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业轴承

  哈尔滨轴承厂于1951年4月开工生产。主要生产普通精度(G级)的一般民用轴承,按轴承 产品的结构分球轴承:有单列向心球轴承(类型代号—0 000);双列调心球轴承(类型代号— 1 000);单列向心推力球轴承(类型代号—6 000);推力球轴承(类型代号—8 000)。滚动轴 承有单列向心短元柱滚子轴承(类型代号—2 000);双列调心球面滚子轴承(类型代号—3 000) 和单列圆锥滚子轴承(类型代号—7 000)。到1952年哈尔滨轴承厂共生产各类轴承914种158 74 万套,创工业总产值847.6万元,上缴利税49.7万元。
    1953年,哈尔滨轴承厂把“1”、“2”、“8”三种类型外径200~440毫米大型轴承和“ 3”类轴承转给瓦房店轴承厂生产。同年,哈尔滨轴承厂试制成功D级(精密级、相当于苏联的 A级)轴承。1956年试制出新产品211种,研制成功胶布管保持架,适应了高速精密级向心推力 球轴承的需要。同时研制成功滚针轴承和冲压滚针套毛坯新工艺,产品开始为汽车、机床、 电机和农业机械等主机配套。
    1958年,哈尔滨轴承厂将生产滚针轴承(4 000系列)“8”、“7”系列大型产品全部转 出,主要生产小型球轴承,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电机轴承和军工仪表轴承。但由于“大跃进” 违背了客观规律,生产秩序被打乱,靠“锣鼓响、生产长”、“大班倒、连轴转”的人海战 术,片面追求数量,三年总计生产4 788万套,平均年递增10%,结果是粗制滥造,产品 质量下降,损失浪费严重。经过调整,1961年产量下降到563.9万套。按1962年机92—58轴 承技术条件,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企业内控标准和生产工艺,组织了有300多人的机修大 队,对失修设备进行检修,同时加强了1958年入厂新工人的业务培训,到1963年基本恢复了 工厂的生产管理秩序。
    1964年,封闭式军工车间建成。1965年组建了精密级轴承专门生产工段,专业生产“D 级”轴承。1966年轴承产量上升到1 453万套。品种由1961年的956种上升到1 460种。产品质量普遍升一级,产值上升到12 498万元,比1961年提高3.5倍。
    “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生产无人管,技术无人抓,产量下降, 质量倒退。1967年产量又下落到714.8万套,比1966年下降了51%。1972年,根据中央关于企 业整顿的指示,工厂开展了“工业学大庆”竞赛活动,轴承生产按国标GB307—64要求进行, 提高了产品质量。1973年,在八车间精密轴承工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员和设备,组建成精 密轴承生产车间,面积为1 062平方米,专门生产“0”、“2”、“6”、“7”系列, 精度等级为D、C、B、A级的精密、高精密的机床主轴、磨床砂轮轴和特种电机轴的配套轴承。 年产精密轴承5万套。“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哈尔滨轴承厂以1966年利税为基数计算,少向 国家缴利税14亿元。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按照中央的布置,公司进行了拨乱反正,落实了干 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生产技术发展很快。为发展“2”系列 轴承,减少进口,1976年末建成了12 778平方米的18车间,引进设备45台和部分国内配 套设备,1978年3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8个品种、5.2万套。1980年以后,为适应市场变化, 1981年开始,研制为铁路客车配套的4种型号轴承,后来发展到8种,精度由G级提高到D级。 经装车验证,寿命由原来的1年提高到两年,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1983年哈尔滨轴承厂开 始大量生产C级、B级超精密轴承,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
    随着家电产品的发展,为满足家用电器的配套,哈尔滨轴承厂成立了精密“0”系列小 轴承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1 000万套。同时研制开发了轻纺工业配套轴承,直线运动 轴承等570种,产品执行GB307—84国家标准。
    哈尔滨轴承工业公司所属的4个轴承厂,按照产品分工,佳木斯轴承厂以“2”、“7” 系列为主,少量生产“0”、“1”系列产品;牡丹江轴承厂主要生产“0”系列产品,同时 生产配套钢球;青岗轴承厂以“0”、“7”系列产品为主,但配套钢球和滚柱则由哈尔滨轴 承厂供应;铁力轴承厂以生产2 712K等“2”系列产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