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在机械工业中是生产的眼睛,计量工作是机械工业企业技术基础工作之一。黑龙江
省机械工业计量工作的发展是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南厂北迁”和“一五”
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投产,这些企业从苏联和东欧引进了成套的测试仪器和一般计量器
具,各企业都成立了计量室。参照苏联经验制定了规章制度,开展了计量检定工作。在这一
时期中,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办法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在苏联援建的7个企业中(不包括哈
尔滨轴承厂)就有计量人员201人,主要开展长度计量。“南厂北迁”的8个企业也都拥有一
定数量的检测手段,哈尔滨轴承厂1955年有1 200件通用量具和6台硬度计。哈尔滨量刃
具厂计量室被一机部指定为区域性计量机构,负责黑龙江省的长度传值工作。这一时期,地
方企业还没有开展量具的检定工作,没有专职计量人员。
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期间,按照精简机构下放科室人员的要求,一些大型企业的计
量室都置于技术科领导之下,原由计量室领导的检定站下放给车间,计量人员多数被下放到
车间劳动,有的改行,只留少数计量人员维持基准量块的检定。计量工作受到冲击,过去建
立的规章制度被废弃,造成产品质量下降。
196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针,对企业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机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进行全面整顿,下放到车间的检定
站重新收上来,下放的计量人员重新归队。1963年,按一机部提出的计量归口统一管理的要
求,使企业的计量室从单一管理长度计量扩大到热工、力学、电能等方面的计量。计量人员
有所增加,计量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仅哈尔滨轴承厂的计量器具就已增加到5 000多件。
“文化大革命”使计量工作受到很大冲击,企业的计量机械被说成是对工人的“管、卡、
压”而被取消,计量人员被迫下放或改行,致使企业使用的计量器具严重失准;到了检定周
期也无人检定,计量工作处于瘫痪状态,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残次品大量增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机械行业企业首先进行了恢复性整顿,接着进行了全面整
顿,国家对计量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计量工作做为企业生产活动的一项技术基础工作,
受到了普遍重视。健全了计量机构,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充实了计量人员,添置了必要的
计量器具和检测仪器,严格执行检定周期,使机械工业企业的计量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计量
测试能力有很大提高。牡丹江第一机床厂1962年成立计量室时只有一名计量员,到1985年计
量员增加到13人;1985年哈尔滨轴承厂计量中心的计量人员已发展到163人,负责全厂的质
量审核、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轴承标准件计量管理、计量器具管理考核等项业务。计量中心
还添置了国内外较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如英国泰利朗73型圆度仪、泰利塞夫5P—120型电
动轮廓仪,德国200型莱兹比长仪、测长机,苏联的干涉显微镜、丹麦的布鲁·凯尔2112声
级计等。哈尔滨汽轮机厂,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都引进了三座标测量仪器等。
1984年,为贯彻国家《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办法》(试行),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企
业开始了计量定级、升级工作。通过计量定级升级,配齐了必备的计量器具,完善了计量管
理制度,建立了计量器具周检制度,保证了量值传递准确,提高了计量管理水平。到1985年
底,黑龙江省有85个机械企业进行了定级工作,其中定为一级企业2个,二级企业41个,三
级企业42个。定级企业占全省机械工业企业总数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