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管理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黑龙江地区机械工业的企业管理,具有战争时期的特征。
当时的嫩江铁工业、合江铁工业、松江铁工厂等公营企业,认真执行1946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
的《关于工矿企业政策的指示》,在公营工矿中,一律实行企业化,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
成本会计,实行营业制,即令某些纯粹供应性的企业,不便实行营业制者,也应实行订货制。
1948年1月,中共中央进一步指示:“在公营企业中,必须由行政方面和工会方面组织联合
管理委员会,以加强管理工作,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生产、公私两利的目的”。根据中共中
央指示,黑龙江地区的各公营企业,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以优良的产品支援解放战
争。黑龙江各公营企业,在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口号下,发动群众开展了劳动竞赛和立功
运动。这一时期公营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一是民主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各工厂普遍建立工
厂管理委员会,在500人以上的大厂建立了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在工厂管理委员会领导下,
职工代表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传达工厂决定、生产计划和工作总结,提出建议和批评,更
好地发挥职工管理企业的积极性。二是企业化原则普遍得到重视和实行。各工厂企业发动职
工讨论和制订生产计划,健全了从原材料、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经济核算制度,建立了成本
会计。许多企业整顿了劳动组织,精简了机构,实行思想觉悟、技术能力、经营水平等项考
核制度,使企业奖罚有据。三是加强企业职工教育。主要是进行形势任务教育、阶级觉悟教
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四是实行多劳多得工资制度。东北各厂普遍搞了累进等级工资制度。克
服了平均主义,保证了职工生活,调动了职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五是开展立功运动。黑龙
江省各公营机械企业,由劳动竞赛发展到立功运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量,提高了
职工思想和技术水平。
1949~1952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黑龙江机械工业企业管理,主要做了二件大事。
一是,搞好民主管理改革。将没收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为公营企业,对企业中各种人员都
原封不动地留下来,然后自上而下地以行政手段进行调整改革。1951年开展对把头进行说理
斗争,分别处理;消除隔阂,增强工人阶级内部团结;进行有利于生产建设和生活改善的各
种组织和制度建设,改革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1951年1月
东北机械十五厂(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马恒昌小组,就是民主管理和劳动竞赛中涌现出
的全国班组管理的先进典型,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二是进行生产管理
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企业中,针对生产管理问题,广泛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活动。发动
职工群众,开动脑筋,提建议,想对策,向优质高产低成本进军,全面和超额完成国家下达
的计划任务。那时,除马恒昌小组外,还有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的吴运铎班组,齐齐哈尔黑
龙江省农机厂的邢守元小组,都在生产管理活动中做出重大贡献。开展了创造生产新记录运
动。在保证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改进生产工具和操作方法,大力增加产量、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减少废品、节约水电、消灭事故等,形成创新记录热潮。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
了生产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开展生产资金和生产能力核定工作,建立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管
理制度,完善统计报表管理,制订合理定额。同时,建立了操作规程和检修保安制度。加强
财务管理,建立成本会计制度和预决算制度。在劳动工资管理上,建立了八级工资制和企业
奖励基金制度,使企业管理基本走上科学管理轨道。推广先进生产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全
面推动以生产管理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企业管理方面,引进了苏联的管
理科学理论、方法、原则和制度。1953年起开始实行生产区域管理制度,加强了计划、技术
和经济管理;开展了以技术改进和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面积、深入
地开展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组织生产协作,编制机械成套设备和新产品发展计划
和规范目录;实行企业化性质的行业管理。国家对企业实行按行业和产品进行管理。经过“
一五”期间的发展,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已经摆脱传统管理的束缚,大中型企业开始进入科学
管理阶段。
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四化”(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为
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大中型企业都在这次“四化”高潮中有
新发展,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形成了全国第一条钻头生产线等。1959年在增产节约运动中,
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对企业作了若干规定:在管理体制上,在国家统一安排下,实行分级分
权管理;在积累分配方面,实行企业留利分成;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企业流动资金的分级
(按上下级关系)、分口(按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企业根据计划定额,把资金下放给生产、供
应和销售部门分别管理,把车间、班组的原料、材料、燃料和工具等资金定额下放给车间、
班组管理,发动群众进行班组核算,以挖掘潜力,力争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
更多更好的产品。在黑龙江省机械企业内的经济核算,实行企业、车间、班组三级核算体系。
核算的指标有产量、质量、劳动、物耗和设备等项。许多企业出现了人人核算,个个理财的
新气象。
1961年以来,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要求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节约
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黑龙江省各机械企业从“五定”着手,对产品方向和
生产规模,人员和机构,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定额和来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外部协作关系等,逐一核定下来,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并对企业的质量管理、生
产管理、技术管理、计划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作
了改进和加强。特别是机械部提出加强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和基本训练的“三基”建设后,
全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又有新的发展。1961年9月中央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工
业七十条),1962年11月国家先后颁布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和《会
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1963年10月《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和《发明奖励条例》,使企业专
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企业管理进步。1964年4月《企业计时奖励工资暂行
条例》和《企业计件工资暂行条例》的发表,对生产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起了很好
的作用。
1966~1976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企业管理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特别是“文化大
革命”初期,有些人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批判“唯生产力论”,把“四个
现代化”说成是“资本主义化”;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说成是“修正主义”;把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水平说成是卖国主义;
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歪曲为“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把合理的
规章制度说成是关、卡、压。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受到广大职工的抵制,企业努力坚持行之
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生产得到继续发展。
1974年,邓小平全面主持经济工作后,着手对企业进行了整顿,使企业管理工作曾一度
好转。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召开了“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
业经验交流会”。提出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整顿企业的十二项工作。即加强质量检查和
质量管理;整顿工艺管理;加强设备管理,搞好设备维修;整顿工艺装备;整顿产品设计;
组织均衡生产;推行文明生产;加强技术教育,练好基本功;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扭转亏
损,增加积累;降低消耗;抓好安全生产。1978年3、4月间,一机部在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
召开了质量整顿工作会议,提出了《机械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十二项工作验收标
准》。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全省
机械工业企业增强了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到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
准化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使全省机械工业以质量为中心的
企业管理又向纵深发展。1980年3月国家经委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企业积极带头抓好这项工作,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
第一工具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都在全面质量管理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些企业,都是以抓全质工作入手,全面加强了企业管理。
1981~1985年,党和国家在第六个5年计划期间,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
伟大号召。以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强化企业各项专业管理,夯实企
业基础工作,强调企业综合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进军,是这一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为
了增加企业活力,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五年中,共发了近60个《条例》、《决定》、《规定》
和规范性文件。机械工业部也根据中央精神,发出有关加强企业管理的12个重要文件。对黑
龙江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推进起了重要作用。中共十二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
局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等纲领性
文件,为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指明了方向。《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关于实行工业企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
》,《关于机械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暂行条
例》等重要文件,都是从企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中,全面加强企业管
理,使企业的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经济效益、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等方面,都产生了实质
性的变化。使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在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三上一提高”)
上成果显著。“六五期间开发新产品1 350种,很多产品创国、部、省优,产品水平明显
提高,工业总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以10.4%和8.9%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