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职工高等教育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的高等教育,大体上可为3个阶段。
    一、从业大到职工大学
    适应职工文化、技术培训层次的逐步提高到生产发展的需要,1957年起,黑龙江省机械 系统的一些重点企业,对一部分职工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哈尔滨电机厂于1956年成立了“哈 尔滨电机厂电机专修班”,第一批专修班招收了80名学员,其中大专班40人,开设机械、电 机专业;中专班40人,学习企业管理专业,学制均为2年。1960年,由“电机专修班”改为“ 电机工人大学”。电机工人大学的教师,由工厂抽调技术科室的技术骨干任教,教学计划也 和正规大学相近,开设电机专业、机械专业和热加工专业,招收160名学员,实行4年制教学。 第一重型机器厂的职工大学渊源于职工学校的业大班。1957~1958年,一机部、教育部发出 联合通知,要求厂校合办职工业余大学,于是他们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举办了“哈工大夜 校分校”,开设3个班,招收学员150名。1959年,东北重机学院在富拉尔基建成,为了就近 得到教学指导,把原“工大夜校分校”改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第一重机厂工业大学”, 由东北重机学院院长马西林兼任校长。开设了工业企业电气化、锻压设备、热处理、铸造、 轧钢设备等6个专业班,有在校生400多名,到1966年,共毕业五届学员232人。这些毕业生 都成了生产领导骨干。在这期间,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第一 工具厂,阿城继电器厂,哈尔滨内燃机厂等单位,也都先后成立了夜大或业大班。1958年, 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与东北重机学院进行厂校挂钩办了大学脱产班;哈尔滨轴承厂于 1961年由职工业余学校办业大班,1963年报一机部批准备案,直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 停办。阿城继电器厂于1960年5月办起了职大班到1962年7月结业。
    二、“七·二一”大学
    根据毛泽东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于1973年7月招收了第一批学 员,开设机床与刀具专业,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中招收了27名学员,经过1年零9个月的学习, 于1975年4月底毕业。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于1974年7月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设自动 锻压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招收学员32名,学制为2年。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哈 尔滨锅炉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 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等一批大中型机械企业均在1973~1975年间办起了 “七·二一”工人大学。经过整顿,到1978年,全省机械工业企业和部门共办“七·二一” 大学36所,在校学生1 590人。“七·二一”工人大学对职工教育的贡献:一是为企业 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哈尔滨量具刃具厂1974~1978年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以基础 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使学员在已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了比较系统的 理论知识。第一重机厂“七·二一”大学毕业的学员,有95%安排做技术工作(以工代干)。阿 城继电器厂1974~1979年办了两期“七·二一”大学脱产班,培养100名学员,现在都是生产 骨干。佳木斯轴承厂“七·二一”大学生的分配采用哪来哪去的原则,培训的学员都成了生 产骨干和技术骨干。二是训练了一批师资队伍。“七·二一”大学的教师,有的是从生产或 技术科室抽调和借用的兼职教师,有的是从中学和技校抽调的,也有从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中 选任。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丰富、完善了专业知识,也不断积累了教学经验,成为职工 大学和职工工学院师资建设的基本来源和教师队伍的主体。三是“七·二一”大学为职工大 学和职工工学院的创立奠定物质上和管理上的基础。据20个大中企业的抽样调查,他们现有 的高等教育学校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形式,都是以“七·二一” 大学为基础创建起来的。
    三、职大和职工工学院
    1980年4月28日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把职工教育纳入了经济工作之中,推动了 全国职工教育工作的进展。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对原有的“七·二一”工人大学进行了调 整,并在此基础上,经省委和国家一机部批准改为职工大学和职工工学院。哈尔滨“三大动 力厂”、阿城继电器厂,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第一重型机器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 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等大中型企业;哈尔滨市机电冶金局、齐齐哈尔市机 械冶金局、牡丹江市机械局、佳木斯市机械冶金局的职工工学院,也都相继组建起来。据不 完全统计,截止至1985年底,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共有职工大学和职工工学院15所,设置 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企业管理等10多个专业,教职工574人,其中专职教师344人。校舍 面积13 297平方米。当年在校生2 421人,其中招生919人,毕业742人。1981~1985 年累计招生3 664人,毕业2 074人。
    职大或职工工学院的组织管理,各大企业一般均由厂长或副厂长兼任校长或院长。到1983 年,各大企业先后成立教育中心,统管全厂教育,但作为大学或学院一把手,仍由厂长或副 厂长兼任。在教学管理上,有的设职大、电大、业大等部,下设教研室,有的是在教务处下 设各专业教研室,但由于各学校规模不同,情况也不尽相同。第一重型机器厂的职工大学是 由职大、电大、业大3个部分组成,设两科(教务科、管理科)、1部(教师进修部),下设数学、 理化、电气、马列主义、语言、体育等7个教研室。一重职工大学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师 28人,行政工作人员26人。教学设备有电工试验室、电子试验室、自控实验室、制图室,有 图书馆1个,固定资产23万元。
    哈尔滨轴承厂工学院于1980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七·二一”大学改为工 学院,直属厂领导,1982年成立教育中心,改隶属于教育中心。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由职 教处归口,院长由副厂长兼任,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理科 基础课教研室、基础专业课教研室、企管专业课教研室等。工学院有教职工47人,其中领导 干部4人,专职教师37人,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4人。1985年有在校学生137人,校舍总面 积546平方米,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职工大学教学计划、大纲和相应的教材组织教学,开设25 门课程,并按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修业期满,经过考试和 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后准予毕业,经省机械厅审核,由省教育厅颁发毕业证书。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除了各重点企业办的职工大学和工学院外,哈、齐、牡、佳4个 市局也办起了工学院。这些局的工学院面向本系统的职工,为中小企业培养了一批批的技术 骨干。1985年,各局的工学院已初具规模。如牡丹江市机械局工学院,全校占地面积1 9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 085平方米,26间房屋,分别作为6个教学班的教室、藏书室、广 播室、库房等。学院设有机械、电气、锅炉、企管四个专业,每年按学校招生名额设分数段, 经省工农教育办批准,择优录取考生,学制3年,毕业生享有国家大学专科学历,由选送单 位自行分配安置工作。该校从1980~1984年间,毕业4个班,培养毕业生114名,并有在校生 272名。
    四、职工中专教育
    机械工业系统的职工中专教育是与职工大学或职工工学院同步进行的。在全系统中,凡 有职工大学或职工工学院的单位均有中专教育,所不同的是,有的中专教学设在职工大学或 职工工学院中作为中专部或中专班,有的企业则建立独立的职工中专学校。如哈尔滨电机厂 早在1956年就在职工大学中设置了中专班,1984年以后,经一机部教育司批准,成立了与职 工大学平列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电机厂的职工中专,开设工业企业管理、机械制造、工业 企业自动化3个专业,脱产、业余两种形式办学,学制分为3年和5年。每期可招收学员200人。 1984年招收第一批学员,开设机械制造两个班75人,财会一个班36人。
    第一重型机器厂的中专教育,是在1979年厂成立技术教育处时,办了两个财会专业班, 有学员92名;1980年恢复业大,又开设了中专医护班,培养学员65名,两个中专机制班,培 养学员81名;1981年开办中专热处理班1个,学员49名。到1984年,经国家机械部批准,正 式成立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同年招收机制、企管、工民建各1个班,招收学员83名。第一 重型机器厂的中等专业学校有图书馆1个,藏书1万余册;实验室1个,共有理化仪器1万余件; 绘图室两个;专用教室18个,有在校生130名。
    其它企业,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哈、齐、 牡、佳各市局等单位,均在职工大学或职工工学院中附设职工中专班。到1985年,全系统已 有职工中专18所,在校生1 560人,总计有566名毕业生。
    五、函授、电大及外培
    随着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函授、电大及外培教育也在省内不断发展。1980年以来,在 大部分企业中,都比较普遍地实行了电视教学和函授、刊授教育。特别是一些无条件自办大 学的企业,多采用了电视教学或成立电大班、函授班、刊授班和进行外培。
    阿城继电器厂从1980年开始成立了电子专业的电大班,经过3年脱产学习,于1983年毕 业33人。哈尔滨制氧机厂开设的电大机械中专班,招17名学员,有11人毕业。
    1980~1985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参加电大学习的职工有8 774人,参加刊授、函授 学习的有5 448人,送社会大专院校培训的有4 023人,为企业人才培训做出了应有 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