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行业概况

第十篇 通用零部件制造业

  通用零部件制造业,包括齿轮、轴承、液压液力和气动元件、紧固件、密封件、链条、 弹簧、粉末冶金和制品、模具等9个制造业。通用零部件广泛用于各类机械产品中,其品种 规格繁多,生产量也很大。黑龙江省生产齿轮、密封件、链条、弹簧、粉末冶金和制品, 以及模具的企业分属农机、汽车、工具行业,且不生产气动元件,故本篇主要记述轴承、 紧固件和液压件3部分。
    1949年以前,黑龙江已开始生产螺栓等紧固件,由各地的手工业作坊和个体业者利用简 单的工具设备按需组织生产。
    1950年10月11日,辽宁省瓦房店滚珠轴承厂的大部分迁哈尔滨,兴建哈尔滨轴承厂。随 迁职工600余人,机械设备337台。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于1951年4月15日正式投产,工 厂定名为哈尔滨滚珠轴承厂,瓦房店留守部分为分厂。1952年10月瓦房店分厂独立,同时对 产品进行了调整分工。哈尔滨滚珠轴承厂更名为东北机械第十四厂,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机 械工业管理局。
    1953年国家对哈尔滨滚珠轴承厂进行第一次扩建,年产纲领630万套,由一机部第一设 计院负责设计,当年动工扩建。到1957年新建了磨工厂房、锻工厂房和理化试验室,建筑面 积达7.8万平方米,新增设备212台,共用投资1 055.7万元,当年生产各类轴承665种, 604.7万套,产值3 047.5万元。同年6月,工厂更名为哈尔滨轴承厂。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私人企业相继组成一批五金生产合作社,开始生产黑 皮螺栓和销钉、铆钉、平垫圈等标准紧固件。1958年以哈尔滨线材厂为主成立了公私合营螺 钉厂,同年列项扩建,1959年一机械部投资182.8万元,在哈尔滨螺钉厂建成了省内第一条 机制螺钉生产线。1965年改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标准件厂。
    “大跃进”期间,由哈尔滨轴承厂扶助,1958年末建成了以生产“2.7”系列为主5个 品种,年产30万套轴承的香坊卫星轴承厂。1963年转产石油配件。
    1958年,国家和地方投资48万元建成佳木斯轴承厂,经过多次转产其他产品和易名,直 到1968年,方正式定名为佳木斯轴承厂。开始生产3984、462农用马车轴承,以后发展 了元锥滚子轴承(7系列),成为省内的主要轴承生产企业之一。
    1958年哈尔滨轴承厂开始第二次扩建,扩大厂区厂房等面积16万平方米,增加主要设备1 700多台,其中从苏联引进机床395台,完成投资6 242.1万元。扩建后年产量为1 041万套,其中,精密轴承50万套。哈尔滨轴承厂在第二次扩建后,职工人数11 217人,建筑总面积17.8万平方米,拥有各类生产设备1 710台,年产7个系列1 025个品种1 784万套,成为国内轴承生产的第二大基地。
    洛阳轴承厂于1958年建成投产,国家对轴承品种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分工,哈尔滨轴承厂 主要生产小型球轴承、精密机床轴承、电机轴承和军工仪表轴承。其他两个省内的小轴承厂 主要按地方需要自行组织生产。
    随着黑龙江省农机发展的需要,省内先后又建立起一批轴承和标准紧固件生产企业。有 建于1963年的依安泰东工业总厂轴承车间、建于1964年的大庆轴承厂(1969年石油部决定迁陕 西省),哈尔滨标准件二厂(“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为红旗标准件厂)和佳木斯、牡丹江、齐 齐哈尔、安达标准件厂。至此黑龙江省标准紧固件行业已初步形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通用零部件行业遭到破坏和干扰,哈尔滨轴承厂的各项规章制度 被当做“管、卡、压”批判,全部厂级干部和75%的中层干部被定为“走资派”或“反动技 术权威”进行批斗或下放,生产放任自流,产品质量下降,技术改造处于停顿状态。1967年 轴承产量比1966年下降了50%。但为了支援农业,省内一批地方通用零部件企业应运而生。 有牡丹江轴承厂(1967年投资70万元)、哈尔滨轴承厂五常分厂(1969年兴建,1973年9月建成 投产,共投资600万元)、青岗轴承厂(1969年兴建,投资321.1万元,1971年开始生产)、海 伦县海北轴承厂(1970年5月由哈尔滨轴承厂下放插队落户的10名工程技术人员与当地领导和 农民相结合建成)、铁力轴承厂(1972年6月由哈尔滨市支农办公室帮助建成)。此外一些市县 还相继成立了地方轴承厂和轴承生产车间,他们是:哈尔滨市太平区前进轴承厂、北安轴承 厂、齐齐哈尔轴承厂、林甸轴承厂、安达轴承厂、泰来轴承厂、呼兰轴承厂、宾县轴承厂、 讷河县老莱公社轴承厂;双城县农机大修厂轴承车间、富裕县农机修造厂轴承车间、林口县 朱家坎农机轴承车间、宝泉岭林业局新华机械厂轴承车间、大丰林业局机械厂轴承车间和哈 尔滨市香坊区和平公社农机厂轴承车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增加的标准紧固件生产企业 有哈尔滨标准件三厂、四厂、五厂,鸡西、林口标准件厂等。
    1967年,属于农机行业的以生产拖拉机配套的液压悬挂装置为主导产品的齐齐哈尔春光 机械厂试制成功为东方红—54/75液压悬挂装置配套的CB—32和CB—46型齿轮泵,开始了黑 龙江省液压液力元件的生产。同时北安新生机械厂也开始生产齿轮泵、分配阀和油缸等液压 元件,供拖拉机液压悬挂装置配套使用。肇州液压件厂、宁安液压件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 厂阿荣旗分厂相继建成开始生产液压件;哈尔滨科技大学油泵厂、佳木斯工学院机械厂也开 始生产齿轮泵、分配器和油缸等液压元件,黑龙江省液压件制造业形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轴承厂经过全面整顿综合治理,于1982年末,经省市 一次验收合格。1984年被省政府授予“六好企业”光荣称号。
    1980年,省政府批准了以哈尔滨轴承厂为骨干、联合省内牡丹江、佳木斯、青岗、铁力 4个轴承厂,组建松散型的哈尔滨轴承工业联营公司。同时明确:“企业隶属关系不变、所有 制不变、财税上缴渠道不变。”轴承工业联营公司与哈尔滨轴承厂实行“一套机构,两个牌 子”。但由于松散型联营公司的弊端无法解决,1982年经省经委批准,按照责权利一致的的 原则,重新调整组建哈尔滨轴承工业公司,将牡丹江、佳木斯、青岗、铁力4个地方轴承厂 上收省管,做为哈尔滨轴承工业公司的直属企业。
    1980年,以哈尔滨标准件厂为主组建标准件总厂、统管哈尔滨动力弹簧厂、哈尔滨文革 仪表附件厂、哈尔滨标准件三厂和哈尔滨汽车部件三厂。1982年,将哈尔滨标准件总厂改名 为哈尔滨标准件工业公司。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一批质量差,长期亏损的轴承、标准件、液 压件等通用零部件生产企业相继停产或转产。到1985年末,全省共有轴承生产企业6个,即 哈尔滨轴承工业公司所属的哈尔滨轴承厂、牡丹江轴承厂、佳木斯轴承厂、青岗轴承厂、铁 力轴承厂和属于乡镇企业的海伦县海北轴承厂。有标准件生产企业11户,即哈尔滨标准件厂, 哈尔滨市标准件二厂、三厂、四厂、五厂,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安达、林口 标准件厂。有液压件生产企业5户,即机械系统内的齐齐哈尔液压件厂、肇州液压件厂,劳 改系统的北安新生机械厂和哈尔滨科技大学、佳木斯工学院实习工厂。
    到1985年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的轴承生产基地,拥有全国三大轴承生产企业之一的哈尔 滨轴承厂(二厂),标准紧固件在全国也占有一定地位,哈尔滨标准件厂是机械部定点生产标 准紧固件的重点企业之一,但液压件等其它通用零部件在全国则排不上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