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仪器仪表制造业 黑龙江地区仪器仪表工业始于1939年,从生产电影机配件开始。1945年试制并小批量投
产天极牌固定式电影放映机。
1950年10月“南厂北迁”时,东北电工一厂由沈阳迁至黑龙江阿城县,成立阿城仪表厂,
生产开关板表,实验室用表和电度表等,黑龙江开始了电工仪表的生产。
1956年哈尔滨理化仪器厂(松江电炉厂的前身)开始生产干燥箱等实验室装置。
1956年6月30日,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的国内最大的电工仪表制造厂—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建成投产,从此黑龙江省成为国家电工仪表和电影机的生产基地。1958年
5月国家在哈尔滨建立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为中国电工仪表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到
1960年末,全省有仪器仪表企业7家,即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哈尔滨综
合开关厂(后改为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哈尔滨龙江仪表厂、黑龙江电影机械厂、
哈尔滨热工仪表厂和齐齐哈尔仪表厂。有职工6 40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2人;总产
值7 02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 971元/人年;固定资产原值3 233万元;金
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544台;利润2 823万元;生产仪器仪表产品90余种,66.2万只。
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省仪器仪表工业产值下降到1 253万元,利润降至14
万元,仪表产量只有121万只。哈尔滨龙江仪表厂、齐齐哈尔仪表厂列为关停对象。
1962年濒于关停的哈尔滨龙江仪表厂试制成功ECY型电子差动仪,1963年生产73台,同
年又研制成功EQY型电子平衡电桥,引起机械工业部的重视和关注。这一年内,哈尔滨照相
机厂划归机械系统;松江仪表厂(现哈尔滨电度表厂)成立。1964年齐齐哈尔生产的压力表检
验合格,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刚成立的哈尔滨星火仪表厂(现哈尔滨自动化仪表八厂)生产开
关板表。1965年哈尔滨植保机械厂改名为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开始生产实验室设备。还相继
成立哈尔滨精艺仪表厂、牡丹江石油仪表厂(后改为牡丹江仪器仪表厂)和牡丹江电影机修配
厂。
到1965年末,仪器仪表行业有企业13家;职工5 80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47人;
产值4 12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 117元/人年;固定资产原值4 416万元;有
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839台;实现利润691万元。
1966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家经委和一机部同意,于当年7月5日成立黑龙江省
仪器仪表联合工业公司,由省机械厅生产处筹备按照一机部确定的黑龙江省为全国电工仪表
生产基地的部署,对全省68个企业(其中:机械系统20家,其他部门管理的国营仪器仪表生
产企业7家,二轻系统新建的19家,社办工业22家),本着以国营为骨干,充分发挥二轻、街
道工业的作用;地区有分工,厂有侧重,小而专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其中:实验室仪表、
交流仪器、测磁仪器、电度表、电源装置、数字式电表等以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为主;哈尔滨
松江仪表厂生产三相电度表、扩大量限装置;哈尔滨星火仪表厂等以生产开关板表为主;哈
尔滨精艺仪表厂以生产万用表为主;新建的哈尔滨先行仪表厂(哈尔滨自动化仪表七厂)、哈
尔滨电工仪器厂、哈尔滨香坊测试仪器厂、哈尔滨工农电工仪表厂、肇州仪器厂等分别生产
检验装置、扩大量限装置、开关板表、仪表元件、仪表材料等产品;逐步形成以哈尔滨电表
仪器厂为中心的电工仪表生产基地。规划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自动化成套控制设备厂、
牡丹江仪表厂、哈尔滨热工仪表厂、齐齐哈尔仪表总厂等在生产原有温度仪表、压力仪表、
显示仪表、仪表操作台、井下压力计、石油产量计、高压计量仪、分层测量仪、计时器等产
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油仪表。规划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为主使电影机械向成套发展。以
哈尔滨理化仪器厂为主向环境试验设备开拓。以哈尔滨照相机厂为主向光学仪器和照相机方
向发展。新建哈尔滨仪表机床厂、佳木斯和平机械厂等生产剪板、冲压、车、铣等仪表专用
设备,从而使仪器表企业和产品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1968年哈尔滨龙江仪表厂研制成功D1型x—y函数记录仪。按照上述规划,从1967~
1970年2月相继成立了:生产仪器用电流互感器和金属扩散氢测定仪等产品的哈尔滨自动化
仪表六厂;生产开关板表的富拉尔基、五常、佳木斯、双鸭山电表厂;生产测磁仪器的牡丹
江电工仪器厂和鹤岗电工仪器厂;生产压力表的林口仪表厂;生产仪表专用设备的佳木斯永
红机械厂;生产热电阻和热电偶的鸡西电表仪器厂以及生产电影机配件的黑河电影机配件厂
等。到1970年末,全省仪器仪表企业达71家,机械系统为31家。生产各种仪器仪表139种65
万。其中:电工仪表产品86种,产量35万只;工业自动化仪表产品26种,产量13.8万只;
电影机436台。
1974年,省内许多仪器仪表生产企业产品重复,仅生产开关板表的企业就有10家,且产
品水平低,型号相同。生产电度表的企业在10家以上,产品销售不畅,形成大量积压。所以
先后有哈尔滨开关厂、牡丹江电机厂、牡丹江机床附件厂、宝清机械厂、宾县计量所、牡丹
江第五中学附属厂、哈尔滨英俊公社总厂、呼兰康金井仪表厂、兰西仪表厂和哈尔滨新生开
关厂等24个机械工业系统外厂家转产或停产。但同时在机械工业系统内又新建了齐齐哈尔光
学仪器厂、鸡西电工仪表厂、鸡西分析仪器厂、牡丹江仪表六厂、庆安仪器厂等。到1975年
末,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内仪器仪表企业增至37家;职工为12 210人;产值为7 064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5 785元/人年;固定资产原值达到7 708万元;金属切
削机床和锻压设备达到1978台;实现利润1 086.2万元。产品由6大类增到8大类,共生
产仪器仪表55.6万只(台),其中:电工仪器仪表36.5万只;工业自动化仪表18.9万只;
实验室仪器及装置555台;电影放映机804台;照相机500架;开发生产了仪器仪表专用机床
165台。这段时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由于动乱的影响,全员
劳动生产率却比1965年下降了18.7%,单相电度表、试验室设备、电影放映机等主要产品产
量都明显下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机部针对全国电工仪表厂点过多,产品规格重复,大量积压,
而自动化仪表生产企业较少和产品长短不一的实际情况,确定对长线产品实行限产,并以电
度表产品为试点,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经过整顿,以其技术和质量的优
势,在全国第一个拿到电度表生产许可证。原生产电度表的佳木斯、五常、双鸭山等10个电
工仪表厂,放弃电度表生产,重点生产安装式电表,补齐系列和转向开发市场急需的产品。
佳木斯电表厂1979年改为以生产低温箱、冷藏箱为主的佳木斯低温试验设备厂。
为发展电影机械工业,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1980年6月成立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为
依托,有黑龙江电影机械厂、哈尔滨无线电八厂组成的联营性企业——哈尔滨电影机械总厂,
原5个电影机修配厂,除嫩江地区电影机厂因严重亏损,1982年转产其他产品外,牡丹江、
双鸭山和黑河电影机厂都确定了主导产品,合江电影机厂1985年也转产其他产品。经过调
整,对黑龙江省电影机械生产起促进作用。更加突出黑龙江省电影机械在全国的产品优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工业又有了较大发展。继1976年开发研制
成中国第一套石油计量自动化装置后,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哈尔滨自动化控制设备厂等。相
继研制成功糖厂自动成套仪表装置、电话自控和电控装置等一批成套控制装置。开发了具有
一定水平的更新换代产品,如DD28型电度表、D4型等20多种实验室仪表、5505型电影放
映机、计算机显示绘图系统、农用生物箱等试验设备和涡街流量计、热网计算仪等。
为改变照相机产品重复建设和“大而全”、“小而全”、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1984年
3月,省仪器仪表工业公司提出了“关于组建照相机、电度表生产联合体的方案”,统一规
划改组和进行技术改造,由于管理体制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所限,这个方案没有行得通。直
到1985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下放给哈尔滨市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和哈尔滨照相机厂按照
市政府决定实现了合并。
黑龙江省仪器表产品自1956年汽车仪表开始援外出口后,1977年以来,精密仪表、电度
表、钳形表、孔雀牌照相机、松花江5 505电影放映机等产品陆续出口到联邦德国、巴
基斯坦、秘鲁、菲律宾、香港、美国、日本等58个国家和地区。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是1980年
机械工业部选定的28个直接对外贸易企业之一,外贸创汇额从1979年的10万美元增加到1983
年的240万美元。1984年还向巴基斯坦出口单相电度表10万只,创汇725万美元。
1985年,全省仪器仪表生产企业共有60户,其中:工业自动化仪表生产企业21户、电工
仪器表生产企业25户、光学仪器生产企业2户、照相机生产企业1户、分析仪器生产企业1户、
实验室仪器及装置生产企业3户、电影机械生产企业7户。在这60户企业中有机械工业系统内
企业42户,其中: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13户、电工仪器仪表17户、光学仪器仪表1户、照相
机1户、分析仪器1户、实验室仪器及装置3户、电影机械6户。1985年末共有职工18 958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 349人;有固定资产原值13 210万元;拥有金属切削机
床和锻压设备2 556台;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 177.8万元;实现利润1 217.2
万元;销售税金924.6万元;可生产11大类、35小类、103个系列、619个品种、1 564
个规格共184万台件,其中:工业自动化仪表22.6万台件;电工仪器仪表1572万台件;电
影放映机1 801台;照相机10 003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