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代私学
一、女真贵族家塾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直兴兵,渤海(余部)先降,所以女直多用渤海(人)为
要职。”如来投的高庆裔、杨朴、张浩、高随、李善庆等渤海文士,既通汉字、契丹大、小
字并通女真语。“太祖令诸子侄,皆从之学。”至1121年(天辅五年),克辽中京(今内蒙
昭乌达盟宁城西大明城)、燕京,收降了韩企先、韩昉、左企弓等仕辽汉官文士,“于是诸
子皆学之。”①(①《金史·完颜勖传》。)学有成就,见诸《金史》者如下:
宗雄:“好学嗜书,尝从上猎,误中流矢……卧两月,因学契丹大、小字,尽通之……
其子阿邻,颖悟辩敏,通女直、契丹大小字及汉字。”
完颜勖子宗秀:“涉猎经史,通契丹大、小字。”
完颜仲:“通契丹、汉字。”
完颜宴:“明敏多谋略,通契丹字。”
完颜宗宪:“十六岁送入学。兼学契丹、汉字。未冠从宗翰伐宋,众人争趋府库财物,
宗宪独载图书以归。”
女真贵族在取得政权前后,十分重视子弟教育,他们自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从而导致
有金一代教育兴盛的局面。
二、宋使羁金授徒
金初,女真贵族于戎马倥偬之际,为弥补文化上的不足,积极开展契丹字、汉字的学习
。迨至南宋偏安政权建立,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后,金人学习汉文化的热潮,更加高涨。这
一时期,南宋派往金国的使臣,多被无理扣留。有的受高官厚禄诱惑降金,如吴激、宇文虚
中之流。有的恪守臣节,洁身自活,以教书为业。其中,著名的有张邵、洪皓等人。1129年
(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金人南进,张邵奉诏为通问使赴金营,金军拘之不遣,继而北徙
张邵于金上京会宁府。金人劝降授官,坚辞不受,遂遭软禁。张邵在会宁府以教书为业,金
贵族子弟多从之学。会宁无纸张,生徒以木代纸,“捧诵既过,削去复书”,日久,其木则
成橄榄状,谓之“木橄榄”。张邵又定期讲授《易经》真谛,以招来愿学者。届时听者毕集
,颇具孔子“杏坛”讲学风,深受金人称誉。学生不时馈赠钱米布帛之属,以为“束修”。
张邵羁金授徒十余载,于金熙宗天眷二年八月与朱弁、洪皓同放归。①(①张邵事迹,据《
宋史》本传、《吉林通志》寓贤、《金史·熙宗纪》,转引自李兴盛:《东北流人史》。)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洪皓为大金通问使,行至太原时被金军扣留。当时宋使中多
有降金接受官职者,唯洪皓大义凛然,誓不仕金。金元帅宗翰知不可强,流洪皓于冷山(今
五常县冲河乡大青顶子山,山下留有古城遗址)。冷山为金尚书左丞相完颜希尹居地。洪皓
至后,希尹待之以礼,委其八子及诸孙从之学。冷山无书籍纸张,洪皓就记忆,默写《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原句于桦树皮上,以为课本。洪皓的《桦叶四书》几百
年来传为塞北黉门佳话。
洪皓课徒极严,使诸生“聚之环堵,中凿圜窦,仅能过饮食,先生晨夕教授。”①(①
洪皓事迹据《宋史》本传、《宋人轶事汇编·松漠纪闻》。)严师出高徒,后希尹子孙不乏
成名者,尤以其孙完颜守贞最著,国人誉为“方今人材,无出守贞者”。章宗朝(1190—12
08年)改行新法,“其仪式条目,多守贞裁订,故明昌之治,号称清明”。②(②《金史·
颜守贞传》卷73。)这与洪皓的教泽及其影响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