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农业机械制造业 农具的制造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而开始和发展起来的。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
黑龙江省农机工业可溯源到唐渤海国时期,开始出现木犁、铧。到金代,铁制农具有了进一
步发展,出现了铧、锄、镰、镢、铲、锹、铡刀、垛叉等。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先后出现了
犁杖、耢子、木、石磙子,

耙、搡耙、大车等旧式畜力
农具。到1905年,在黑龙江沿岸,开始有沙俄的马拉割草机使用。在旧中国和沦陷时期办的
农业试验场和“开拓团”等单位,开始出现火犁(拖拉机)。但农机制造仍处于手工业作坊的
落后局面。
1950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做出“关于推广马拉农具的决定”。双轮一铧、双轮双铧犁、
综合号铲趟机、畜力圆盘耙、播种机、镇压器等新式畜力田间耕作机械、摇臂收割机等收获
机械、解放式水车等排灌机械相继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地试制成功并批
量生产。在此期间,黑龙江一批地方公营机械企业转向农机工业,如合江铁工业(今佳木斯
联合收割机厂)、嫩江铁工业(今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制造厂)、东北军区财务部物资局制桶厂
(今哈尔滨拖拉机厂)等。
1953年9月,佳木斯农业机械厂生产的大型脱谷机,1954年4月30日试制成功。黑龙江农
业机械制造厂生产的万能中耕机,1954年8月试制成功。1955年5月,佳木斯拖拉机修配厂(现
内燃机配件总厂)试制出苏式扬场机,从而开始了黑龙江省机引农机具的生产。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为解决省内动力机
械,曾先后试制出松花江1—10#轮式拖拉机,后纷纷下马。1958年,哈尔滨祥泰内燃机
厂(哈尔滨柴油机厂前身)试制成功X2105型柴油机,开始了省内农用动力机械的生产。到1958
年末,全省有农机工业企业19个,职工8 660人,固定资产原值2 892万元,金属切
削机床、锻压设备822台,完成工业总值8 262万元,实现利润1 817万元,税金173
万元。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需要十年时间,四
年小解决,七年中解决,十年大解决”。同年12月,全国第一次农机厅(局)长会议上,确定
在黑龙江省建立以机引犁(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制造厂)、机引耙(佳木斯新生机械厂,今佳木
斯北方机械厂)、机引播种机(哈尔滨农业机械厂)和大型脱谷机(佳木斯农业机械厂,今佳木
斯联合收割机厂)为主的机引农机具生产基地,同时决定在海伦县新建亚洲最大的以发动机
心脏配件和拖拉机齿轮、花键轴为主体的配件厂(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的前身之一),并委托
农机部工厂设计院(当时是洛阳拖拉机厂工厂设计处)进行设计。同时提出了在专县和人民公
社三级分别建立不同规模的农机修造厂、修配厂和修配站,逐步做到大修不出县,中、小修
不出社。省农业机械厅和有关企业按“三边”(边建设、边试制、边生产)方法,积极进行工
作,相继试制出机引五铧犁、41片机引圆盘耙和48行机引播种机,为黑龙江省形成全国最大
的机引农具生产基地创造了条件。1961年后,按照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取消了海伦拖拉机配件厂的项目,对几个机引农具生产厂的建设规模也做了调整和
压缩。
60年代初,随着黑龙江省农机修造网点的建立,原来为省内垦荒拖拉机站服务的佳木斯、
齐齐哈尔、克山古城3个拖拉机修配厂(佳木斯拖拉机配件厂、齐齐哈尔齿轮厂、克山古城内
燃机配件厂前身)相继转产拖拉机和内燃机配件,加上新建的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和劳改系
统的北安新生机械厂,逐步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农机配件生产的主体。
1961年,农机部和林业部决定试制林业拖拉机。1965年松江拖拉机厂试制成功集材—50
型林业拖拉机,开始了黑龙江省拖拉机的生产。
到1965年末,全省农机工业已有28个工厂,有职工14 03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
10 276万元,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1 928台,实现工业总产值6 748万元,实
现利润1 307万元,税金218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黑龙江省农机工业受到冲击和干扰,但在“文化大革命”
过程中,由于全省农机工业战线广大干部工人的努力工作,全省的农机工业,此间仍然有了
一定的发展。组织了柴油机会战、垅作机械会战和以生产手扶拖拉机为主的投资高潮,同时
发展了以机泵管带(柴油机、电动机、水泵、胶管、胶带)为主的排灌机械生产。为了解决农
业收割的急需,佳木斯农机厂,农场系统的依兰收割机厂,赵光机械厂试制生产了各种型号
的联合收割机。为了非农业田间作业的需要,发展了磨面、制米、榨油、脱谷、饲料粉碎、
铡草的“小六机”和农业运输机械。1968年,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领导后,发展了以牧
草收获为主的畜牧机械。以喷雾喷粉设备为主的植保机械也有一定的发展。1970年各县市农
机修造厂全部建成,按照“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方针,农机修造厂生产的维修配件和小
型农机具正式纳入省农机工业生产计划,使黑龙江省农机工业全面开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农机工业生产体系。出现了牡丹江拖拉机厂、甘南柴油机厂、东北油泵油咀厂和绥化八一齿
轮厂、齐齐哈尔农牧车辆总厂、五常松花江通用机械厂、哈尔滨粮食机械厂、绥化小型拖拉
机厂等一批农机专业生产企业。到1978年末,全省包括系统外企业在内已达373个,机械工
业系统内农机企业增至62个,有职工40 77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 128万元,金
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5 729台,完成工业总产值20 917万元,实现税金658万元,
因农机产品价格不合理,亏损16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型拖拉机和机引农具的需要量
锐减,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需要量猛增,一批农机企业转产,黑龙江省农机工业的构成
发生了变化。富锦拖拉机厂成为省内小四轮拖拉机的主导生产厂,松江拖拉机厂开始生产山
虎牌小四轮拖拉机;哈尔滨柴油机厂、甘南柴油机厂成为省内主要农用动力的生产企业,犁、
耙、播等机引农具和农业运输机械生产厂开始研制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和拖车,使产品成龙
配套,形成系列化。排灌机械生产厂发展了由小到大的农业泵系列产品。“小六机”、
多种经营机械增加迅速,试制投产了成套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和金属粮仓等仓储机械。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一批农机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一批
新产品。其中有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由美国引进的迪尔公司的1 000系列的联合收割机
技术,试制并生产了1065、1075型联合收割机,被国家定为联合收割机更新换代产品,工厂
成为全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排头兵;佳木斯北方机械厂引进圆盘耙生产技术,试制生产了72
片、76片圆盘耙;哈尔滨农业机械厂引进播种机制造技术,试制生产了精量播种机和压轮式
谷物播种机。从而使黑龙江省农机工业中的犁、耙、播、收(联合收割机)和林业拖拉机的生
产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形成优势。
到1985年,黑龙江省农机生产企业203个(按参加农机工业行业协会统计),其中:机械
工业系统内农机工业企业57个,有职工39 64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8 706万元,
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5 730台,完成工业总产值34 974万元,实现利润1 902
万元,产品税金78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