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一、清末、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
    清末,黑龙江地区执行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规定的幼 儿教育内容,其要点有四:(1)游戏。分随意游戏与同人游戏两种。随意游戏指幼儿各自运 动,同人游戏指集体游戏。(2)歌谣。教幼儿诵读平和浅易的小诗,如古代短歌谣及古诗五 言绝句等。(3)谈话。指保育人员与儿童对话,对话要以实物或大自然为内容,要有趣味性 和知识性,利于启发儿童思维。(4)手技。即简单的手工,如折纸或粘土小制做等。这四项 教育内容,民国时期延续使用二十年。黑龙江省奎垣蒙养院曾参加1913年(民国2年)6月的 教育成绩展览会,该院幼儿的小制做、儿童美术和书法受到好评,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 征集。
    1928年(民国17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幼稚园织部》,要求对 幼儿多注意伦理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要对幼儿进行“党义教育”,认识“党庆”、“国旗” ,培养幼儿“公正、仁爱、和平、服从领袖的精神”和“洁己奉公”等德性。翌年,开始实 施七项幼儿教育项目,即音乐、故事、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常识、工作(艺术、劳动教 育)、静息等。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教知识采取注入式、死记硬背 的方法,并施以打手心、罚站、罚跪等体罚手段。20年代后,由于西方影响和中国教育界人 士的努力,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引进了设计教学法。黑龙江各地的幼稚 园和幼稚班开始注意改进教育方法,增加保育内容,采取较为先进的单元教学法和设计教学 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东北沦陷时期的幼儿教育,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奴化色彩。主要表现是,幼稚园通过语言 课和一些活动向儿童渗透“日满亲善”、“共存共荣”的思想;教会办的幼稚园还向儿童进 行宗教说教、讲说《圣经》故事等。在教育方法上则完全采取法西斯的一套办法,利用各种 惩罚措施迫使儿童绝对服从,以培养听任其统治的顺民。
    二、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黑龙江地区的幼儿教育废止了封建的、法西斯的以及宗教的教育内容, 而代之以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内容。启发儿童树立新的道德观念,进行守纪律、懂礼貌、实事 求是、对大人尊重、对小朋友团结、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守信用和热爱集体、热爱劳 动等道德品质教育。教育项目有唱歌、舞蹈、游戏、画画、体操、看图识字和数数等。1949 年3月至5月,松江省保育院向幼儿进行了五个专题教育:守秩序、热爱劳动、讲卫生、培养 新的道德观念和发展智慧。一些保育院和幼稚园还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结合解放 战争和土地改革,编写了爱祖国、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解放军和恨敌人、反蒋反美、 打倒地主和资本家、翻身当家作主人等思想内容的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
    教育方法以启发式和直观性为原则,组织儿童参与实际活动,让他们在观察中、实践中 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1950—1959年
    1950年,黑龙江省、松江省遵照《东北地区机关保育院、托儿所暂行办法(草案)》的 规定,幼儿教育有故事、游戏、音乐、图画、手工、数数(包括简单计算)等六方面的内容 ,依据“保教结合”的原则,根据儿童体力、智力发育的程度,进行合理的保教,使得幼儿 的生活日趋丰富和充实。1952年,两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严格执行教育 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教学大纲(草案)》和《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对幼儿园教育 内容作了变动。教养项目改为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音乐、计算等6项,并规定对幼 儿不进行识字教育,不举行测验。通知要求在幼教工作中要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纠正 重教学轻保育的偏向;要求幼儿园都要拟制全面发展的幼教工作计划,改称教师、保育工作 人员为教养员、保育员,实行班主任全面负责制。
    这一时期,随着中苏友好交往的开展,苏联的教育理论逐渐引入省内,省教育厅要求学 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在幼儿教育方面,要结合学习苏联《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开 展幼教工作。于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全面教育和直观多样的教学方法,向苏联式的“全 面教学”和“计划教学”转化,苏联的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全省幼儿教育中占了主体地位 。
    (二)1959—1965年
    这一时期,全省的幼儿教育工作批判了全盘照抄苏联的倾向,停止使用苏联《幼儿园教 养员工作指南》,停止使用苏联的幼儿教材和儿童读物,开始了自己的幼儿教材建设工作。 1960年,哈尔滨市教育局组织人力编写了一套幼儿《认识环境、发展语言、计算大纲》,全 省幼儿园多数用此教材,仍按教育部规定的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音乐、计算等6项 教养项目进行教学活动。每周上15节课:语言课3节,体育、计算、图画和音乐各2节,认识 环境课4节。
    (三)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幼儿教育系统被打破,在“工农兵占领上层建筑”的口号 下,工宣队进驻幸存下来的幼儿园。他们制定“教改方案”,把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斥 为“资产阶级的一套”,把读讲童话和寓言故事斥为“花、鸟、虫、鱼充斥讲台”,将语言 课改为背诵“老三篇”(指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三 篇文章),有的幼儿园还要幼儿背诵党章,体育课改为军体课,音乐课改为革命文艺课,美 工课改为劳动课。幼儿教育的内容变为成人化的空洞的政治说教,给幼儿教育事业造成极大 的损害。
    (四)1977—1985年
    1978年,哈尔滨市教育局编写了《汉语拼音教材》,在部分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的大、 中班增加了教学课节,学汉语拼音、独体汉字和100以内的加减计算,采取多读、多写、多算 的教法进行教学,致使幼儿园教学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
    1981年,省教育厅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纲要》明确了幼儿教育的 8项内容和7种教育手段,突出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纠正了重视上课,忽视游戏、观察、劳动 、日常生活和重大活动的倾向,纠正了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重教轻养、重智轻德的倾 向,体现了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幼儿培养目标。贯彻《纲要》,使全省幼儿教育工作 达到了新的水平。
    从1981年开始,全省各市(地)、县教育部门陆续举办了各种培训班,组织幼教干部和 保教人员认真学习《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各年龄班的教育内容及要求,研究贯彻《纲要》的 措施。1982年到1985年,全省各地普遍召开了贯彻《纲要》的经验交流会和举办实验幼儿园 教育方法观摩活动等。这一期间,一些市、县推广哈尔滨以公办幼儿园为核心,以企办幼儿 园为骨干,带动民办幼儿园,组成儿童保教网的经验,使全省幼儿园逐步形成网络。
    1983年,为配合《纲要》的贯彻实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了《幼儿园游戏与各科教 学法》一书,书中还编入了特级教师、教师教案百余篇,为推进全省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发展 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贯彻《纲要》的活动中,哈尔滨市尚志幼儿园成绩显著,因而在1983年召开的全国首 次表彰儿童少年先进集体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少年儿童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