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

  一、中等专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顺利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强专 业技术人才培养,松江省工业厅于1952年在呼兰县城创建了松江省工业学校(黑龙江机械制造 学校前身)。建校初期,学校有教工30人,开设机科(铸造)、电科(工业电器设备)、土建科、 化工科。学员200人,其中一部分在全国招生,另一部分是辽阳、长春、哈尔滨工科高职学校 调整来的学生。
    1953年,学校迁至哈尔滨市顾乡屯新阳路,改名为松江省哈尔滨工业学校。1954年,培 养出110名首届毕业生。
    1955年,哈尔滨工业学校上收归属一机部领导,校名改为哈尔滨机器制造学校。1956年, 一机部投资2297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教学楼面积为10 070平方米的 新校舍。为适应第二个五年计划需求,1956年扩大招生,共招收400人,使在校生总人数增 加到619人。
    1958年3月,经一机部批准,将哈尔滨技工学校改办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哈尔滨第一 电机制造学校(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前身),隶属一机部。当时该校教职工总数发展到420人, 第一期中专招生460人,加上原技工校学生,在校生达到1 227人。
    1958年7月,省政府决定,将哈尔滨机器制造学校、哈尔滨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哈尔滨建 筑工程学校合并,成立黑龙江工学院,隶属省机械工业厅。中专部分设在各系内。合并后, 中专设立了机械、铸造、热处理、冶金、轧钢、选矿等专业。1963年9月,中专与黑龙江工学 院分开,改名为哈尔滨机械制造学校,仍隶属省机械工业厅。
    1964年下半年,经哈尔滨市委决定,将哈尔滨市机械冶金技工学校改为半工半读的中等 专业学校,定名为哈尔滨机械中等技术学校(哈尔滨机械工业学校前身),隶属哈尔滨市机械 工业局,当年设机械制造、热处理两个专业,招生250名。
    1965年,省机械工业厅决定将厅属哈尔滨机械工业职工学校并入哈尔滨机械制造学校, 改名为黑龙江机械中等技术学校。
    截止1965年,省机械工业系统内已有3所中专,共为机械工业培养中等技术人才3 636 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学校均遭到严重破坏。从1966年起,到1971年止,停止了招生 办学。哈尔滨机械工业学校和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改办成工厂,黑龙江机械中等技术学校被 造反派改名为黑龙江抗大机械战校。1972年3月8日,为恢复招生办学,省机械工业局批复, 同意将黑龙江抗大机械战校改名为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7月,在省内招收400名工农兵学员, 恢复办学。
    1973年,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恢复办学,招收工农兵学员159名。
    1974年,哈尔滨机械工业学校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316名。
    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1972~1976年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2 360人。此外,还先后 在省内各地区举办短训班,培训学员400余名。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从1973~1976年共招收3 届工农兵学员517人。哈尔滨机械工业学校,1974~1976年共招收3届工农兵学员618人。
    1977年以后,恢复了招生考试择优录取的制度。同年10月29日,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贯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精神,对中等专业(郊工)学校实行“ 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县、旗初选,学校录取,地市批准”的招生办法。招生对象主要是上 山下乡知识青年。1978年以后,开始招收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学制定为2年。各学校教 学和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83年6月,根据机械工业人才结构调整需要,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教育部同意,在哈 尔滨电机制造学校的中专基础上改办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定名为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由机 械工业部直接领导。
    到1985年,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497人,其中讲师120余名、副教授60名; 教学面积34 920平方米;学生宿舍2 500平方米;实习工厂5 000平方米,附属 用房2 500平方米。建校以来,共为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6 000余名,培训各类 师资和专业人员500多名。哈尔滨机械工业学校教职工183人,其中讲师29名,高级讲师10名; 教学面积5 000余平方米。建校以来,为哈尔滨地方工业和其它工业部门输送中等技术管 理人才2 369人。
    二、技工教育
    “一五”期间,一批国家重点企业开始兴建。在一机部“建厂先建校,生产先育人”的 思想指导下,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第一重机厂等一批企业,在建厂同时就建立了技工学校, 完善了必要的教学与实习设施。第一重机厂技工学校,建于1956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 局投资125万元,建筑面积4 230平方米,占地33 437平方米。开设车、铣、钳、锻、 铸5个专业,当年招生224名。当时学员主要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城乡青年,学制2年。
     1958年后,改招初中毕业生。
     1956年,省机械工业系统内共有技工学校11所,招收学生1 600名。学校的隶属关 系均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局主管,招生和分配都纳入机械工业发展规划。
     办学期间,由于受国民经济调整影响,曾于1957年、1961年、1962年出现了短期停办, 调整了招生数量和专业。
     1964年,根据国家在学校教育中实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学制的要求,黑龙江省大部 分机械工业技工学校改为半工半读教育,并更名为中等专业学校,学制4年。
     1966~1972年,“文化大革命”初、中期,学校全面停课,教职工下放到车间参加生 产劳动,技工学校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973年4月,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局根据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向省革命委员会提出恢复开 办技工学校的请示。同年12月,省革委会批转了省教育局《关于恢复建立技工学校的请示报 告》,批准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技工学校、哈尔滨轴承厂技工学校、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技工学 校、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技工学校、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第一重型机器厂技工学 校、阿城继电器厂技工学校恢复办学。学校由省机械工业局主管,招生纳入国家计划,经费 由省财政预算拨给。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复审、文化考察。主要招收应届 初中毕业生或同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工人,同时也招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学制2年,毕业 后,由省机械工业局按企业需要统一分配。由于办学条件等原因,1973年只有哈尔滨轴承厂、 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阿城继电器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技工学校进行了招生,共招收680 名。1974年7所学校都进行了招生,共招收1 712名。开设车工、钳工、铣工、磨工、锻 工铸工、热处理工、电器、冶炼9个专业。
    1976年,佳木斯电机厂技工学校、哈尔滨汽轮机厂技工学校恢复了办学。学校增加到9 所,当年招生总数为1 280人;毕业生为1 107人;在校生数为2 112人。学校 教职工总数达362人。
     1977年技工学校恢复了统一招生考试。“六五”期间,省机械工业系统技工学校发展 到21所,专业工种20多个,在校生达5 462人。每年向企业输送毕业生达2 500多人。 教师总数(包括实习课教师)共553人。每年经费支出共计226万元。这一时期技工学校已经步 入正轨,培训能力大大提高。1978年国家劳动总局重新颁布《技工学校工作条例》,第一机 械部下发了《关于办好技工学校的几点意见》,按有关部门要求,省机械工业厅对厅属学校 进行了整顿验收。对不齐不利的学校领导班子提出了调整意见,对达不到规定学历要求的教 师,组织了培训提高;统一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机械类车、钳、铣、刨、铸、焊、 电等12个工种均采用一机部统编教材,使省机械系统内21所技工学校基本达到一机部提出的 整顿提高的要求。
     1983年,省机械工业厅根据一机部的要求,对系统内的技工学校在校生进行了期末统 考和毕业生统考,全面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统考连续进行了3 年。据1985年统计,参加期末统考的18所学校4 919名学员,平均成绩为83.42分;参 加毕业生统考的11所技工学校的2 288名学员,双科达90分以上的有434人,占考生的 19%,在全国机械系统名列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