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黑龙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开发、建设黑龙江的过程中,古代各族人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中国古
代教育史上谱写了独具特色的重要篇章。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反
动势力的腐朽统治,严重阻碍了黑龙江教育的发展。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了黑龙江地区
,开创了黑龙江历史的新时期,人民成了教育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6年来,黑
龙江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黑龙江省的教育在调整改革中不断开拓前进,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为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
黑龙江地区出现人类活动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教育。人类在生产劳动中,长辈向下一代
传授劳动技能、生活经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这就是原始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肃慎、东胡、秽貊等古老民族,远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与中原王朝
和各族人民建立了联系。随着华夏各民族交往日臻密切,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逐步传
入黑龙江地区,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为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证实,黑龙江地区的学校教育是从唐属地方政权渤海国开始的。
渤海国以唐朝教育制度为模式,在京城设“胄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推行儒学
教育,并派留学生赴唐学习儒家文化,有的参加唐朝科举,史称宾贡。渤海国在200多年间创
造了灿烂的文化,赢得“海东盛国”的美誉。
公元926年,渤海被契丹(后称辽)所灭。征服者对渤海采取“终其社稷,焚其宫室,毁
其城邑”的民族灭绝政策,使一度兴起的渤海教育毁于一旦。渤海部分后裔流亡和迁徙混同
江一带(今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地区)和绰儿河流域(今泰来县境)。渤海的重教传统,对
辽、金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辽代曾在铁利部(今依兰至通河间)和北边重镇泰州设
学。
1114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阿什河流域兴起,1115年建立金国,奠都会宁(今
阿城县白城)。金国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以淮河、大散关为界与南宋对峙,存国120年。黑龙
江为金国的肇兴之地,学校教育进入繁荣时期。金初创制女真字,设女真学,接受儒学并实
行科举。在都城设国子监,各府设女真学,各州县也均有设学。到世宗章宗朝出现了“儒风
丕变,库序日盛”(《金史·列传文艺上》)的局面,学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金初即开始实行科举,黑龙江地区中进士者共7人。其中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上京
路人徒单镒,中女真策论进士科第一名。1234年金亡后,历经元明两代到清咸丰年间,黑龙
江科举中断长达620多年。至同治、光绪年间,虽然一度正式开科取士,但中举人、进士人数
极少。
元初,在黑龙江实行军事、屯田、学校三位一体的军屯教育制度。黑龙江地区“设军民
万户府五,抚边镇”。在桃温(今汤原)、胡里改(今依兰)、斡朵怜(今依兰马大屯)、
脱斡怜(今桦川)、孛苦江里(今富锦)等地设学,称五军民万户府官学。在今三肇一带设
学,称肇州屯田万户府官学。
1368年明朝建立后,提倡“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以汉字为教学手段的
儒学教育在全国得到空前发展,《明史》称之谓“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但黑龙
江地区却属例外。明朝统治者视黑龙江为“蛮夷”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对女真和
其他各少数民族归服者,只要其部落首领按期朝贡,听从军事调遣,对其经济和文化生活不
加任何干涉,只是“听其种牧、飞放、畋猎,各安其生,咸属统内”而已。因此,整个明朝
时期黑龙江境内没有官学设置的记载。至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创制了满文,才为清朝满族教
育奠定了基础。
1644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统治。
清初黑龙江地区居民主要由满族、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锡伯、鄂伦春、赫哲等族组
成。早在皇太极时期,除赫哲族外,均已编入八旗,称为“新满洲”。清政府把包括黑龙江
在内的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长期加以封禁,禁止汉民移入,限制了经济、文化的发
展,形成地广人稀、文化落后的局面。但是,由于黑龙江地处东北边疆,是抵制沙俄侵略的
前哨,清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强黑龙江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黑龙江教育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初,一些被流放到宁古塔、卜奎、墨尔根等地的文士,有的为维持生计而设馆授徒,
成为清代黑龙江地区教育的先驱。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宁古塔满官学的设立,是清
代黑龙江地区创办的第一所官学。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康熙帝调兵北上抗击沙俄。1683年(清康
熙二十二年)设黑龙江将军衙门,建水师营,修驿站,设军屯官庄……终于在雅克萨城下击
败俄军。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黑龙江地区呈现和平安定的
局面,学校教育出现繁荣景象。宁古塔、依兰、墨尔根、齐齐哈尔、呼兰等地纷纷创办官学
。乾隆、嘉庆时期移旗民至拉林、双城、呼兰、齐齐哈尔等地,设旗屯官庄,进行土地开发
。黑龙江地区人口渐多,城市商业开始发展,满汉官学、义学、私塾等各类学校相继出现,
教育日趋发展。
古代黑龙江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为了本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历
来重视教育,并十分注意学习和引进中原的先进文化。历代学校都以儒学为基本教学内容,
同时传授中原的先进农业、医学等科学知识,翻译汉文典籍或直接教授汉语文。对于形成多
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文化和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黑龙江的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首先,历代学校都重视本民族语言
文字的创制和传授,契丹文、女真文、蒙文、满文等长期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学习
和翻译汉文典籍,用来教授本民族子弟。其次,历代学校,特别是女真人的学校,都强调军
事教育,首先把“弓马骑射”列入教学内容,反对“轻视弓马,怠荒武备”的教育倾向,培
养了一代又一代英勇彪悍的健儿。因此,黑龙江的少数民族素以弓刀名闻天下。自北魏、辽
、金、元、清以来,“名将多出其间”,在“塞北苦寒之地”,不断形成强大的政治军事集
团,或入据中原,或君临全国,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做出了重
要贡献。
(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
日本等帝国主义势力侵入黑龙江地区。清政府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宣布东北开禁,向
黑龙江地区大批移民,开垦荒原,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黑龙江地区的教育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在“西
学东渐”的影响下,旧式学校(书院、私塾等)有大幅度的发展和改良,算学、格致等实用
学科开始列入学校课程;另一方面开始出现近代学校——“新式学堂”。19世纪70年代,英
法等国传教士开始在黑龙江创办教会小学;1898年中东铁路公司在哈尔滨创办了东北地区第
一所铁路小学;1900年黑龙江地方当局在省城齐齐哈尔创办“武备学堂”,仿照西洋方法,
培养军官;1903年于齐齐哈尔成立“兴育学堂”,培养翻译人才。这就是清末“新教育制度
”建立前,黑龙江地区学校教育的简略情况。
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推行“新政”,明令“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成立学部,提
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并诏告全国遵照执行。至此,从隋朝以
来推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得以废除,全国出现了兴学热潮。
黑龙江地方当局于1905年9月发布《为奉上谕停止科举创办学堂通行各属遵照由》,通令
全省各地“多建学堂,普及教育”。同时在黑龙江将军衙门设立学务处,管理兴学事宜。19
07年黑龙江改为行省,废将军,设巡抚,废学务处,设提学使司,统管全省学务。
1906年后,黑龙江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到1911年,共办各级各类
新式学堂408所,学生总计11243人。其中,小学堂372所,学生9332人。此外,有简易学塾3
31所,塾生9095;改良和未改良私塾527所,塾生8834人。中学堂3所,学生373人;师范学堂
9所,学生722人;各类实业学堂22所,学生834人;高等学堂2所,学生约200人。
在兴学过程中,地方当局在各界人民的支持下,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创办新式学堂首
先要筹措经费和聘配师资。兴学之初,各级政府只能支拨有限官款,作为起步经费。利用黑
龙江大量未垦荒地,才是解决黑龙江教育经费的可靠出路。政府从卖荒款中,提取白银20万
两入股广信公司,发商生息,以红利解决省城教育经费;在各府、县拨出12万垧荒地作为学
田,利用学田租金,作为府、县教育经费基金。而全省维持经常教育经费的大宗收入是垧捐
(土地税),报效银(捐资助学)也占一定比例。光绪三十四年,全省岁入办学款总计2856
90余两,大体可满足各类学堂需要。兴学之初,黑龙江本地无足够师资来源,从直隶、湖北
等地招聘师范毕业生充任高小教师,并迅速发展师范教育。在创办正规师范的同时,办了一
大批教师讲习所,并派出一批留学生,以抓紧培养师资。给教师以优厚的待遇,对建立稳定
的教师队伍起了积极作用。
黑龙江兴学初期,出现了一批热心兴学的教育家。林传甲、祝宗梁夫妇是黑龙江兴办新
学堂的开拓者。林传甲,福建闽侯人,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举人,曾任京师大学堂文科
教授。光绪三十二年到黑龙江,先后任学务处提调,提学使司总务和普通科科长等职,在创
办新学和传播新教育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著有《黑龙江教育状况》、《林传甲日
记》、《黑龙江乡土志》等。祝宗梁是黑龙江女子学堂的创始人。同时也出现了一批热心兴
学的行政长官。首任黑龙江提学使张建勋,光绪十五年己丑科状元,在黑龙江创办新学堂过
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如呼兰知府黄维翰等人在兴学过程中,全力以赴,政绩斐然,推
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20年间,黑龙江地区在
奉系军阀的统治之下,外患加剧,内战迭起。在这样的背景下,黑龙江的教育事业举步维艰
,发展缓慢。但民国的建立毕竟给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使黑龙江的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
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时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制定
了新的学制,改革了课程和教科书,取消了贵胄学堂,取消了中小学的读经课和大学的经学
科等。黑龙江地方当局贯彻了这些措施,促进了教育的进步。
袁世凯上台后,1915年提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的教育宗旨。黑龙江各级学校曾一度恢复读经课,但很快就随着袁氏的垮台而被取缔。1916
年黑龙江地方当局按北京政府教育部“切实实行民国元年所颁布的教育方针”的指示,恢复
了1912年南京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1915年4月,黑龙江省政务厅颁布《义务教育章程》,开始在全省推行义务教育,政府增
加了教育拨款,设立了“省学田局”。在黑龙江北部拨10.4万垧荒地做为省学田,又规定各
县拨地2000—3000垧为县学田,增加了学捐。颁布了《捐资兴学褒奖条例》,鼓励私人和团
体办学,并采取划分学区、增设学校、整顿和改良私塾、推广半日制学校等多种办法发展初
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虽然没有完成原定目标,但全省初等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
民国时期的成人教育也有所发展,先后开展了“通俗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众教
育”。从1913年到1916年,黑龙江地区各道县成立了一批“通俗教育社”、“宣讲所”、“
通俗图书馆”等,省城创办了“通俗教育报”。1923年以后又创办了一批“平民学校”(后
改为“民众学校”)。这些成人教育设施,大多设在大中城市,规模有限,收效不大。
民国时期,东省特别区收回了中东铁路沿线教育权,特区华人学校得到较大发展。1917
年(民国6年)以前,中东铁路沿线有各类俄人学校400多所,执行俄国学制,专教俄人子弟
,教育权完全由俄人操纵。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东路一度瘫痪。1919年(民国8年),东省铁
路护路军总司令部在哈尔滨成立,中国收回护路权。1923年(民国12年)3月,东省特别区行
政长官公署启用官防,正式成立。遂于中东铁路管理局学务处设华人副处长一员,始规定各
站不分华俄,凡学龄儿童满40人者设立小学一所,华人得入路办学校读书。1926年(民国15
年)8月,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强行封闭了中东路管理局学务处,收回教育权。1927年(
民国16年),中苏签订《学务协定》5条之后,才完全收回教育权。
据1930年统计:东省特区在黑龙江地区共有华人小学116所,学生13507人;中学8所,学
生1783人;师范教育先后有高中师范2级(班),美术和体育师范专修科各1级(班);职业
学校2所,学生296人;大学2所,专科学校3所。
1923年黑龙江地区开始执行民国政府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中小学改为“六、三
、三”分段。
1928年东北易帜后,黑龙江地方当局开始推行南京国民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方针”,
各级学校增设“党义”课,推行训导制度,查禁进步书刊,整肃进步教师,镇压学生运动,
加强了对学校的控制。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即派共产党员来哈尔滨、宁安等地,以学校为阵地,宣传
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斗争。1927年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在哈尔滨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
大、中学校相继建立了党组织。各级党组织都把学校做为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领导全省师
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国内外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全国人
民的革命斗争。
从1912年到1931年,黑龙江省的教育事业虽然发展缓慢,但总的说是不断前进的。到19
30年全黑龙江地区共有小学2210所,在校生97551人,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9.83%,在全
国34个省市中占第19位;中学有29所,在校生4554人,居全国22位;高等学校9所,在校生约
2000人(含外籍学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各地相继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关闭学校,
逮捕和屠杀爱国师生,使黑龙江地区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以来创建的各类教育受到了
空前的劫难。连当时日伪龙江省公署也不得不承认:“建国初,学校全部停办,教师离散,
学生失学,教育衰颓至极。”
在东北沦陷的14年间,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其炮制的傀儡政权,强制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
。入侵之初即下令“禁止沿用违反建国精神的学科和教科书”,“一律铲去三民主义与党义
”,“增设经学、日语等科目”……逐步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从1932至1937年,伪满政府在中小学仍实行民国时期1928年“六三三”分段的“戊辰学
制”。
1937年5月2日,伪满当局宣布开始进行全面的“学制改革”,陆续颁布了《新学制之概
要》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令》、《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文件,新编了适应“新学制”需要的
教科书,下令从1938年1月1起废除原来的学制体系,强制实施“新学制”。
日伪当局通过这次“学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殖民地教育体系。其主要特征,一是全
面加强了奴化教育。《新学制之概要》明确提出“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
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培养忠良之国民为教育之方针”,要
求各级学校都要“以精神教育为根基”,“以期国家观念与国民精神之发扬光大”。规定各
级学校必须把日语“做为国语之一而重视之”;各级学校都要开设“国民道德”课,加强所
谓“国民科”教学。在学校日常活动中规定了一整套法西斯精神奴役的办法和制度,以训练
和培养学生的“服从性”,等等。妄图通过这些办法把“第二代国民”培养成为丧失民族意
识、与侵略者“一德一心”的“忠良国民”。二是缩短教育年限,降低教育水平。把全部学
程为17年的“戊辰学制”降为13年,两级中学改为“国民高等学校”,实行四年一贯制,大
学改为三年。而且规定国民教育要“置重点于幼少年”,“严格控制中等以上教育”,实行
计划招生,以“防止学问游民之辈出”。通过这一“改革”,普遍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水平,
以达到防止中国人形成自己的高级知识分子队伍,从而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罪恶目的。三是强
调实业教育,“实施实业教育或务实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新学制之概要》规定从小学
就开设“实业科目”,国民高等学校全部实行职业化,分为工、商、农、林、水产、商船等
实业科。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把学校教育完全纳入“战时体制”:公布所谓《学生
战时动员体制纲要》,要求学生为“圣战”服务,加强了学校的法西斯思想统治;减少课时
,增加军训和“勤劳奉仕”。把社会教育也纳入了“战时体制”:废除了民国时期创建的民
众学校等社会教育设施,组建“青年训练所”、“义勇奉公队”等,驱使青壮年充当其“战
力源泉”。
在黑龙江地区沦陷的14年间,由于日伪统治者推行的殖民地奴化教育,根本违背了中国
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遭到黑龙江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爱国师生,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
织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奴化教育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强制推行的殖民地奴化教育,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
。
东北沦陷时期,学校数量有所发展。伪满末期,黑龙江地区有小学6052所,学生429565
人;男女国民高等学校62所,学生18102人;职业学校24所;国立大学8所,公立大学2所,私
立大学6所。大学生的构成,不单有中国青年,日本青年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了黑龙江地区。在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是东北解放区的巩固后方。
解放初期,中共中央东北局就把教育工作列为东北解放区的五大任务之一,加强了对教
育工作的领导。1946年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关于改造学校教育和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
,明确规定东北解放区的教育方针是:“进一步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和蒋介石封建法西斯教育
的遗毒和影响,建立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新民
主主义政治,服务于东北人民的和平民主建设事业。”
黑龙江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遵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在敌伪旧教育的废墟上,建
立起人民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的黑龙江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45年9月到1948年8月为第一阶段。这
一阶段主要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接管改造,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启蒙教育。
黑龙江地区解放后,东北局和各省、市人民政府,立即派出大批干部接管了各级学校。
各高等学校领导都是由中共中央东北局直接选派,彭真、林枫、何长工、张学思、车向忱大
批高级党政领导亲自兼任或担任高等学校的领导,并选派大批骨干担任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
,普遍建立了学校党委。
中等学校一般由省、市地方政府选派老干部接管。1947年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加强
中等教育工作,从东北大学抽出一批老干部,组成8个工作组,接管了黑龙江地区佳木斯、富
锦、依兰、牡丹江、宁安、巴彦、绥化、北安等8所联合中学,做为改造旧学校的试点。到1
947年春各中等以上学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党员老干部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掌握了学校的领导
权。
对于初等学校,各地方政府通过举办小学教师政治训练班等方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骨
干,并通过他们逐步掌握了学校的领导权。
接管以后,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对旧学校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使黑龙江地区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
黑龙江解放初期,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争取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干部,因此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教育战线要执行“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
育第二”的工作方针,把培养干部做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基于当时东北知识青年主要集
中在中学,东北局决定加强对中学的领导,把中等以上学校都办成干部学校。因此,黑龙江
地区各级政府在这一时期除创办了一大批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外,集中主要力量加强了对
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的领导。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政治启蒙教育放
在首位。在师生中开展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内容,以肃清盲目正统观念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改
造运动,卓有成效地争取和改造了大批知识分子,为根据地建设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输送了
大批干部。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47年到1948年夏一年间全区就有2.6万多名中学生参军参
干;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全省高校毕业3.7万多人,其中仅东北军政大学(含4个分校)就培养
了2.6万多名干部。
在土地改革和城市民主改革运动中,黑龙江地区遵照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开展冬学运动
的指示,在城乡广大工农群众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识字运动和政治
启蒙教育。全境数百万翻身农民和城市职工参加了学习,广大工农群众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
以后,成了文化教育的真正主人。这次冬学运动是黑龙江地区成人教育史上一次空前壮举,
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国家的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泯灭的历史作用,为建国后全省成人教育的发
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9月为第二阶段——新型正规化教育阶段。1948年夏季以后,形势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黑龙江地区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东北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转入全
面反攻,辽沈战役即将展开。为了适应形势要求,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在1948年8月召开东北
区第三次教育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适应形势要求,改变战争时期的非正规状态,做长远打
算,办新型正规化的学校,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人才。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黑龙江地区1948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加强学校的正规化建设:停办
一批干部学校和附设在各级学校内的干训班;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等学校进行调整整
顿,即加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建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办了东北农学院,扩大了外国语专门
学校;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正规的学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增加了文化课的比重,加强
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充实了学校的图书仪器,在教学领域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活动。使
学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提高了教育质量。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已有小学10398所,学生970867人;中等以上学校虽然由于
学生大批参军参干影响了数量的增长,但由于工农子弟大批入学,比解放前仍然有较大增长
。中学达到54所,在校生22096人;大学6所,在校生5855人。正规化学校的发展,为新中国
的教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黑龙江地
区的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开拓前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黑龙江的教育工作,执行了《共同纲领》规定的新民
主主义教育方针。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
育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发展纳入五年计划,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
著的成就:
(一)进一步实施新型正规化教育,有步骤地进行教育改革
1949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小学、中学、师
范等各类教育《暂行实施办法》等7个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各级各类
学校的《暂行规程》、《暂行实施办法》一系列文件。黑龙江地区各省市根据上述指示精神
,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实施办法和若干补充规定,对各类学校进行了整顿。1951年10月,根据
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黑龙江地区废止了旧学制,并根据新学制的规定,
创办了一批工农速成中学、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推行新学制后,逐步废止了
原东北教育部编的临时教材,采用了中央教育部统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结合实际编写了
一批中小学乡土教材。黑龙江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化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
提高。
(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在文化教育战线和各类知识分子中“广泛开展一个自我教育和
自我改造运动”。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9月向京津大学教师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
题》的报告。黑龙江教育界以周恩来总理的报告为指南,开展了一次以学习马列主义为中心
的思想改造运动。针对师生思想实际,省委要求,在这次运动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思想教育,肃清“崇美恐美”的错误思想。通过学习,达到在政治上分清敌我,站稳立场,
在思想上分清是非,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全省各级学校利用假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
学习文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总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次思想教育运
动,加强了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在各级学校中建立起一整套政治工作机构,普遍开设了马
列主义政治课和时事教育课,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坚持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
为了保证广大工农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黑龙江地区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扩大
学校网点,方便工农子女就近入学。小学对贫困工农子弟减免学杂费,允许超龄儿童入学;
中学和高等学校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使工农子女和烈军属子弟得到特殊照顾,使各级学校
中的工农子弟比重急剧增加。
为了在工农中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0—1954年全省创办了3所工农速成中学,总计招收
3492名工农学员,经过4年“速成”教育,绝大多数保送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建国后,黑龙江教育界响应毛泽东主席“向苏联学习”的号召,在中央教育部“认真学
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密切结合我国实际,稳步改革教学”的方针指导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
学习苏联教育理论的活动,借鉴苏联的经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校管理,取得了明显的
成效。但在学习苏联的活动中,也存在脱离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在个别地方出现了以
苏联“社会主义统一性”的办学模式,否定老解放区办学经验的错误作法。
(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各类教育事业
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黑龙江地区的教育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被纳入国家和地方发展计划。这一时期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在
发展基础教育方面,提出10年内普及小学教育的口号,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
加强国家办学的同时,提倡农村集体办学和城市工矿企业办学,使小学教育迅速发展。到19
57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7.6%,学校数和在校生数比建国初都有成倍的增长。建国初,全
省只有中学生2万多人,其中高中生只有975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中学,特别注
意发展高中,到1957年全省初中在校生达148046人,比1949年增长6倍,高中在校生25036人
,比1949年增长25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地区被确定为国家的重要的工业基地,大批重点工程在省
内兴建,急需大批初等和中等技术人才。为此,全省有计划地创办了一批中等技术学校和技
工学校。到1957年,全省中等技术学校发展到27所,在校生18363人;创办技工校17所,在校
生达7300人。五年期间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大批毕业生,基本满足了建设需要。
为适应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要,根据中央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
才和师资为重点,加强专门院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从1952年开始,对全省
高等院校有计划地进行了调整整顿:哈尔滨工大被定为国家重点大学;东北农学院由3个系扩
为8个系、3个专修科;创办了东北林学院;哈尔滨医大医疗系科全改为本科,撤销原4院1系
;哈尔滨师专升为师院。
到1957年全省高校发展为7所,在校生17849人,比1949年增长2倍多;当年毕业生3834人
,比1949年增长12倍;教职工6078人,比1949年增长2.9倍。
从1949年到1957年,全省以扫盲为重点,加强了成人教育。1949—1952年全省扫盲6666
0人,1953—1957年全省扫除文盲994083人。全省初、中级业余学校有较大发展,并创办2所
职工工学院,开始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成人教育体系。
从1958年到1960年,全省教育战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指引
下,开展了一场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内容的教育大革命。
由于当时全国处于“大跃进”的形势下,在教育革命过程中,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忽
视客观规律,同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一再强调教育革命是“1957年思想
政治战线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因此,这次
教育革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
(一)开展一系列“左”的政治运动
继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之后,在教育大革命中又开展了“红专大辩论”、“拔白旗”
、“反右倾”等一系列“左”的政治运动。在这些运动中把教师和青年学生中一些思想认识
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开展错误的批判斗争,并错误地处理了一批干部和教师,给教育事业造
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劳动和社会活动过多,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校长时间停课,组织师生“大炼钢铁”、“大办工厂”、“
大办农场”,参加“深翻地”、“打麻雀”,搞“报捷文艺”演出等,完全打乱了学校的正
常教学秩序。同时在高等学校的教育革命中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否定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的主导作用,否定和削弱了系统科学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荒废了学业,降低了各级学校
的教学质量。
(三)教育事业盲目发展,造成比例失调,质量下降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中央和省提出“大办教育”的口号。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又
提出“反右倾鼓干劲”、“持续跃进”等口号,使全省教育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到1960
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中技、师范)由1957年的44所增至221所,在校生由30020人增至84
556人;普通高等院校由1957年的7所增至66所,在校生由17849人增至35772人,校数比1957
年增长近9倍。普通中小学也有很大的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三年,正是国家经济困
难时期,教育经费急剧减少,1957年教育经费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8.9%,1958年降为4.8%
。由于经费不足,校舍设备奇缺,加上教职工队伍迅速扩大,大批不合格教师涌入学校,使
多数学校名不副实。这种既脱离教育本身的基础条件,又超越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盲目发展
,造成教育事业比例失调和质量明显降低的后果。
为了纠正教育革命中“左”的错误,从1961年到1963年,全省教育战线认真贯彻了党中
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整顿:
(一)缩短战线,压缩规模
从1961年开始,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教育事业自身的条件与可能,本着“实事求是,瞻
前顾后,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精简节约,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进
行了大规模的压缩和调整。经过调整以后,全省高等学校由66所降为18所;中等专业学校(
含师范)由221所,降为48所。普通中小学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使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趋于
合理。
(二)贯彻《条例》,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
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
党中央又批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这3个《条例
》,总结了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经验,特别是1958年至1960年“左”倾错误的教训,提出一
系列使教育工作规范化的方针政策。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了这三个“条例”,对学校工作进行
了认真的整顿,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秩序,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整顿教师队伍
1962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在广州会议所作《论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工作会
议(即七千人大会)精神,全省各级学校,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给一批“右派分
子”摘了帽子;对1959年“反右倾”和“拔白旗”运动中受到伤害的干部、教师进行了甄别
平反。同时,对教师队伍进行了整顿,把一部分不胜任教师下放到下一级学校,精简了一批
冗员,使教师队伍质量有所提高。经过1961—1963年的治理整顿,使全省教育事业开始走上
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1963年到1965年,在调整整顿的基础上继续调整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使全省教
育战线出现了好形势。1964年刘少奇主席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主张,使
全省再次掀起发展半工半读职业教育的高潮,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到1965年,全省农业
中学发展到1564所,在校生109913人;城镇职业中学299所,在校生65135人。加上中专和技
工学校,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总数达19.9万人,占全省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1.
2%。同时,全省各高等学校也认真贯彻刘少奇的指示,创办了一些半工半读专业班,为当地
的生产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在1964年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并
对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改革教材教法等提出一系列主张。黑龙江省在贯彻这些指示中,力
求从精神实质上理解,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根据“少而精”
、“启发式”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1949年到1965年,全省小学由10068所,增至27730所,在校生由89万人增至372.5万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不足60%提高到89.6%,每万人口中小学生数由882人,提高到1745人
;普通中学由54所、在校生2.2万人发展到1873所、在校生596645人,在校生增长27倍,每
万人口中中学生由21.8人提高到205.6人;中等专业学校(含师范)由11所、在校生3487人
,增至47所、在校生26189人,在校生增长6.5倍;各类半工半读学校达299所、在校生17.
5万人;全日制高校由6所,发展到19所,在校生由5855人,发展到32915人。随着教育事业的
发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建成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宏大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
的办学经验。17年来为全省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仅高等学校就有毕业生61983人,
对全省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全省教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一)否定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造反夺权”,搞乱学校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专院校
部分学生带头起来“造反”,全省各地学校纷纷效仿,成立起名目繁多的“红卫兵造反组织
”。“造反派”把斗争矛头首先指向学校的党政领导,把各级学校的主要领导干部绝大部分
打成“走资派”,进行残酷斗争,使学校陷入瘫痪。1967年“一月革命”以后,“造反派”
夺了各级学校的“党政财文”大权,以所谓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各级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造
反派夺权以后开始了两派的“全面内战”,全省各级学校“文攻武卫”不断升级,完全失去
了控制。1968年7月毛泽东决定派工宣队进驻学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趁机煽动“工农兵
占领上层建筑”,全省派出大批工宣队、贫宣队、军宣队进驻各级学校,掌握了学校的领导
权。从1968年7月进驻到1977年11月撤离,全省各级学校被“占领”长达9年之久。
(二)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摧残教师队伍
“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各个阶段,教师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运动一开始,广大教师
就被说成是“统治我们学校”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主要
对象,一大批学有成就的教师被打成“反动权威”,遭到残酷批斗。1967年,中共中央文革
小组发布《关于小学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提出“要把教职员中的地、富、反、坏、右分子
清除出去,就地劳动改造”。1968年春开始“清理阶级队伍”,约占总数一半的教师被戴上
各种“帽子”,受到审查和批斗,许多人被关进“牛棚”,停发工薪,受到人身摧残。
1968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侯王建议”(侯王是山东省的两位农村教师),要求
把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教师不发工资,由生产队记工分。为此,黑龙江省农村学校大
批公办教师改为民办,教师家属改为农村户口。1969年全省数以万计的教师被迫携家带口下
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3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先后炮制了《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和《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
日记摘抄》,借机批判“右倾复辟回潮。”在批判“师道尊严”的浪潮中,许多教师被说成
是“右倾复辟势力”,遭到批斗。1974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借河南省马振扶公社一个中学生
自杀的案件大做文章。并由江青、王洪文亲自批示,在黑龙江省佳木斯莲江口学校和鸡西市
二中炮制了两起所谓“反革命案件”,把教师打成“阶级敌人”和“现行反革命分子”,有
的被逮捕法办,直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才得到平反。
“文化大革命”使黑龙江省的教师队伍遭到严重的摧残。社会上把教师当做“臭老九”
和“全面专政”的对象,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被迫改行,一大批不合格的教师涌进教师队伍。
1965年,全省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137210人,其中,中学教师中,大专毕业生占78.1%,小
学教师中,中师或高中毕业以上占77.3%;到1978年中学教师中大专毕业生降为14.1%,小
学教师中,中师以上毕业生降为41.1%。大专院校专任教师由1965年的7128人,降为6475人
。教师队伍的质量明显下降。
(三)批判“两种教育制度”,大砍农职业中学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反革命集团把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诬为“修正主义
教育路线”。1967年造反派夺权后,把全省1564所农业中学、171所耕读中学、289所工读中
学全部砍光,改为普通中学。全省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也停止招生,实行关、停、裁、
并、迁、散。在大砍职业教育同时,片面发展普通中学,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全省普
通中学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6.3倍,普通中学在校生占中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
“文化大革命”前的61%提高到96%;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由39%降为4%。造成中等教
育结构单一、普通中学畸形发展的局面,使教育脱离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批中学生无
一技之长,使升学、就业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
(四)缩短学制,改变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根据“学制要缩短”的指示,未经实验和论证,就把小学由6年
改为5年,初中和高中都由3年改为2年,大学改为2至3年,全部学程由“文化大革命”前16—
17年降为11—12年。
1966年,大学、中等专业学校停止招生。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七·二一指示》,
号召“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1970年,黑龙江省少数大学,试招了文
科和理科“教育革命试验班”,人数不多。1971年,各高校普遍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
,新招工农兵大学生正式开学。规定大专院校招生对象是“具有2至3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
工农兵,有相当于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
查”的办法选拔学生。
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规定“要打破大专毕业生一出校门只能分
配当干部,不能当工人农民的制度”,“文化大革命”前入学的大学毕业生要“先下乡劳动
锻炼,然后分配工作”,工农兵学员“一般返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特殊需要由国家统一分
配”。
(五)推行“开门办学”的“教育革命”
1970年学校“复课闹革命”以后,江青反革命集团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谓“教育革命
”上来。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的“教育革命”是从理工科大学开始的。根据张春桥、姚文元在
上海召开的“理工科大学教育革命座谈会”的精神,提出理工科大学“要把批判走资派做为
教育革命的一门主课”;建立工农兵、革命技术人员和教师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实行开门办
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工农兵学员
实行“上、管、改”;破除“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结合“典型产品
”“战斗任务”改进教学,等等。
文科高校的“教育革命”,提倡要“以社会为工厂”,“要把批判封、资、修的反动思
想体系放在首位”,实际上取消了社会科学各专业的科学体系,按照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
权的需要来改造大学的文科教学。
中小学的“教育革命”,指导方针与高校基本相同,实行所谓“开门办学”,搞“请进
来”(把工农兵请来讲课)、“走出去”(师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提倡“以社会为
大课堂”,“以典型产品带教学”,“语录进课堂”,等等。实际上是开门不办学,以劳动
和政治运动代替科学知识的传授。
1973年,全国以“推广朝阳农学院经验”为重点形成又一次“教育革命”的新高潮。黑
龙江省也及时大张旗鼓地推广“朝农经验”,并在合江地区炮制了“与刘邓八个对着干”的
“徐马经验”,于1974年在合江地区徐马学校召开了全省“学朝农推广徐马经验”现场会,
流毒甚广。
(六)教育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运动,对于全省人民建国以来艰苦奋斗积累下来的学校设施,是一次空
前的洗劫。运动初期,学校的图书仪器桌椅器材大量被毁。1970年以后省重点大学东北农学
院和其它农林院校多次搬迁。哈工大、军工学院等全国重点大学,也被分散搬到全国各地。
其它许多大专和中专被拆迁裁并,中小学一度下放到大队或街道管理,许多校舍被部队或机
关强占,操场被分割,设备被破坏,搞得“校无定址,人无定居,教无定所”。
在十年浩劫中,全省广大教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特别是在邓小平复出并提出要整
顿教育以后,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当时虽然不可能根
本改变“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潮流”,却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五)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
而实现了历史的转折,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从此,黑龙江省的教
育工作,在拨乱反正、调整改革中不断开拓前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在省委统一领导下,全省教育战线结合实际开展了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教育阵地大
搞篡党夺权阴谋活动的罪行;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指示,开展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推倒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
两个估计”,解除了强加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枷锁。在拨乱反正,肃清极左流毒的基础
上,认真清理了历史遗留问题,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全省教育战线仅改正错划右派就有60
00多人(其中大专院校1335人,中小学4000多人),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调整充实了各级学校的领导班子,整顿了学校工作秩序,有步骤地恢复“文革”前的学制,
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把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8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把教育工作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
之一,正式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
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把教育工作摆到战略重点的高度,要像抓经济那样
抓教育”。1984年6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普通教育工作的若干规定》,1985年5月29
日省委、省政府《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知》,都明
确提出要切实落实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
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对全省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实施步骤以及经费筹集渠道
等问题作了重要规定。1985年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又通过《关于广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的决议
》,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
的良好风尚。
省政府于1985年成立了省教育委员会,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
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教育战线,切实
开展和不断深化教育的各项改革。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
决定》发布以来,全省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1982年省政府批转了《黑
龙江省普及小学教育规划方案》,要求全省在1988年前按国家标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000
年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1985年省人大发布《关于黑龙江省实施义务教育法条例(草案)》(
该草案经全省讨论后于1986年正式通过),把普及教育纳入了法制轨道。
为了改变“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普通教育畸形发展的不合理状态,
满足经济建设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从1979年起全省开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有计划地发
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了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1979年成立了以省委书记李剑白为首的“黑
龙江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省教育厅梁志超厅长亲自牵头,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
。省委省政府批转了办公室《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从1979
年开始,一方面调整普通高中发展比例,一方面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重点发
展农职业中学,同时在普通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使高中阶段的教育既面向升学,又面向劳
动就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加快发展高等教
育的同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有计划地压缩了长线专业,增加急需的应用专业。根据需要
,调整了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逐步扩大了研究生和专科生的招生数量。同时采
取多种形式办学,开办一批夜大学、函授班、进修班等,扩大了招生名额。
在管理体制上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在部分院校进行校长负责制的改革实验。
1982年以来,为了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渠道,对高校招生制度实行了重大改革,实行国
家指令性计划、用人单位委托代培和自费生三种形式。对农、林、医、师类院校实行定向招
收乡以下学生的办法,并采取办“边境班”等形式,扩大招生渠道,定向为农村培养急需的
专业人才。
根据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在高校改革中加强了科研工作。从1979年至1985年,全
省高校承担国家部委、省、市重点项目、协作项目和自选课题共7506项,已完成1553项,经
鉴定有50余项达国际先进水平,800余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其中6项获国家发明奖,526项获
有关部委、省、市奖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还大力发展各类成人教育,全省已经建立起从初等学校到高等学
校,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较完整的成人教育网络。扫盲教育和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
城市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都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到岗位培训
上来,采取多种形式,为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从1984年开始,在省内部分地(市)县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1985年根据中共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在全省普遍推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改革了多年来由国家包揽一切的办学
模式,调动起地(市)、县、乡办学的积极性,使教育向着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
。
从1982年开始的由黑龙江省首创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改革实验,受
到国家教委的表彰。目前已在全国25个省市推广,省内已有400多所学校,1600多个班级开展
了这一实验。
到1985年,全省已有高等师范院校10所,中等师范28所,教育学院22所,教师进修学校
122所,基本建成了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和在职教师培训网络。1979年以后,按国家要求组织
中小学教师参加“教材过关”考试和“专业合格证书”考试,促进了在职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和业务水平的提高。1979年开始,开展了教师职称改革工作。高校1979年和1982年先后进行
两次职称评定。1985年陆续开展了包括成人高教和中小学在内的全面职称改革。
为了表彰教师的贡献,从1979年以来,全省有207人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72人被评为
特级教师,956人被评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630人被评为省优秀
教师,23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
全省各地为教师办了大量实事好事,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1979年以后
各级政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幅度2%以上。对普教的拨款,
1978年全省只有20000万元,1985年增为49785万元。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渠道筹
集资金,使各级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中小学的二部率和危房率大大减少,省属高等学
校新增校舍60多万平方米,各级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5年的36年间,黑龙江省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
历程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克服“左”倾路线的干扰
,在曲折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
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1985年,全省已经建立起一个规模宏大的教育体系。1985年全省有小学18157所,在
校生4677937人,比1949年增长4.3倍;全省每万人中有在校小学生1420人,居全国第七位,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7%;全省55%的县、区和县团级企业单位,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全省
有普通中学2904所,在校生2017774人,比1949年增长90倍;全省20%的地区已经普及了九年
制教育,每万人中有在校中学生612人,居全国第四位,其中高中生102人。1985年全省有正
规幼儿园3216所,在园儿童496132人;盲聋哑学校61所,在校生5416人;工读学校3所,在校
生132人。
1985年全省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73所,在校生34629人;技工学校227所,在校生48
000人,每万人中有10.5人,居全国第14位。中等师范28所,在校生25057人,每万人中有7
.6人,居全国第六位。农职业中学400所,在校生141245人,每万人中有43人,居全国第2位
。上述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共计248245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0%,中等教育正
向多样化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1985年全省有普通高校40所,在校生65940人,比1949年增长10倍。全省每万人中有在校
大学生20人,居全国第七位。全省有综合性大学1所,理工科大学13所,农林院校3所,财经
政法体育等院校4所,医科5所,师范10所,短期大学4所。共有210个学科,395个专业。全省
有8所院校29个学科招收博士生,16所院校138个学科招收硕士生。一个由专科、本科、硕士
生、博士生、博士后组成的门类齐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1985年全省有各类成人初等学校9754所,在校生307503人。其中职工小学86所,在校生
4314人;农民初等学校9668所,在校生303189人。成人中等学校3158所,在校生303383人。
其中,职工中学2260所,在校生173157人;职工中专236所,在校生30359;教师进修学校12
2所,在校生61279人;农民中等学校540所,在校生38588人。各类成人高等学校107所,在校
生90219人。此外在普通高校中还有成人夜大和函授生16670人,全省每万人中有成人高校生
37.8人,居全国第四位。在各类成人学校中社会团体办学有13万多人,居全国第二位,私人
办学3.7万多人,居全国第三位。
1985年全省已经按国家标准完成了扫除文盲任务。建国36年来共扫除文盲3415682人,青
壮年文盲率由建国初期的80%以上,降为13.3%,全省86.7%的青壮年已经脱盲。农村青壮年
大多数已经有高小以上文化,城市职工绝大多数已经达到初中以上文化。建国以来全省普通
高校累计毕业生163342人,中专毕业生189377人,全省每万人中有大专毕业生104人,居全国
上游,全省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随着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全省已经建立起一支宏大的教师队伍。据1985年统计,全省小
学教职工239660人,其中专任教师207256人;普通中学教职工163216人,其中专任教师1201
07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41058人,其中专任教师15563人;普通高校教职工3694
9人,其中专任教师1344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671人);各类成人高校职工8942人,其中专
任教师45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6人);成人中等学校职工17828人,其中专任教师10652人
;成人初等学校教职工2629人,其中专任教师2287人;幼儿园教职工32172人,其中专任教师
21255人;盲聋哑学校教职工1562人,其中专任教师974人。全省各类学校54万多教职工是黑
龙江省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已经和正在为黑龙江省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