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艺管理
旧中国黑龙江地区机械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主要为进口机品从事维修
和装配业务,属于修配性质,手工操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只能生产一些小型设备、加工不太复杂的
零部件或修修配配配,仍然靠生产工人的技艺操作,没有工艺规程,生产组织落后,质量不
能保证。
随着“南厂北迁”和“一五”计划的实施,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开始大量仿造苏联和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的产品,1953年开始加强技术管理,制定操作规程,统一操作方法,加强生产
前的技术准备工作。重点整顿和建立一系列技术基础工作;整顿并贯彻工艺规程,克服自由
操作的旧习惯,建立了正规的生产秩序;制定全面的独立的技术检查制度,从原材料进厂到
成品出厂,生产全过程都由专职人员负责检验;改进了工艺装备,加强了工具、机修、试验、
计量、检验力量,改进了工艺与生产组织。
1956年,一些有条件的工厂按产品和工艺特点调整了生产组织。哈尔滨轴承厂组织了5条
轴承生产线。
为了提高制造水平,各厂积极学习和推广了许多苏联先进工艺技术,如高速切削法使切
逍速度由每分钟10米左右,提高到200米左右;铸、锻车间采用了适当的机械化代替笨重的
体力劳动。热处理车间采用了高频感应加热及表面淬火等新工艺。1958年9月哈尔滨量具厂
与哈尔滨工具研究所共同研制建成中国第一条年产270万件M4—M6手用丝锥的自动生产线。
1958年10月17日,中央批转国家科委东北工作组关于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制造大设备的报
告,在批示中指出:“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在一无大厂房、二无大机床、三无大吊车、四无大
铸钢设备的条件下,制造大设备的经验,值得推广”。根据中央的指示,一机部会同东北协
作区委员会、中共黑龙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在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召开现场会议。这次会议
共分4批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 800多人。参加人员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工业部长、
省机械工业厅(局)长、厂长、党委书记、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干部以及设计研
究单位和有关学校的代表,学习和交流了“小设备、干大活”、“蚂蚁啃骨头”的经验。
“大跃进”期间,技术检查、质量监督、设备维修等制度被废除。造成产品质量下降、
生产倒退的后果。
60年代以来,铸造合金与熔炼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合金铸钢已大量采用,合金铸铁和球
黟铁的应用也明显增长,稀土球墨铸铁和耐磨铸铁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第一重机厂为葛
洲坝电站成功研制了大型不锈钢叶片。
1965年5月,一机部与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了全国先进工具经验交流会,同时举办了
全力工具展览会。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革新能手哈尔滨车辆厂苏广铭、哈尔滨制氧机厂孙茂
松等在展览会上进行了操作表演。
1966年,全省机械工业主要生产企业普遍制订了工艺文件,并基本上得到贯彻,工艺装
备得到很大补充,加强了工艺管理,严格了工艺纪律,使制造技术水平得到巩固和发展。企
业完成了由修配到正规制造的转变。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的生产秩序、制造技术和装备、工艺管理等都遭到严重冲击
和破坏。10年中制造技术仍一直沿用“一、五”期间引进的工艺方法。
80年代初,由于黑龙江省地理环境的限制,国家投资减少,很多企业没有进行改造,设
备陈旧、工艺落后。常规工艺水平及现状是:
一、铸造
多数铸造车间仅在砂处理及造型工序采用机械设备,综合机械化程度约为25%,平均铸
铁废品率为11%。铸造工艺标准、铸件尺寸精度、形状公差精度及铸件光洁度仍执行50年代
苏联标准,一般工厂对铸件都不检验。铸造生产的主要工序技术水平提高不快,造型材料仍
以膨润土和粘土砂为主,树脂砂只是在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铸造车间的改造方案中采用。以
手工造型为主,熔化技术以冲天炉为主,对炉内气氛、温度、化学成份的控制和分析还未普
遍进行。
二、锻压
空气锤占锻造设备的70%。齿轮及轴承生产中,以胎模锻和模锻为主,其它行业基本上
采用自由锻。用反射炉加热,手工操作为主。精锻、成形轧制等新工艺处于试验阶段。高速
钢粉末锻造、齿轮坯及轴承坯的摆动辗压已初步成功,正在试生产中。
三、机械加工
大多数机械加工车间仍依靠通用机床或通用设备加夹具的方式进行生产,精密机床比例
很少,约为2%。轴承、量具、刃具等行业,由于贯彻国际标准,加工工艺有所改进和提高,
部分采用了多轴或半自动车床。普遍应用硬质合金刃具,切削速度达60~90米/分;磨削加
工部分提高了磨削速度达50~60米/秒。锥柄麻花钻、游标卡尺、量规等形成了具有独特专
长的工艺。经过引进把关设备后,能生产AA级齿轮刀具。
四、焊接
除手工电弧焊得到广泛应用外,埋弧焊、电阻焊、氩弧焊、CO2气体保护焊、等离子
堆焊等焊接工艺也在不同范围获得应用。为解决大型构件变形的关键,哈尔滨重型机器厂总
结了一套用火焰烘烤构件产生预变形工艺。工具行业广泛采用摩擦焊。
五、热处理随着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热处理生产能力已具有相当规模,生产技术有了
很大进步。但常规热处理工艺提高不快,主要是热处理加热炉多为50年代的箱式炉或盐浴炉,
现有的热处理工艺条件不能满足提高产品水平要求;起重、搬运配套设备差;装、卸多靠人
工操作,劳动强度大。
近几年来,新的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很活跃,部分项目已用于生产。哈尔滨轴承厂与
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研制成铁路轴承锻后快冷细化碳化物处理新工艺,取消了正火工序。哈
尔滨工业大学与松江拖拉机厂研制成功氮稀土多元共渗工艺,机械性能提高12~26%。哈尔
滨量具刃具厂推广应用了气体氧氮化热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982年10月,一机部提出了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简称“三上一提
高”)的工作,1984年一机部召开了工艺工作会议。要求把工艺工作必须与提高产品质量、
采用国际标准,组织引进技术和技术改造相结合,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工业制造体
系。为了加强工艺工作,促进产品“三上一提高”,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1984年恢复了专门
的工艺专门管理机构,在省机械工业研究所中设置了工艺研究室。“六五”期间全系统共完
成工艺攻关项目300项,工艺科研课题80个。
突破关键工艺,促进了新产品开发,发展了优质产品。哈尔滨空调机厂突破了真空管件
的密封技术,研制成新型传热元件热管;翅片管工艺设备的解决,开发了新型节能空冷器。
新工艺方法促进了产品质量提高。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在量规精密研磨工艺基础上,攻克了
氧氮化表面处理及电铸、镀黑铬等工艺关键,使量规、百分表和外径千分尺分别获得国家金
质奖和银质奖。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解决了精密加工及热处理技术关键,
使花键拉刀、C516单柱立车分别获得金质奖和银质奖。
新的工艺设备,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1980年以来,海伦振动时效设备厂生产的振动时
效设备,改变了大铸件、大型金属结构件的自然时教法;从80年代起,精密铸造和粉未冶金
技术开始应用于小件生产,件不需进行机械加工,产品一次成形。生产周期缩短,提高了经
济效益。
加强工艺管理的基础工作、严格工艺纪律,保证“夺证”工作顺利进行。1981年为解决
多点生产、粗制滥造问题,机械部实行了发放生产许可证制度。哈尔滨电表仪器厂1983年在
全国仪表行业,第一个获得单项电度表生产许可证。富锦拖拉机厂、甘南柴油机厂通过企业
整顿,加强工艺基础建设1984年在全国行检中合格,获得小四轮拖拉机和小型柴油机的生产
许可证。
通过消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把关设备,提高了工艺水平和产品等级水平。哈尔滨电缆
厂1982年引进美国CE公司浸涂成形法生产无氧铜杆,使其导电率比传统工艺提高15%~2%,
质量达到IEC标准。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引进精密齿轮磨床,使齿轮刀具提高一个精度等级。
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老设备,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省重点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
都是50年代建厂时装备起来的,30多年来更新数量不多。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精化改装齿轮磨
床、滚刀磨床和花键磨床10台,使生产的复杂刀具由普通级提高到精密级。哈尔滨轴承厂、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将普通内孔磨、外圆磨经过精化改装,提高了机床精度,保证了加工质量。
哈尔滨第二电机厂用微电子技术,研制成电脑冲床,在C516立车上加装数显装置,收到良好
效果。走机电仪结合的路子改造老设备,几年来,应用数显、单板机、静压、精化等先进技
术,改造老设备630台。
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工艺攻关有了一定进展。1983年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革新工艺项目600
多项,有122项纳入工艺规程,年创造价值300多万元。哈尔滨轴承厂革新成果1 046项,
经济500多万元。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组织技术人员、工人对锥柄麻花钻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
革,采用仿形车削、成形磨削及氧氮共渗热处理工艺,产品获部优质品称号。
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在一些企业中推广了低熔点合金模具、
三节卡腰炉、离子氮化、机夹不重磨硬质合金刀具、表面涂镀和热喷涂等。铸造合金与熔炼
技术有很大发展,第一重型机器厂为葛洲坝电站成功地研制了大型不锈钢水轮机叶片。锻造
新技术在研究试验基础上得到推广,并在批量生产中应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第一重型
机器厂已成功地采用冷冲工艺、液压挤孔法,试制成功60万千瓦发电机护环,并开始研究护
环液压扩孔的声发射监测技术,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锻造工艺。大型锻件的热处理技术有
了发展。80年代初第一重型机器厂已用工频双感应器和无磁体高感应器加热淬火工艺处理轴
类件。
企业与院校、研究所协作,完成新材料、新工艺科研项目。1982年以来,合作项目共32
项。
哈尔滨汽车齿轮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制成功摆动辗压工艺生产齿轮毛坯。哈尔
滨水泵厂与哈尔滨科技大学合作,研制成功低钛合金铸铁。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研究所与阿城
继电器厂联合研制成功稀土永磁材料。
为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状况,在哈、齐、牡、佳等大中城市,围绕铸、
锻、电镀、热处理四大工艺专业化进行改造。先后成立了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的模锻中心,
哈尔滨标准件厂、佳木斯电机厂的电镀中心,哈尔滨第二工具厂、齐齐哈尔链条厂的热处理
中心,齐齐哈尔液压件厂的有色金属铸造中心,阿城继电器厂的模具中心及哈尔滨照像机厂
的压铸中心。经过整顿全省撤消了120多个厂点,为省内大、中城市开拓工艺专业化协作生
产打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