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汽车配件生产始于1932年,杜合聪、杜合俊两兄弟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现
哈尔滨百货公司院内)开办了私营兴茂铁工厂,用简陋的设备和简单的加工方式,生产汽车
钢板弹簧。
1938年5月,刘绍亭、董振声出资成立了哈尔滨市私营滨生利机器电焊铁工厂,主要生产
进口汽车所需的维修配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黑龙江地区有兴茂铁工厂、滨生利机器电焊铁工厂、宏
光铁工厂、福特工厂等11家私营企业。能生产进口汽车用的钢板弹簧、齿轮、继电器、缸套
等汽车配件。
经过公私合营和“大跃进”以后,各地、市发展了一批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到1965年黑
龙江省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6家,其中:省机械工业系统内的企业有哈尔滨汽车电器
厂、哈尔滨汽车齿轮厂、哈尔滨汽车零件二厂等18家,专业汽车配件厂11家、兼业厂7家。
产品有喇叭、调节器、闪光器、变速箱齿轮及轴、油箱、正时齿轮、白金、风扇带等70余种;
11个专业厂年产值700多万元。
1972年,黑龙江省汽车保有量达31 162辆,加上部队车辆达4万多辆,年需要维修
配件总值约1亿元,同年省内产品和省外调入配件合计仅有4 720万元,不足需要量的
50%,市场供需矛盾突出。1972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场管理局系统,因缺维修配件
停车率达35%以上。全省上半年曲轴、变速箱、主动齿轮、主轴、副轴、差速器小齿轮、转
向节等几十种配件基本无货供应。小车配件尤为紧缺。当时负责供应的哈尔滨汽车配件公司
不得不实行凭证供应和以旧换新。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汽车配件供应紧张状况,1973年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批准省机械工业
局“关于发展我省汽车配件生产问题的报告”,要求各地市生产指挥部和汽车配件生产的主
管部门把汽车配件生产摆到重要位置上,抓紧抓实抓好,力争三五年改变省内汽车配件生产
的被动局面。同时省里投资900万元发展汽车配件生产,1973~1976年先后安排一批关键品
种,落实到36个生产企业生产。
这次投资取得一些效果,但由于投放面大、分散,特别是海伦、佳木斯、北安、铁力的
汽车配件厂、延寿卫东机械厂、明水机修厂等,因产品质量长期上不去,企业转产;齐齐哈
尔汽车制造厂拟建锻造中心,因投资不足半途而废,使一部分投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一些其他行业的企业陆续转产汽车配件,推动了黑
龙江省汽车工业的发展,到1985年,汽车配件产品已发展到11个系列,574个规格品种,年
工业总产值近2亿元。
生产厂发展到15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56家、集体所有制94家;专业厂93家、兼业厂57
家。分14个主管部门管理:机械系统79家、轻工系统22家、农机系统10家、乡镇系统14家、
交通系统5家、民政系统5家、农场系统3家、林业系统2家、铁路系统1家、电子系统2家、城
建系统3家、石油系统1家、军工2家、畜牧1家。其中:主要专业厂家有哈尔滨汽车齿轮厂、
哈尔滨汽车电器厂、哈尔滨汽车零件二厂、哈尔滨汽车配件四厂、佳木斯汽车钢板弹簧厂、
哈尔滨汽车白金厂、黑龙江传动轴厂、黑龙江汽车发电机厂、哈尔滨水箱厂、哈尔滨汽车钢
板弹簧厂、哈尔滨交通器材厂、哈尔滨汽车缸垫厂、齐齐哈尔汽车制动器厂、齐齐哈尔汽车
减震器厂、佳木斯汽车制动器厂、黑龙江汽车空压机厂等16个厂家。150户企业有职工 41 615
人,固定资产33 387万元,流动资金35 705万元,主要设备12 656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到1985年,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工业总产值累计为125 122
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为80 464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为44 658万元。实现
利润21 580万元,其中:全民企业实现利润15 192万元,集体企业实现利润6 388
万元。上缴税金12 062万元,其中:全民企业上缴税金8 769万元,集体企业上缴
税金3 293万元。
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到1985年已达33 387万元,其中:全民企业27 352
万元,集体企业6 0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