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放映机
1945年,苏联侨民维斯孟特经营的电影机修配厂试制并小批量生产出“天极”牌35毫米
固定式电影放映机,采用电流碳棒,2 000流明。1950年,该厂由哈尔滨市政府接管,
改为公私合营哈尔滨电影机修配厂,1951年增加了“54型”和“200型”手提式电影放映机,
采用白炽灯,4 000流明。
1955年,文化部确定地方国营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引进苏联“КИТ—1型”35毫米固定式
电影放映机的全部资料,苏联派专家巴耶夫来厂工作。1956年,按文化部指示,将“54型”
35毫米手提式电影放映机转给南京电影机厂生产。1957年仿“КИТ—1型”电影放映机试制
成功,型号定为“松花江牌5501型”。采用60安碳弧光源,3 000流明,当年生产103台,
同年,文化部投资140万元,新建了厂房,添置了设备,新厂设计能力为生产“松花江牌”
电影放映机450台。
1958年4月,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黑龙江牌5601型”宽银幕立体声电影放映机,
在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试制成功,采用90安、碳弧光源、5 500流明、4声道。同年,黑龙
江电影机械厂和嫩江电影机修配厂先后试制生产16毫米电影放映机和已经停产的“天极牌6
型”放映机。1960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试制5602型宽银幕立体声放映机,增加了圆锥遮光
器,光通量增加到6 000流明。1963年,又试制成全景电视放映机,由3台放映机和1台
还音机联锁配套组成。到1965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是国内唯一生产35毫米电影放映机的工
厂。同年生产5501型放映机396台,“5602”型宽银幕立体声电影放映机4台,共400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产量一直在400~800台之间徘徊,1969年为支援大三
线建设,调出近200名职工支援甘肃光学仪器总厂,1971年自行设计“新曙光牌”35毫米固
定式放映机,当年生产260台,但因技术不过关,次年停产,重新生产“松花江牌”电影放
映机。1974年,工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FDS35型彩色电视电影放映机,用于黑龙江省电视台。
1977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开始试制“松花江牌”5502型,采用60安碳弧光源,光通量
为4 500流明,当年生产2台,取代5 501型。1978年后成为主导产品,同年“松花
江牌”电影放映机产量突破千台大关。1980年试制“5503”和“5502X型”,采用3千瓦氙灯,
光通量为7 000流明电影放映机,同年产量达1 644台。1982年生产的“松花江牌”
放映机高达2 662台,创产值1 996万元,实现利润721万元,上缴产品税金100万元。
1980年开始试制5505型放映机,1982年7月通过鉴定,1983年投入生产。要求光通量不
低于9 000流明,画面均匀度不低于65%,还音抖动不大于025%,画面不稳定性不大于
003毫米。1983年,还试制成功光通量不低于13 000流明的5505D型放映机,成为电影
放映机的更新换代产品。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影事业受到一定冲击,电影放映机需要量减少,1984年只生产
了1 001台,比历史最好的1982年下降了62.4%。为摆脱困境,1984年末又研制成松花
江牌35/16毫米两用双映机和35毫米双片放映机,1985年又上升到1 801台,年产量仍居
全国榜首。
1979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5502型放映机评为省优质产品,1980年获部优。1984年
10月5505型放映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50
~1985年共生产各种型号的电影放映机25 884台,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遍布全国29个省、
市、自治区,1985年市场占有率约90%。产品出口亚、非、欧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共378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