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经营环节

  黑龙江省汽车配件经营活动,按其规律形成了进(货)、销(售)、调(拨)、存(库存)这4个 汽车配件经营环节。
    一、进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遗留下来的汽车主要是美、英、日等国的旧车。它的维 修配件来源,一是靠侨居在中国的外国人从国外进;二是由外国人和中国私人为主的汽车修 配厂进行制造与修补旧件。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投向汽车与件制造和经 营,但仍是原进口汽车所用的配件。
    一直到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前,仍然是进口汽车一统公路运输的天下,除旧 有车型外,又增加了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口 的汽车。
    1955年,哈尔滨市百货公司五金交电部收购918万元汽车配件。主要从私营生产企业和 私营的汽车配件经销企业(进口配件)进货。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投产和南京汽车制造厂建 成,国产汽车的批量投放,国家决定将原商业口以商品方式经营的汽车和汽车配件改为国家 计划分配,产需直接挂钩的方式。
    1958年,在“大跃进”左的思想影响下,刮起了冒进浮夸风,汽车配件经营领域也提出 了“工业生产什么,商业收购什么”的“大购大销”的错误方针,收购一批质次不适销的汽 车配件,黑龙江省商业部门1958年库存汽车配件达3 179万元,比1957年翻了1番。
    1960年全省汽车配件生产计划没有完成,汽车配件货源不足。1962年黑龙江省汽车配件 系统年收购总值为2 757万元,收购额中地方产品不到三分之一。
    1961年初步形成了黑龙江省汽车配件销售网络,在省交通厅的组织下,负责汽车配件的 生产安排和分配供应。汽车配件供应纳入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经过三年调整,到1965年省 汽车配件公司系统汽车配件购进总值为2 752万元,其中纯购进为734万元,说明省内的 维修汽车配件来源主要还是靠从兄弟省配件公司的系统内调入。当时经营的国产车型主要有 “一汽”的解放CA10、南京的跃进NJ130、济南的黄河JN150、上海的交通SH141、天津的T210、 上海的58—1、北京的BJ212等。
    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停滞不前,汽车配件生产不能按计划完成,订货合同执 行率仅占30%左右,严重影响了进货计划的实现。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一方面抓进货来源, 一方面抓修旧利废和以旧换新,同时开展汽车“定点修理和配件定点供应”(简称双定)工作, 对货源紧张起到了缓解作用。1976年购进配件总值8 895万元,其中纯购进为3 254 万元。这时经营的国产汽车配件又增加了济南的黄河JN151、北京的BJ130、上海的SH760等 车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汽车配件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再 加财力不足,发展速度不快。到1985年,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购进配件总值为12 333万 元,比1976年增长386%,但汽车保有量同期增长了14倍。1985年纯购进为9 912万 元,超过汽车配件系统内调拨,其原因是流通领域实行了多渠道、多环节、开放的商品流通 体制。汽车配件公司系统也开始直接从生产厂进货的纯购进额大量增加。这时省内汽车配件 工业产值虽达21亿元,但由于不能适应省内汽车维修的需要,纯购进主要是省外的产品。 这时经营的国产汽车配件又增加了“二汽”的东风ZQ140、哈尔滨的星光HRB130等车型,同 时淘汰了上海的交通SH141、天津的TJ210、上海的58—1型汽车配件。
    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为了适应黑龙江省摩托车维修配件的需要,从1981年各公司 陆续开始组织摩托车及其配件货源。1985年国家准许各省、市、自治区建立汽车工业贸易公 司经销汽车时,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经过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批准,有两个公司开始 组织汽车货源和销售。
    二、销售和调拨
    1961年汽车配件的供应由商品变为生产资料,实行计划调拨。当年全省销售汽车配件 1 916万元,单车供应金额为881元。
    1963年交通部制定了《汽车配件销售调拨发运结算办法》,开始系统内的调拨业务。 1965年,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的年销售配件为3 465万元,其中调省外(系统内) 538万元,占15.5%,单车供应水平为2 123元,比公司刚成立时的供应水平增长14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直接影响黑龙江省汽车配件经销企业的经营活动,当时省汽车 配件公司系统也提出了“拿起红宝书,扔掉黑帐本”的空头政治口号,再加上汽车保有量逐 年增长,更使汽车配件供应的形势严峻。在这个期间,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进一步推 进了统一订货(按车型车数)、计划分配的供应管理体制。黑龙江省林业系统、粮食战备运输 车队、农垦系统实行由省公司直接按车型车数“戴帽”分配;有计划的开展了汽车定点修理、 配件定点供应。1976年,黑龙江省69个县市都有汽车“双定”厂;开展了以购买总成件、关 键件为主的凭证供应,开展了以新换旧的业务。这些工作虽对缓解汽车配件紧张状况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但终因货源紧缺,影响维修配件的供应,使单车供应水平从1965年的2 123 元,降到1976年的1 158元,下降了45%。这个期间,由于强调计划供应,再加上黑龙 江省生产的配件品种少,产量超过省内需要,使配件的外拨量逐年加大,到“文化大革命” 结束的1976年,向外省调拨量已达1 592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汽车配件从生产资料的计划调拨变为商品,实行多渠道多部 门经销,经营汽车和汽车配件的企业开始注意价值规律和经济效益。很多生产企业由以产定 销变为以销定产,又扩大生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产品自销权,使汽车配件长期按计划调拨, 供应的紧张局面有所缓解。计划调拨特别是省外系统内的调拨量逐年下降,1980年为1 223 万元,比1976年下降232%,占销售总值的85%;到1985年再降到265万元,比1980年又 下降了783%,仅占销售总值的19%。
    1980年6月,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开展了“服务质量月”活动,转变“官商”作 风,取消了凭证供应、划区供应的老办法,实行敞开销售,受到用户的好评。
    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中,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于1983年5月参加了1980年经一机部批 准的“中国汽车配件联合经销部”,加强了系统内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1985年,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销售总值已达13 723万元,比公司成立时增长 62倍。其中汽车配件销售额已达12 216万元,比1961年增长了54倍,摩托车配件销 售377万元,汽车销售1 130万元。随着多部门多行业开办的汽车配件销售点和私营、集 体办的汽车配件商店的逐年增加。虽然主渠道的销售额逐年上升,但市场占有率却逐年下降, 60年代末公司系统市场占有率在75%以上,70年代末还占65%以上,到了1985年市场占有率已 降到40%以下。
    三、库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多系私营企业兼销规模不大,现买现卖。国家商业部门开始 经销汽车和配件后,出现了一定的储备,1955年黑龙江省商业口汽车及配件库存878万元, 全部是进口汽车和配件。
    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不管生产质量、不管适不适销,实行“全盘收购”,造成库 存大增,1958年库存为1 293万元,到1959年库存再增到2 340万元。
    1961年,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组建时,接收商业移交过来的配件库存为4 614 万元,单车库存为2 822元。为解决“大跃进”中出现的“全盘收购”带来的问题, 1962年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对库存进行了认真鉴定和盘点。1964年经中国汽车工业销 售公司批准,全省报废汽车配件1 776万元,库存降到3 092万元。1965年补充报废 汽车配件347万元。但经营的配件以“一汽”解放CA10型配件为主,又陆续增加了南京跃进 NJ130、上海交通SH141、济南黄河JN150、天津TJ210、上海58—1、北京BJ212等车型配件的 库存。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完不成计划,质量也得不到保证,1976年库存配件总值 增到4 170万元。1979年,全省汽车配件系统按单台供应定额核算,共划出超储汽车配 件2 8205万元,其中属于质量问题的就达1 308万元。1980年初,经省清仓查库, 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批准,汽车配件报废420万元。1983年,全国又开展清仓查库和清产核资工 作,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又报废汽车配件1 422万元,全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库存 降到4 016万元,单车库存也降到412元。国产汽车配件库存又增加了二汽东风EQ140、济 南黄河NJ151、北京BJ130、上海SH760等车型。
    为了适应摩托车配件市场的需要,从1981年起增加了摩托车配件的库存。1985年,又增 加了汽车的库存。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汽车工业贸易(配件)公司系统的库存总值为4 890 万元,其中汽车78万元,汽车配件4 668万元,摩托车配件144万元。
    从黑龙江省汽车配件公司系统组建,到1985年止累计因产品质量和车型更新换代共报废 汽车配件3 9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