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厂
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厂成立于1952年4月,原属劳改企业,厂名为佳木斯铁工厂。1954
年先后并入了油米加工厂、被服厂和汽车队3个劳改企业,更名为佳木斯新建工厂,人员增
加到505人,投资50万元,开始生产打稻机、镇压器、联结器、丁齿耙。1956年又投资21万
元,生产农用水车。1955年5月和1957年4月原并入的油米厂和被服厂又先后分出。1957年6
月改称佳木斯新生机械厂,当年投资204万元,1958年和1959年再投资223万元进行扩建和技
术改造,将机引耙定为主导产品,1959年首产1BY-34型41片轻型圆盘耙。
1958年省决定利用工厂原址组建佳木斯煤矿机械厂,1960~1969年共投资6082万元,
1964年机引耙生产能力达到5 000台,次年增加到7 000台。1965年开始制造大豆低
割装置、拾禾台、割晒机架。1965年4月哈尔滨新生机械厂迁佳木斯,两厂合并,人员增加
到1 828人,主要生产设备增加到129台,开始生产以板料冲剪机为代表的锻压机械,生
产能力为100台。
1969年中苏边境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省决定把劳改犯全部迁出。1970年1月又把镇压器、
联结器等4种产品分迁到汤原综合机械厂,工厂主产品仍为圆盘耙,发展方向为锻压机械,
同年3月转制为地方国营,更名为佳木斯锻压机械厂。1976年2月又把锻压机械的生产转给黑
龙江省锻压机床厂,工厂仍以农机产品为主,厂名改为佳木斯第二农业机械厂。1970~1978
年共投资3366万元,建成了半自动耙片生产线两条、喷漆线1条,实现了余热淬火、电泳
喷漆、远红外烘干、硅酸铝保温新技术、新工艺,在设计、工艺、检查、计量、全面质量管
理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但由于1次转制和两次产品转移分迁而大伤元气,从1970年起生产
能力下降,产值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连续八年亏损共达76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又重新起步。1983年1月将佳木斯勘测机械厂并入,1984
年4月厂名改为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厂。1980年工厂确立了坚持“以农为主,以副养主,多种
经营”的办厂方针,在坚持发展各种机引圆盘耙的基础上,1983年投资87万元,上粮食烘干
机,投资70万元上蒸压釜,1985年获一、二类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1984年开发生产了淀粉
机、粮食烘干机、蒸压釜、工程地质钻机,还生产啤酒大罐,2 000~4 000立方米
贮油罐等产品。1984年扭亏为盈,非农机产品产值从1980年的27%到1985年上升到44%。
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厂生产IBY-34型41片轻型圆盘耙,1982年被评为部优产品。IBY
-74型76片水平旋翼轻型圆盘耙1981年获省新产品科技进步二等奖;IBY-76型72片垂
直折迭式轻型圆盘耙获三等奖,1984年这两种产品又同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工厂与中
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研制为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和28片重型耙通过了国家鉴定,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72片和48片耙为世界开发银行投标的中标产品,76、40、24片耙被国家农
牧渔业部认定为国营农场机引耙更新换代产品。
自1980年开始耙片出口,至1985年出口各种耙片4032万片,创汇3436万美元,获得
利润1139万元人民币,被国家机电部定为出口扩权企业。
至1985年工厂已发展到有厂房37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217台;固定资产1 4294
万元;占用流动资金2 841万元;职工1 24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8人;产值
1 105万元;实现利税958万元。是国家机电部的定点企业之一,由于机引耙产量大、质
量优,在全国被誉为“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