压延机 反围盘和升降台、熔铜自动化铸造机、漆包机连续退火等设备。还研制成功玻璃漆包线、高 强度漆包线等新技术、新产品33种。生产的品种产量成倍翻番,1959年工业总产值达10 145万元,比1957年增长1倍半。职工人数增加到4 803人,这一年是工厂生产发展史上出 现的第一个高峰,先后被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和国家授予红旗单位荣誉称号。
    此期间,工厂还承担了西安电缆厂的包建任务,先后派了厂级、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 员58名和部分生产骨干人员,为西安电缆厂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65年1月工厂由一机部东北电力制造公司领导,同年10月,按照一机部东电公司决定, 将沈阳电缆厂生产型材的设备迁到哈尔滨电线厂,从此工厂扩大了铜、铝型材的生产能力。 当年研制出和批量生产了镍合金裸电线、石油加热电缆、锆铜和银铜合金梯排等产品。
    1966年3月,根据东北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决定,将生产橡皮线车间的321台设备、技术人 员和生产骨干共158名,迁往牡丹江市组建牡丹江市电线厂。
    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哈尔滨电缆厂的生产水平急剧下降,1968 年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仅为1966年(7 519万元)的56%,亏损1 047万元,是建厂以 后从未发生过的。1970年工厂下放给黑龙江省,由省第一工业局领导。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厂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营思想,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使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当年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结束了10多年生产发展的被动局面,197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1 902 万元,是工厂生产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1978~1982年期间,哈尔滨电缆厂进行了以低压电缆系列化为中心的第三次技术改造。 用工厂自筹资金和450万元的银行贷款,翻建了电缆车间8 300平方米,增设了钢带铠装 机、大三盘成缆机、直径为200毫米的挤塑机、橡皮加工生产线和连续硫化机等18台大型设 备,扩大了电缆的生产能力。
    1982~1985年间,工厂进行了第四次技术改造。自筹资金和贷款2 422万元,从国 外引进了中国(大陆)第一条“浸涂成型法”无氧铜杆生产线技术和主要设备。还自制了148 台电线专用设备。翻建了3 205平方米厂房。这条生产线是采取择优引进和国内配套相 结合的方式,由“三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四方”(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美国热磁公 司、日本和中国)共同完成,年生产能力为3.3万吨。它的引进成功,改变了中国(大陆) 一直沿用富氧铜杆(黑铜杆)生产电线电缆的历史,使铜导体质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中国 电线电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打下坚定的基础,为中国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质材 料。
    1985年2月,工厂下放给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领导,同年9月改由市机电冶金局领导。1985 年,哈尔滨电缆厂共有职工5 37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 242万元,居全国同行业的 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