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主要从仿制入手,参照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供给的设备、
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进行翻译、测绘、仿造。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的主力军一是“南厂北迁”
的企业,一是苏联援建的“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按照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开
发了金属切削机床、量刃具,6 000千瓦、1.2万千瓦火力发电设备,1万千瓦水力发电
设备等一批机电产品。
1957年11月,一机部做出了《关于新产品工作的决定》,要求尽量提高设备的自给率,
争取在“二五”期间,国家建设需要的机械设备基本上在国内解决。加强了新产品试制计划
工作,建立了新产品责任制等制度,三年“大跃进”中,一方面强调“高、大、精、尖”,
一方面又要求发展速度,土洋并举,出现了盲目发展的情况,不少新产品试制后因无需要或
不配套,或质量、性能达不到要求而报废。
60年代初,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的新产品
开发工作从仿制阶段进入自行设计和成系列发展新产品的时期。黑龙江省先后开发了自动锻
压机、125万吨自动锻造水压机、大型轧机等冶金矿山设备、车轮轮箍工程成套生产设备、
大庆油田开发急需的炼油成套设备、1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10万~22.5万千瓦水力发电机
组等一批机电新产品。
1963年,一机部针对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以降低能耗、提高性能为目标,按照“三
化”(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的要求进行改进。黑龙江省生产的中小马力柴油机、水泵、
风机、中小型异步电动机、中小型电力变压器、电焊机、压缩机、制氧机等都进行了更新和
改进,提高了年代水平。
“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冲击,但是在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努力下,60年代后期到70
年代初期,黑龙江省又开发了2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30万千瓦水力发电机组、30万吨全成
氨、24万吨尿素成套设备、攀枝花钢铁公司的成套设备、第二汽车厂需要的成百台高效机床
等一批机电产品。十年动乱期间,老产品的更新改进工作全部陷于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机械工业新产品发展工作进
入了一个新时期。随着机电产品进入市场,国家指令性计划逐年减少,市场调节的比重增加,
很多机电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迫使企业转变经营思想,从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
重视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强销售工作。1980年5月,一机部召开了产品设计工作会
议,强调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认真分析掌握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势,预测用户和市场
需求,加强科研攻关,提高设计水平,及时开发先进、适用的新产品。同时要求消化引进国
外技术,进行大型产品和重点工程成套设备的研制以及加速老产品的系列更新与改型工作。
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了这次会议精神,学习了运用价值工程、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可靠性设
计、模块化设计、系统工程、产品选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改变
了过去一直采用的传统的机械类比法设计方法,使新产品开发周期从过去的平均3~4年,提
高到平均2年左右。加快了新产品的发展速度。“六五”期间,共开发新产品1 345
种。年平均开始新产品269种。是“五五”期间的280%。
产品开发的年代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以前,开发生产的产品多系仿制省外的同类产品,
年代水平低,一统多年。“五五”期间黑龙江省产品水平构成是:50~60年代的为95%,70年
代的仅占5%。“六五”期间,在开发的新产品中,70~80年代占75%以上,有477种产品填补
了国内空白,占新产品开发总数的1/3。“六五”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产品
年代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至1985年末,50~60年代的产品为3 722种,占55%,
70年代以上的产品达3 041种,占45%。具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上水平的达836种,
占产品总数的12.4%。
在开发的新产品中有一批重大成套设备和重要产品。如30万、60万千瓦成套火力发电设
备;葛洲坝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为宝钢二期工程生产的2 050热连轧机;1 900
板坯连铸机;2 800mm变断面铝板轧机;23立方米大型矿用电铲。港口码头用大型物料
堆取设备;数控立式车床、落地镗铣床;电站空调除尘设备;大型精密量仪,复杂刀具;防
爆屏蔽电机;1 000系列联合收割机、精量播种机;中小型精密;大型平面绘图机、彩
色墨喷绘图机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
新产品的开发为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七类技术进步产品(节能产品、引
进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产品、新投产的产品、采用国际标准产品、大型关键产品、优质
产品)的产值达953亿元。占当年的总产值34%,高于全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产值率。据
157个企业统计,在生产的3 757种产品中,有“六五”开发的新产品1075种,占27.1%;
全年产值20.6亿元,新产品产值为5.57亿元,占27%;全年利润272亿元,新产品利润为
7 039万元,占25.8%。
“六五”新产品的开发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是服务领域开始扩大,从过去主要为
基本建设和机械工业自身服务,开始面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共开发了200多种为轻工和人民
生活服务的产品;二是节能产品比例增大,一些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如风机、水泵、
中小型电机、电力变压器、工业锅炉等耗能高的产品全部实行了系列的更新。三是打破了计
划经济的框框,按需组织生产,使很多产品在80年代都形成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