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轴 承

  1951年4月“南厂北迁”的哈尔滨滚珠轴承厂正式投产后,开始了黑龙江省轴承产品的 生产。1952年末,哈尔滨滚珠轴承厂已发展为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有职工2 019人,各种生产设备400多台的轴承生产企业,当年生产各类轴承493种80.2万套,创工业总 产值548.8万元。
    “一五”期间,哈尔滨滚珠轴承厂在扩建的同时,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方式,产品采用 苏联ГОСТ520—45轴承标准,从苏联引进了2—4#平锻机,基本上淘汰了套圈毛坯用棒料 在车床上分套的方法;引进了苏联1720、1730多刀半自动车床和1336六角车床,完全淘汰了 日伪时期遗留的笨重车床;引进了苏联的Б—70鼓形淬火炉,H—75箱式加热炉和瑞士的EF— 30震底式电加热淬火炉,逐步实现电炉加热,提高了热处理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半成品在热 处理中的脱碳和变形。引进了π3—8、π3—9摆头磨床,3A240、3A250外圆磨床,3756平面 磨床、3180外圆无心磨机床和π3—16精研机等磨削和精研设备,淘汰了古川等日式磨加工设 备,采用压力机和铆合胎进行机械装配,运用A148、A143自动冷镦机和M—32、M—33钢球锉 磨机加工生产钢球,采用自动冲孔机生产保持架,实现了轴承加工工艺装备的第一次大改进, 在检测手段上组建了中心试验室和车间检定站,确保轴承产品质量,1957年6月工厂改为哈尔 滨轴承厂。
    哈尔滨轴承厂在第二次扩建后,工厂已成为万人大厂。60年代初,国家又对哈尔滨轴承 厂进行第三次扩建,1964年封闭式军用轴承生产车间建成,哈尔滨轴承厂成为国内军用轴承 的主要生产基地。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为解决机床、汽车、电机和拖拉机等配套和维修的需要,佳木 斯、牡丹江、齐齐哈尔等21个县市,先后建立了23个市县轴承厂和轴承车间,这些企业主要 生产0系列、2系列和7系列轴承,虽然对缓和供需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设备不配套, 技术力量薄弱,除佳木斯轴承厂有微利外,牡丹江、青岗等轴承厂自建厂起连续10多年亏损, 一些市县和农机系统的轴承厂相继转产。全省到1980年只留下机械系统的5个轴承厂和属于 乡镇系统的海伦县海北轴承厂。1982年,哈尔滨轴承工业公司成立后,确定牡丹江、佳木斯、 青岗、铁力4个轴承厂上收。1983年,哈尔滨轴承工业公司派人对4个厂进行了调整查摸底, 主要问题是:1、产品质量低;2、资金占用多;3、物资管理混乱、财务不清、原材料大量 盘亏;4、生产秩序差,设备维修保养不好。
    哈尔滨轴承工业公司分别与4个市县进行协商后,调整了领导班子,调整了产品结构, 调整了生产线,进行了整顿。1984年牡丹江轴承厂扭转了连续16年亏损507万元的局面,1985 年盈利30.4万元;青岗轴承厂摆脱了连续15年亏损440万元局面,1985年盈利18万元。佳木 斯轴承厂1984年盈利20.3万元,1985年又盈利43.4万元。铁力轴承厂1984年盈利10.3万 元,1985年又盈利12.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