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金代科举

  一、迁都前的科举
    由于金初灭辽战争节节胜利,不到十年已占有辽属汉地燕云地区。女真不谙汉事,急需 汉、契丹人知识分子治理新领区。于是按辽宋旧制,定词赋、经义两科取士。《金史·选举 志》:“凡词赋进士,试赋、诗、策论各一道;经义进士,试所治一经义、策论各一道。” 初无定额,也不定期,根据需要,由军帅主持临时举行。仅在天会元、二年连续举行两次。 至1127年,(天会五年、南宋建炎元年)河北、山西新附,官吏多阙,罢两科取士法,根据 辽、宋应试文士平素习业不同,分别考取,号“南北选”,即“北人(契丹人)以词赋,南 人(汉人)以经义、词赋、策论”考取。①(①均见《建炎以来多年要录》卷14、卷28。) 并初定科举程序为“初乡荐,次府解,次省试,曰及第。”②(②均见《建炎以来多年要录 》卷14、卷28。)这仍是根据情况临时采取的措施。至1138年(熙宗天眷元年)金与南宋对 峙形势业已形成。天会年间军事统帅操纵科举的局面结束,权归中央。“诏南北选,各以经 义,词赋两科取士(即取消南北之分)”,③(③《金史·选举志一》。)并增加明经、律 科、经童科。结束了南北地域和学业上的差异,在科举上达到统一。1150年(天德二年)增 廷试,把科举大权掌握在皇帝手里,并“罢经义、策试两科,止以词赋、法律取士”(④( ④《三朝北盟会编》建炎、绍兴下帙144。)),遂形成乡、府、省、廷四级考试制度。各级 录取名额,府试四人取一,省试以取500人为限,廷试由皇帝据情钦定。这是迁都前的科举, 只限在汉人、契丹人中间进行。女真人出仕之道是“猛安谋克”制,因此,不论文才如何, 一律不准与考。如“永元……幼聪敏,日诵千言。皇统(熙宗年号)元年(1141)试宗室子 弟作诗,永元中格。善《左氏春秋》,通其大义,天德(完颜亮年号)初,授百女山世袭谋 克。”①(①《金史·永元传》。)不参加科举,仍能世袭军中重要职位。
    二、迁都后的科举
    1153年(天德五年),海陵王由上京迁都至中都(今北京)。1161年,世宗完颜雍即位 ,遂即改革海陵虐政,进行社会改革,出现“大定之治”。女真学生不限“猛安谋克内良家 子”,向“有物力家子弟”开放,女真平民学生大大增多。1169年(大定九年)枢密使完颜 思敬建议:“女真人可依汉人以文理选试……上从之。”②(②《金史·完颜思敬传》。) 大定十一年设女真进士科,初只试策,后增试论,所谓“策论进士”。其目的,“策论进士 取其国人,而用女直文字以为程文,斯盖就其所长以收其用,又欲行其国字,使人通习而不 废耳。”③(③《金史·选举一》卷51。)大定十三年又规定贵族子弟咸免乡、府试,只赴 会试、御试;皇族及宰相子只赴御试,其它皆免。从中可以看出女真贵族在科举中的优越地 位。
    章宗明昌初年,恢复海陵朝废止的经义、明经、经童三科。为了笼络各族知识分子又开 特科,名曰“制举”,包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词”、“达于从政”等 内容。此科试期无常,以待各族非常之士。另外,为照顾那些累试不第,年龄已大的文人, 增设“恩榜”。规定五次不第可列名于榜后,赐其同榜出身。
    世宗、章宗两朝,承平日久,宇内小康,女真人修文偃武,金代科举达于鼎盛。但女真 人早已出现轻视武道,竞尚文途的倾向。如“赤盏尉忻,字大用,上京人,当袭其父谋克, 不愿就,中明昌五年策论进士第。”④(④《金史·赤盏尉忻传》。)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女 真人靠武力统治来说,可谓不祥之兆。老臣徒单克宁及时向章宗提出建议:“承平日久,今 之猛安谋克,其材武已不及前辈,万一有警,使谁御之?习辞艺,忘武备,于国弗便。”⑤ (⑤《金史·徒单克宁传》。)章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诏令:“欲国人兼知文武,令猛安谋 克举进士试,以策论及骑射以定其科举高下。”从此女真进士试附加武考,但时已到金末。 数年后,卫绍王大安年间,北邻蒙古兴起,铁骑连岁南下,国势日危,科举亦随之衰落。公 元1234年,金国在蒙古和南宋联军夹击之下灭亡。
    三、科举科目及科试内容
    金代科举承辽宋旧制,科目有七:词赋、经义、策论、律科、经童、策论进士科(大定 设)、制举鸿词科(明昌设)。
    科试内容:(1)词赋进士,试赋、诗、策论各一道。(2)经义进士,试治一经经义。 (3)律科,在法令内出题,每场十五题。以文理优,拟断当,用字切者为中选。后又加试《 论语》、《孟子》小义一道。(4)经童,试诵《论语》、《诸子》或诵《五经》、《孟子》 ,或试诗赋,或试行草。(5)女真策论进士科,初每场只试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后增试 诗。策用女真大字,诗用女真小字,后又在经内出题加试,共三场。章宗以后于试前加试射 。另外对女真人试进士者有限丁制度:凡记只一丁者,不许应试,两丁许一人,四丁许二人 ,六丁以上只许三人,这是出于保持本族兵源的考虑。(6)制举宏词科,试诏、诰、章、表 等杂文,于举进士之年试之。“词赋、经义、策论三科,经会试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 童经府试中选者谓之举人。”①(①《金史·选举志一》。卷51。)章宗朝开始有武科之设 ,试射:射帖(命中率)、远射(射程)、射虎(射跑)、刺板(贯坚)、问律(探虚实) 并测问《孙子兵法》和律一条,以文武两项衡量录取。取中标准分三等,习武不知文者,例 降一等。武进士取中后,不列行阵,不知军旅,徒有虚名而已。
    四、试期、级制及考场规则
    (一)试期及分级
    金初科举不定期,军事统帅据实际需要临时举行。至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始定三 月乡试,八月府试,翌年正月会试。此规定只执行二年。章宗明昌元年(1190)诏免乡试, 定府、会、廷三级考试。其中府试是金代科举一项改革(辽、宋皆无府试),通过府试铨衡 筛选,使大批落第举子避免奔波京师之劳,同时也减轻了朝廷对贡举的经费负担,对后世也 产生了影响。金代府试之地:关西及河东就云中(今大同);河南就汴(今开封);女真各 地“凡上京、合懒、速频、胡里改、蒲峪、东北招讨司等路者,则就会宁府试”。①(①《 金史·选举志一》文中地名今释见一章三节金代官学。)
    (二)考场规则
    金代科举考场规则承袭辽宋的弥封、誊录、监门、搜检等制,并比前代更加严密。考场 设“至公楼”,主考临楼监考。发现有舞弊者,即行重罚。主考“有私者,停官不叙”。② (②《大金国志》卷35;洪皓:《松漠纪闻》。)考生“凡作字有点、划、偏旁微误者皆曰 杂犯”。(③(③《大金国志》卷35;洪皓:《松漠纪闻》。))考生入考场必搜身,几至 裸体。1201年(泰和元年)有省臣奏:“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 ,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故大定二十九年已尝依前故事,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 ,既可防滥,且不亏礼。上从其说,命行之。④(④《金史·选举志一》。)
    五、金代黑龙江地区进士
    世宗朝始设女真进士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地居科举的要冲,凡合懒、 速频、胡里改、蒲峪、东北招讨司等路,应考女真进士科、经童科的士子,均在会宁府举行 府试。据《金史·选举志》关于考官的规定:“女真经童千人以上差四员,五百人以上三员 ,不及五百二员,各以职官高者为试官。后又定制策论(进士科)试官上京、咸平各三员。 ”可见会宁府历届科举均在500人以上。现以《金史》为据,参照(《吉林通志·学校·选举 》(以下简称《通志》,将进士及第原籍确属黑龙江地区者列后:
    徒单镒(图克坦镒) 大定十三年,首次举行女真策论廷试,镒举策论进士第一。《金 史·列传》载:“徒单镒本名按出,上京路速速保子⑤(⑤今阿城一带。)猛安人。考试镒 等二十七人及第,镒授两官,余授一官。”后徒单镒官至左丞相,封广平郡王。《通志》载 :“图克坦镒,上京路苏苏保子明安人,大定九年(应为十三年)女直进士,封广平郡王。 ”
    抹撚尽忠(穆延尽忠) 《金史·列传》载:“抹撚尽忠,上京路猛安人,中大定二十 八年进士。”曾拜尚书右丞,行省西京。又拜左丞,总领行省,进封申国公。《通志》载: “穆延尽忠,上京路明安人,大定二十八年进士,平章政事,封申国公。”
    夹谷石里哥(瓜尔佳锡尔格) 《金史·列传》载:“夹谷石里哥,上京路猛安人,明 昌五年进士。”《通志》载:“瓜尔佳锡尔格,原作夹谷石里哥,上京路明安人,明昌五年 进士,定海军节度使。”
    纥石烈胡失门 《金史·列传》载:“纥石烈胡失门,上京路猛安人,明昌五年进士… …迁吏部尚书,拜御史大夫,兼大司农。”
    赤盏尉忻(持嘉乌新) 《金史·列传》载:“赤盏尉忻,字大用,上京人。中明昌五 年策论进士第。正大元年五月,拜尚书右丞。”《通志》载:“持嘉乌新,原作赤盏尉忻, 上京人。明昌五年策论进士,尚书右丞。”
    纳坦谋嘉 《金史·列传》载:“纳坦谋嘉,上京路牙塔懒猛安人。特赐同进士出身。 翰林侍讲学士,兼兵部侍郎,同修国史。”《通志》载:“纳塔谋嘉,上京路音德尔明安人 。承安五年,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讲学士。”
    蒲察娄室(富察罗索) 《金史》载:“蒲察娄室,东北路按出虎割里罕猛安人。泰和 三年进士。通远军节度使,陇安军节度,金安军节度使。”《通志》载:“富察罗索,原作 蒲察娄室,东北路报春噶尔虎明安人。泰和五年进士,孟州防御使。”
    金代,进士及第者达700余人,其中,有籍贯可查者590人,而籍属黑龙江地区的仅以上 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