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渤海国官学

第一章 官 学

  一、渤海国国学①(①国家设立的学校。)
    渤海国都城为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渤海国推行全面唐化政策,从文王大钦 茂(737—793)时起,更加崇尚儒学,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根本。按唐朝教育模式,建立 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学教育制度。渤海教育实质上是唐朝儒学教育的分支。
    (一)胄子监①(①封建王朝的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胄子”泛指国学学生 。)
    《新唐书·渤海传》:“胄子监,有监有长。”渤海胄子监相当于唐朝的国子监,是渤 海国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渤海国记》:“胄子监,有监有长”。《唐志》:“国 子监掌儒学训导之事,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三人,从四品下,渤海胄子监仿之,监拟祭 酒,长拟司业。”
    《渤海国志长编·职官考》:“唐志国子监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学、书、算 ,凡七学。又有丞一人,掌判监事,此胃子监之所仿也。《尚书》曰:教胄子,是其命所自 ,义实同于国子②(②古代称贵族、公卿大夫的子弟。),监比祭酒,长比司业及丞也。”
    渤海国远比唐朝为小,胄子监的官职人员也少于唐朝国子监。对渤海国学的记载,除史 书记述外,还有文物可证:
    杨宾《柳边纪略》载:“宁古塔……往时有一紫石碑。康熙初,大兴(今北京)刘侍御 命人往观,其人椎而碎之,取一角还。仅十三宇作四行。首行曰:深契;次曰:圣;次曰: 儒生盛于东观;(③(③东汉宫廷藏书的场所。))次曰:下瞰阙庭。书类率更令(唐欧阳 询字体),盖国学碑也。”
    清代吴兆骞《秋笳集》及其子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均有关于“国学碑”的记载。
    《渤海国志长编·职官考》有文籍院。文籍院仿唐弘文、崇文两馆:“掌经籍图书…… 教授诸生……”培养高级文士。屡见日本史记载的裴颋、裴璆父子及王龟蒙、李承英等人均 曾任文籍院少监和述作郎。渤海诗人杨泰师、王孝廉、释贞素、高元裕以及众多文官、文士 多有师承,造就了渤海一代文学之士,流传至今的渤海诗文,堪与盛唐诸家媲美。
    (二)派遣留学生
    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是渤海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714年(高王大祚荣十七年),即大 祚荣受唐册封的第二年,“令生徒六人入学”④(④《玉海.朝贡类·外夷来朝》卷153。) ,前往唐朝京城长安国子学就读深造,开启了渤海“常习华风”的社会风尚。719年(武王大 武艺仁安元年)“遣生徒六人入唐太学肄业”。① (①《渤海国记·国统》。)833年(大 彝震咸和四年),“大彝震所遣生咸和四年归国者三人:李居正、朱承朝、高寿海。同年, 随册命使至者三人:解楚卿、赵孝明、刘宝俊”。837年(咸和八年),“随王子大明俊诣唐 学生十六人,唐敕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观察使,放六人到上都(即唐都城),余人勒回 本国。”②(②《渤海国记·礼俗》)历代渤海王大都派遣留学生入唐就学,每次人数在3至 6人之间。留学生多数是王室成员和贵族子弟。留学生在唐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接待,衣、 食、住、行全由唐朝提供。学成归国带回儒家经典、古今制度等汉族文化,成为儒家思想的 直接传播者。其中,多数人官居高位。如位列公卿的李居正和考中唐朝进士归国后仕至相国 的乌炤度等,都曾留学唐朝。
    (三)盛行儒学,通行汉字
    大钦茂在世时,全面推行仿效中原的政策,注意文化教育,派遣王子、诸生到唐学习典 章制度,引进中原的经史典籍和文化艺术,使“海东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738年(文王大钦茂大兴二年),渤海王大钦茂遣使到唐要求抄写《唐礼》、《三国志》 、《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获唐廷同意。从此,唐礼传入渤海,对渤海政治制度的建 立产生重大影响。
    762年(文王大钦茂大兴二十六年),渤海王廷效仿唐王朝建立三省(政堂、宣诏、中台 )、六部(忠、仁、义、礼、智、信),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用儒家概念命名,在中国历 史上绝无仅有,可见渤海儒学之盛。
    渤海盛行儒学,通行汉字,不仅有文献记载,也有文物可证。
    1931年,哈尔滨博物馆及东方考古学会在东京城(今渤海镇)采获刻有汉字瓦当残片多 种,计得80余字;
    1949年,在敦化六顶山发掘的贞惠公主墓碑,刻有汉字碑文,计得725字;
    1980年,于和龙县龙头山发掘的贞孝公主墓碑,计刻有汉字碑文728字,并同时发现“曾 邦于广”的文字砖。从墓志中所引用的典故看,有《尚书》、《礼记》、《易经》、《诗经 》、《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不仅传入了渤海,而且在贵族和文 士中,有一批人能十分娴熟地使用汉字著文写诗。儒家推崇的三皇五帝、夏禹商汤、文武成 康等圣主,是渤海国王效仿的楷模。
    二、州、府、县学
    《新唐书·北狄》:渤海“地方五千里(《旧唐书》作二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 颇知书契……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 五府、六十二州”。其属县据金毓绂考证已知有130县。
    《渤海史稿》:“至于学校,各京、府、州、县学似已普遍建立。”进一步考察,渤海 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学校设置也不相一致。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地方 政权,幅员辽阔,民族复杂,各地生产力水平亦相差悬殊。渤海国腹心地带——五京及扶余 府、长岭府等地,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较发达,具备设立府、州、县学的社会基础。北部 的铁利府、怀远府、安远府和东部的定理府、安边府、率宾府、东平府等边远地区,农业虽 有初步发展,但渔猎、采集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因此不具备地方设学的条件。渤海国的府、 州、县学,只限于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上京龙泉府所属各州县,地处上京近畿,经济发达 ,因而普遍设学。这从渤海遗墟出土文物也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