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产管理

  黑龙江的机械工业生产组织与管理,起步在1950年1月,当时在各企业建立了生产责任 制。同年9月省工业厅在省委领导与主持下,召开了全省地方工业会议,着重讨论加强成本 核算和资金、成本各项工作,建立与健全车间原始记录、审订定额工作。从此,黑龙江省对 机械工业的生产与组织管理工作开始纳入计划管理的范围。
    “一五”期间,“南厂北迁”的企业和156项重点工程中的机械工业企业按照苏联模式 推行了苏联“按指示图表组织有节奏生产”的经验,解决了当时生产管理不能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矛盾。同时按照一机部的要求,通过作业计划,将各科股、各车间、各工段和各个人都 组织起来,争取全面的均衡生产。1954年普遍建立健全了三级一长的“区域责任制”(三级 指厂级、车间级、工段级;一长即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这些生产管理的方式对指导 当时生产均起了很好作用。
    1958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内设生产技术处,负责全省机械工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工 作,包括日常生产的组织与协调,调度月、季、年度生产计划的落实与完成情况的检查,调 度原材料,辅助材料,煤、油、电等动力能源的供应。组织单机配套、组织临时性生产任务 的安排和协作等。
    1958年8月,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创造了“以小干大”、“蚂蚁啃骨头”的经验,这是企 业生产组织中的一个创举,中央、省、市在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机械 部办的《机械工业》杂志陆续发表了《使“蚂蚁啃骨头”的经验赶快遍地开花》;《以小干 大,以少胜多》、《论“蚂蚁啃骨头”和热轧齿轮两项创造精神》等社论。
    “大跃进”以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的变化,国家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规划, 黑龙江省的机械工业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了生产线,使有 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集中使用。调整了主机与配套生产的比例关系,减少了主机,增 加了辅机配件产品的生产,扩大了为农业、轻工、交通运输业服务的生产比重,增加了为各 行业维修配件的生产能力。经过1961~1962年的调整,地方机械工业保留了45个企业,职工 19 356人,金属切削机床2 000台,生产105种产品。
    1959年,国家一机部《关于加强设备成套工作的报告》,对新建项目的大型成套设备的 生产安排由一机部负责,成套管理工作由国家建委统一管理。同年4月,为完成“六保”任 务(保轧钢机、保电站设备、保矿山机械、保洗选设备、保排灌机械、保机车车辆),机械工 业系统广泛开展了“千台时运动”,开展了千台时、千分钟等红旗竞赛。要求每台机床的生 产效率由每月完成500~60。工时水平,提高到1 000工时或以上。黑龙江省承担“六保” 任务的企业如第一重型机器厂、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等企业普遍开展这一活动,但这一活动 的开展,却出现了设备过度使用的状况。
    1960年秋,国家提出要加速发展精密机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在生产1#铣床的基 础上,开始了精密自动锻压机的研究、试制和生产,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研制出国内 第一代数控立车和数控铣床。
    1966年下半年起,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 理工作遭到破坏,生产受到影响。省主管部门组织了各种会战,为省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 了一定的条件。到1970年,地方机械工业企业(国营)180个、集体企业158个,初步形成了12 个行业、可生产410个小类的机电产品。1972年起,开始安排地方机电产品生产任务,主要 安排了重型矿山、石化通用、机床工具、汽车、电工器材等40个品种,到1979年共生产各种 机电设备上万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 583台,载重汽车1 047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生产在改变 产品结构,努力发展品种,扩大服务领域,突出重点,全面安排,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 在这段时间内全省机械工业承担了宝山钢厂、白山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上海化工总厂、 扬子乙烯工程等39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配套设备生产任务。由于在生产组织中按四优先(即 优先安排、优先组织、优先供应、优先发运)的原则进行安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急需的机 电产品,全部提前保质交货。在市场调节中,赢得了用户的信誉。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的生产随着指令性计划的缩减、市场经济的加大、生产组织与管理开 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扩大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企业开始解脱了政 府附属物的地位,向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过渡;从计划经济 占统治地位的以产定销的管理体制向以销定产,按用户的意图组织生产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