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企业整顿和创“六好企业”
机械工业的企业管理,虽然在“一五”时期建立了基础,但是受“大跃进”年代瞎指挥
和“文革”中“左”的干扰,两次大的冲击,相应进行了3次大的整顿,在曲折反复中,不
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得到恢复和提高,逐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一、首次企业整顿
三年“大跃进”,使机械工业受到很大冲击,1961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按《工业七十条》
的要求,进行首次整顿。
(一)组织整顿
加强和健全了企业领导制度,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整
顿中,强调建立厂长为首的生产指挥系统,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以总会计师为
首的经济核算制。企业生产上、技术上的重大问题,采取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相
结合的办法研究决定,企业党委主要任务是搞调查研究,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对生产行政工
作进行保证和监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包办或代替厂长的行政工作事务。在这次整顿中,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领导体制建设和组织发展管理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
(二)条件整顿
在瞎指挥风的影响下,有引起大中型企业供、产、销、人、财、物的基本发展条件受到
干扰。国家对企业在整顿中实行“五定”和“五保”政策,即定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定固
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和来源;定人员机构;定协作关系。企
业对国家是“五保”。即保品种、质量、数量,保不超过工资总额、保完成计划、保上缴利
润、保主要设备使用年限。条件整顿,使企业经营环境出现转机,为完成任务打下基础。黑
龙江省机械工业大中型企业通过这次整顿,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技术整顿
1961~1962年,全省机械工业企业根据技术整顿要求,建立健全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各
级技术责任制,调整和充实了技术管理部门,整顿了技术工作秩序,建立起各项技术管理制
度,使企业技术工作有章可循。重点突出了4个方面的技术整顿:一是在产品设计方面,确定
主任设计师负责制。产品设计和试制分阶段进行,制订了新产品试制鉴定制度和图纸管理制
度。二是在制造工艺方面,新老产品工艺的制订、修改集中在工艺科(处),建立健全工艺审
查制度,工艺规程编制与修改制度,同时对工艺装备的使用、保管、检修、理化检验等项制
度进一步完善。三是在产品检查方面,实行了专业检查和群众检查相结合,以专职检查为主
的办法,并对检查人员实行定岗位、定任务、定检验标准。四是在企业技术后方整顿上,加
强了工具制造、设备修理、计量检定、试验研究等工作。健全设备预修检修制度和日常维护
保养制,制定量检具出入库检定,周期鉴定和返回检定制度,并规定不合格的设备和工具,
不得用于生产。
(四)管理整顿。
对计划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主要专项管理重建和逐步科学化。
并在此基础上,各级都开展了经济核算。1963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不同情况,调整了企
业管理的步骤。在上述整顿基础上,要求所有企业都加强“三基”建设,黑龙江省机械工业
系统加强管理整顿,“三基”建设不断加强。
二、恢复性整顿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受到第二次冲击。许多企业都出现了“办
事无程序,管理无制度,经济无核算,生产无计划,操作无规程”。其后果,集中反映在产
品质量下降和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两个问题上。为了扭转企业管理被动局面,恢复正常的生产
秩序和工作秩序,1977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恢复性整顿12项“规定”。要求加强质量检查
和质量管理,整顿工艺管理,加强设备管理与维修,整顿工艺装备,整顿产品设计,组织均
衡生产,推行文明生产,加强技术教育并练好基本功,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扭亏增盈,降
低消耗,抓好安全生产等。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经过三年整顿达到了上述目标,取得明显效果。
主要标志是:
第一,对机械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和整顿,在解决“软、懒、散问题基础上,又基本
上解决了“三多三少”(年老体弱多,年轻的少;文化低得多,高的少;外行多,内行少)等
管理落后问题。
第二,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突破口。围绕产品质量,整顿工艺管理,使工艺文件正
确、完整、统一、清晰;进行设计、计量、工装、设备整顿,使管理水平大为提高。经过整
顿,全省机械工业产品质量比整顿前提高20%多,一等品率达37%左右。
第三,企业文明生产水平提高很快。加强了生产一线管理,治理三废,清除垃圾,均衡
生产不断提高。由过去的“2、3、5”提高到“3、3、5或“3、4、3”。全省机械工业企业
文明生产企业大的企业有哈尔滨轴承厂、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牡丹江第一机床厂、
佳木斯电机厂等。
第四,企业普遍开展三级经济核算,消灭亏损,提高盈利水平。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企业,
经过这次整顿,1984年实现利税总额已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不仅恢复了元气,也增加了发展
后劲。
三、全面整顿
为了全面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潜力,
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根本好转,198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工业企业全面整顿的
决定》。这次整顿,是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整顿,综合治理,包括领导班子、职工队
伍、管理制度、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党的作风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的整顿内容。这是
在上次恢复性整顿基础上的建设性整顿,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点面结合地、分期分批地对
所有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按着机械部制订的《国营机械工业企业五项整顿工作具体要
求》,主要内容是: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搞好全面计划管理、质量
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
制度;整顿劳动组织和建设领导班子,加强职工教育。这五项整顿,又分解为52条具体要求,
作为整顿验收的依据。省机械工业厅,又将52条细化为200条。
在这次全面整顿中,黑龙江省机械工业选择哈尔滨轴承厂为试点单位,厅党组成员带队,
配合企业一起进行整顿。最后,经省政府验收,并被国家授予“全国整顿先进企业”;哈尔
滨锅炉厂是机械部试点的整顿单位,也被评为“全国整顿先进企业”。试点取得经验后,在
全省机械工业企业中普遍进行了全面整顿,这次整顿取得了明显成绩。
第一,企业领导班子“四化”水平大为提高。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
求,调整了领导班子。一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中轻年干部选进企业领导班子。在省厅
直属的26个企业中,整顿后同1982年相比,班子人数平均由73人下降到62人;平均年龄
由512岁,下降到459岁,50岁以下的由39%上升到727%;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
部比例,从186%提高到608%,为领导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二,完善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
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挂钩的原则,每个企业都有新变化,“包、保、核”工作成
效好。结合机械工业“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重点,促进了管理水
平提高。
第三,整顿劳动组织,解决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定员定额不健全的问题。黑龙江省
机械系统,定额面扩大了191%,定额水平提高了20%。在整顿中进行了定员,一、二、三
线人员比例合理,把富余人员抽出来兴办第三产业。哈尔滨轴承厂成立生活服务公司和劳动
服务公司的经验推广后,全省机械工业解决安置多余人员和子女就业问题,取得很好效果。
第四,整顿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完善了各类技术和质量标准;整顿劳动、物质和能源及
费用定额,定额管理上个新水平;加强了信息工作,初步建立了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分
析和控制系统;班组建设有新发展,创建一大批质量“信得过”和“优秀班组”。
第五,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1983年《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公
布后,哈尔滨轴承厂,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佳木斯电机厂等企业,先后获得省级精
神文明先进单位。阿城继电器厂试行每周5天工作日,一天学习,一天休息,有利于培养“四
有职工”队伍。
第六,提高经济效益。全面整顿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5年同1981年相比,全国机
械工业总产值增长963%,实现利税增长1874%,上交利润增长753%。而黑龙江省机械
工业1985年比1981年的产值、实现利税和上交利润增长幅度分别为237 5%、216 6%、221 7%。
明显高于全国增长水平。
四、创办“六好企业”
根据中央《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中提出的“三项建设”创办“六好
企业”的要求,黑龙江省机械工业,按照省政府部署,开始创办“六好企业”。“六好”是
指: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者兼顾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
好;政治工作好。1983年5月25日机械部颁发了《国营机械工业“六好企业”标准》,共有6
项26条。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也制订出相应标准。经过企业自报,省机械厅组织考查,1983
年有哈尔滨轴承厂等4户企业被批为省机械工业第一批“六好企业”;1984年批准哈尔滨第
一工具厂等21户企业为“六好企业”;1985年批准哈尔滨锅炉厂等23户为第三批“六好企业”,
“六五”期间全省机械系统总共批准“六好企业”48户。这是全省机械工业全面整顿的重要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