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元代官学
一、蒙古文字的创制
蒙古汗国(1206—1271)建立前2年,铁木真命畏兀儿人塔塔统阿教诸子以畏兀儿字书写
蒙古语,称畏兀儿体蒙文(字母20个左右)。曾用以译写《孝经》(③(③北京故宫图书馆
藏元版蒙古畏兀字与汉字对译的《孝经》。))、《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汉文典籍
。1260年(中统元年),忽必烈命西藏萨斯迦地方的喇嘛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并封八思巴
为国师。1269年(至元六年),字成,忽必烈下诏颁行。蒙古新字称八思巴字,由梵藏字母
演化而成(字母42个)。蒙古新字主要用于官方文书等方面,1270年(至元七年),改称蒙
古国字。曾刊刻《蒙古百家姓》①(①收入《事林广记》内。)和传写本《蒙古字韵》②(
②元代用八思巴蒙古字拼写汉语的韵书。),是当时的通用课本。同时畏兀儿体蒙古字仍在
民间通行。对畏兀儿体蒙古字,从贵由汗时开始,到元成宗时期,曾多次进行改革,即今通
行的蒙文,又称呼都木蒙文。元亡后,八思巴字逐渐被废弃。
二、军屯教育
元朝中央军事统辖机构为“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的枢密院。下辖全国若干卫(相当军
级),任务是“掌宿卫、扈从兼屯田”,卫下辖镇抚所,下辖千户、百户。镇抚所除标(军
队编制)有各类各级军官外,明确标设“教官二:蒙古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掌诸屯卫
行伍耕战之暇,使之习学国字,通晓书记。(教授)初由枢密院选举,后归吏部”。③(③
《元史》卷86,百官2,镇抚所条。)由此可见,元朝实行军事、屯田、学校三位一体的军屯
教育制度。元代黑龙江下游地区曾是“征东元帅府”所在地。1274年(至元十一年),屯田
军达1.58万人之众。
三、屯田万户府官学
元代黑龙江地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路下设万户府、千户所等地方行政机构。《元史·
百官志七》卷91,明确规定路、散府、州均有教职的配置:“儒学教授一员,秩九品,诸路
各设一员及学正一员、学录一员。其散府、上、中州亦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下列
教职为通设:蒙古教授一员,正九品(属集贤院调配);医学教授一员(属医学提举司调配
);阴阳学教授一员(属太史院调配)。”开元路有五军民万户府官学和肇州蒙古屯田万户
府官学。
五军民万户府官学。《元史·地理志二》卷57载:“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
”五军民万户府有桃温(治所在今汤原县固木纳古城遗址)、胡里改(治所在今依兰县喇嘛
庙)、斡朵怜(治所在今依兰县西南,牡丹江入松花江口西岸马大屯)、脱斡怜(治所在今
桦川县东北宛里古城遗址)、孛苦江(治所在今富锦县西南古城)。这一地区,辽为五国部
,金为胡里改路,辽、金两代在此均有教育设施,元代亦不例外。
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官学。肇州(治所在今肇东四站西南3公里,俗称八里城)始建于金
。蒙古兴起,占领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成吉思汗曾封其幼弟帖木哥为王领有其地。1275年
(忽必烈至元十二年),实行“领户分封制”,此地又成为历代王府所在地。肇州地接蒙古
,是聚集归顺的女真人和虏获蛮军(南宋军)的地方,是元朝在北方重要的屯田地区。从世
祖忽必烈至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四代屯田,肇州农业得到空前发展。由于人口增加,自然要
设置学校,但官员子弟是肇州官学学生的主要来源。
据元朝地方设学通例及肇州地方特点,由集贤院派正九品的蒙古字教授、儒学教授;由
医学提举司派医学教授;由太史院派阴阳学教授。这些教职的配备,不单为官学教学,也为
社会生活所必需(如医学、阴阳学),是地方军政机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至于官学实际
教学工作,则由助教、学正、学录等教职进行。官学的教学与唐宋以来的传统形式一样,学
生共处一堂,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进修、接受考核并受学规约束。
三、课程设置
元初,曾用八思巴所制蒙古新字,刊刻《蒙古字百家姓》①(①收入《事林广记》内。
)和传写本《蒙古字韵》,是当时的识字课本。
元代蒙古人应用课本见于记载者甚少,只知蒙古人是以儒学经典翻译成蒙文进行学习,
学科体系仍属儒学。课程设置与元朝政府颁发全国实行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②(②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元初教育家程端礼据朱熹弟子所编《朱子读书法》制定,为元
朝政府采纳,作为各路教学大纲。)大体相同。该《日程》属例行规定,其大要如下:
8岁—15岁,读开蒙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次读《四
书》正文。
16岁—20岁先依次抄写《四书》、《五经》正文及注解;后读《通鉴》、《史记》、《
汉书》、《唐书》;继读《楚辞》和韩愈的文章。
20岁以后,以二三年时间专习写作,以应科举考试。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专心致志,“日只读一书,自幼至长皆然”,强调反复诵读,达到
滚瓜烂熟为止。根据学生智力差异确定学习进度,每生日诵百字、几百字不等。尤重书法训
练,每四日用一日专习书法。初影写,离影后要求日写1500字,渐增至3000字,以达“运笔
如飞,永不走样”的目的,同时学习作诗、作对。
以上是《读书分年日程》的主要内容,据此能完成全部学业的,实属寥寥无几。在一般
情况下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孟子》,学
会应用文字,得一些儒学知识,则告一段落。突出聪颖且是贵族、显宦子弟得入大都国子监
,但终属少数。
明灭元后,在黑龙江地区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从明初到万历年间,先后设394卫,《明
史》称之为“羁縻卫所”(①(①《明史·兵志二》卷90,羁縻有束缚、笼络、安抚,使其
平静不生异心之意。))。对这一地区“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以
敕书印记”②(②《明史·兵志一》卷89。),只要求“俾仍旧俗,各统其属”③(③《天
顺大明一统志·女直》卷89。),并无设学记载。清初修的《明史》,出于政治原因,将东
北视为自己的辖区。对辽东南部以北各地的地理、政区、经济、教育等均无记载。因此,明
代黑龙江教育,只能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