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行业概况

第九篇 汽车制造业

  20世纪初随着外国汽车进入黑龙江省,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汽车维修业应运而生。
    1932年杜合聪、杜合俊两兄弟在哈尔滨市道外景阳街开办兴茂铁工厂,首家生产汽车钢 板弹簧及简单维修配件,打破了外国业主垄断的局面。1938年5月哈尔滨生利机械电焊铁工 厂成立,主要生产外国汽车所需的维修配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省汽车配件 生产厂家还有宏光铁工厂、广建铁工厂、大华工业铁工厂、志利炉、福东铁工厂、芳田铁工 厂、荣兴铁工厂、安全活塞厂、大立汽车配件厂等11家私营企业,从业人员94人,各种设备 55台,厂房面积870平方米。
    1951年,哈尔滨市林永昌个人投资5 000元,建立私营亚洲特殊电气机器厂,1954年 3月因违法经营,被国家没收,改为哈尔滨电气器材厂。
    1952年,佳木斯市新生铁匠炉(私营)成立,主要是生产各种钢板弹簧及小农具。经过社 会主义改造及合并,于1958年改名为东风拖拉机修配厂。1970年改名为佳木斯汽车钢板弹簧 厂。
    1954年,哈尔滨市私营大中胶木轮厂成立,是哈尔滨汽车零件二厂的前身。主要生产汽 车正时齿轮、曲轴齿轮等产品。
    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省按照国家政策采取公私合营和赎买等方式对 汽车维修和配件生产厂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9月15日成立了以私营滨生利铁工厂为 主的公私合营大陆汽车零件制造厂,是哈尔滨汽车齿轮厂的前身,主要产品是汽车齿轮及轴。
    “一五”结束时,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35家私营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合并为4个汽车配 件生产企业,它们是公私合营哈尔滨大陆汽车零件厂、哈尔滨汽车零件二厂、哈尔滨电气器 材厂、佳木斯汽车板簧厂。还有1957年成立的哈尔滨市交通器材厂以及哈尔滨市汽车白金厂, 初步形成了黑龙江省汽车配件生产的主体。“一五”结束时,国家已将汽车配件纳入国营商 业的经营范围。
    1957年,国营伟建机器厂试制生产了国内第一台“松花江”牌大型客车,黑龙江省开始 了汽车的生产。
    1961年成立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负责全省汽车维修配件的供应工作。
    1962年牡丹江林业机械厂生产出黑龙江省第一辆运材车。1963年黑龙江医疗器械厂试制 出省内第一台HX530型救护车。
    1964年,国家成立“拖拉斯”式的企业集团——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对全国汽车工业生 产和经营实行归口管理。同时成立中国汽车工业销售公司,对各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人、财、 物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到1965年末,黑龙江省有汽车生产与改装企业5个,年产值达4 069万元。汽车配件 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6家,生产96个规格品种,年产值达6 971万元。使省内汽车工业从配 件生产发展到整车生产。
    正当中国汽车工业“拖拉斯”试点在全国推进之际,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使 刚刚成立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夭折。同年,城建系统的哈尔滨公共交通客车厂生产出全拖挂 战地军用牵引车。
    1967年,牡丹江发动机厂试制成功6 120Q型柴油发动机。齐齐哈尔新生机车车辆厂 开始生产QQ560型移山牌自卸载重车。1969年,哈尔滨林业机械厂自行设计生产出三桥驱动、 带闭锁装置的12吨HL160型载重汽车,黑龙江省生产的载重汽车,由轻型发展到重型。
    1970年5月,哈尔滨汽车配件四厂自制1台2 000吨“超洋号”液压机成功。为生产汽 车车架创造了条件。合江汽车制造厂(后改为佳木斯收获机械厂)生产出第一台轻型载重汽车 ——合江130型。
    1971年,劳改系统的齐齐哈尔新生机械厂仿济南黄河牌JN150汽车,自行设计研制成75 吨“龙江牌”LJ150型载重汽车。同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由哈尔滨汽车齿轮厂生产太 脱拉TJ138型自卸车变速箱齿轮30台份,支援坦桑尼亚,受到一机部汽车局的表扬。
    为适应黑龙江省公路运输发展的需要,1971年,又成立8个地市级汽车配件公司,负责 全省31 523辆汽车的维修配件供应工作。
    1972年牡丹江专用汽车厂制成CA10Y型油罐车。
    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汽车及配件的生产不能按计划完成,原材料、协作配套件 的合同已无约束力,车辆维修配件得不到保证,单车配件供应水平大幅度下降,到1968年单 车供应维修配件仅1 309元,比1965年下降309%,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公路运输事 业的发展。这时,省机械工业局向省革命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发展黑龙江省汽车配件生产问 题的报告”,得到省革委生产指挥部批准,实行了计划归口,产供销结合。1973—1976年黑 龙江省向36个汽车配件生产企业投资900万元,发展以解放车型为主的汽车配件生产,市场 供需矛盾才有所缓解。
    1974年4月,国营星光机器厂试制成功两台492Q汽油发动机,12月26日生产出星光牌 HRB130 轻型载重汽车2台。
    1975年,齐齐哈尔林业机械厂试制成功黑龙江省第一台BW76型保温车。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过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不同程度的排除了“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使黑龙江省汽车工业仍有一定的发展,1976年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近15亿元,已 开始生产载重汽车。全省汽车保有量已达51 841辆,供应汽车维修配件近1亿元。
    1977年,哈尔滨石油机械配件厂改装成国内第一台STC3000型油田试井车。同年,桦川 客车厂试制成功黑龙江省第一台星火牌630型小型客车。1978年齐齐哈农牧车辆制造厂生产 试制冷冻精液运输车。
    1979年,齐齐哈尔汽车厂为铁道兵后勤部试制QQ451型鞍式20吨牵引车;齐齐哈尔农牧 机械厂试制成DY36型草垛运输车;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试生产黑龙江省第一台HL50型两轮 摩托车成功。
    1980年,黑龙江汽车制造厂研制成功JT680型大型客车底盘,为黑龙江客车厂配套。
    1980年1月,航空工业部决定,国营伟建机器厂开始生产WJ110型微型汽车,并赴日本铃 木汽车公司考察。同年,齐齐哈尔林业机械厂试制成功QQ161型10吨运材车;齐齐哈尔农牧机 械厂改装成SHY7型畜牧运输车;哈尔滨公共交通汽车修配厂生产出省内第一台HB401型真空吸 污车;还生产出省内第一台HB403型垃圾自卸车;国营东安机械厂试制出长江750型后三轮摩 托车。
    1981年,黑龙江客车厂改装JT662型大型客车成功;牡丹江汽车改装厂生产出WG141PJ型 啤酒罐车;齐齐哈尔汽车厂为铁道兵后勤部制成QQ970型20吨半挂运输车;国营建成机器厂采 用解放车二类底盘改装成省内第一台液化气罐车。
    1982年,牡丹江汽车改装厂改装成功QC5型散装水泥罐车;国营东安机器厂研制成功2台 DA462型微型汽车发动机。同年7月25日,国营伟建机械厂试制成功省内第一台松花江牌WJ110 型微型汽车。
    1983年5月,国营星光机器厂制成星光牌HRB131型双排座轻型载重汽车。
    1984年,牡丹江汽车改装厂改装成WG141NV型鲜奶罐车,填补了省内空白;佳木斯汽车板 簧厂研制国内第一批低碳钢结构板簧成功,并打入国际市场,出口美国UDI公司EB750、EC400 型12万架板簧总成。
    到1985年止,黑龙江省共有专业和兼业汽车制造企业171家,其中载重车生产厂3家,大 客车生产厂2家,改装厂16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150家(其中专业生产汽车配件企业94家), 分别隶属于机械、兵器、航空航天、交通、农机、农垦、林业、轻工、二轻、乡镇等部门管 理,能生产3个系列“重、轻、微”型载重汽车和“大、中、小”型客车,特种改装车等15个 品种整车,及1 128个规格品种的汽车配件。
    职工总人数为89 552人,其中科技人员5 917人;整车生产与改装企业职工 34 285人,其中科技人员2 787人,配件生产企业职工55 267人,其中科技人员 3 130人。
    企业占地总面积为1 670万平方米,其中整车与改装企业占地996万平方米(其中生 产面积68万平方米),配件生产企业占地67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573万平方米)。
    拥有设备20 761台,其中整车生产与改装企业有9 924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 4 585台),配件生产企业有10 837台。
    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15 965万元(净值为80 973万元)。其中整车生产与改装 企业63 072万元(净值为48 241万元);配件生产企业52 893万元(净值为 32 732 万元)。
    黑龙江省汽车生产与改装企业,1957~1985年累计生产各种汽车、改装车57 336辆, 已具备年生产4万辆汽车的能力。
    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到1985年止累计实现351 165万元,其中汽车生产与改装车(包 括摩托车)总产值为226 043万元,配件生产总值为125 122万元。同时形成以黑龙 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为主渠道,以社会经销网点为补充的汽车配件供应网络,满足了黑龙 江省123 902辆汽车的维修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