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劳动教育
清末时期小学堂设手工课,其要旨是使儿童摹仿实物形体,制做简易物
品,以陶冶儿童心思于精细,养成劳动习惯,审美趣味。女子小学堂每周设
“家事”1课时,讲述家务烹调、缝纫等知识技能,以培养女学生从事家务的能
力。
民国时期1912年(民国元年),初、高等小学校设手工课,后改为工用艺
术课,把手工、木刻、编织、雕塑等结合起来,教学内容逐步趋于繁杂。
东北沦陷时期小学设作业课,教学目的为培养学生各种简易生活技能。女
子高级小学加设缝纫课,培养女生初步剪裁技能。1941年以后,增设“勤劳奉
仕”课,组织小学生普遍种植蓖麻。课内设作业、实务或艺能课,都是进行劳
动技能教育的课程。
解放战争时期 小学设工艺课或手工课。城市小学开辟小园田,组织学生
参加种菜、织稻草袋、打草帘子等劳动。在土地改革中,农村小学校分得数量
不等的校田,用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校田所得或补充学校经费,或补教师薪
俸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小学各年级增设手工劳动课。1958年,
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省教育厅
下发《关于全面贯彻执行勤工俭学和积极推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方案》,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应在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参加劳
动的时间主要是寒暑假、农忙假及课余时间。小学生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
生产劳动。诸如薅草间苗,拾粪积肥,拾废品,拣粮食,扒苞米,削甜菜,饲
养家禽和小动物,采集药材,种植油料作物,经营小型校田,修理桌椅,打柴
等等。这期间,由于劳动过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62年,贯彻“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整顿,小学的校办工厂、农场大幅度减
少,到“文化大革命”基本停办。省重点小学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长期坚持办
“红领巾饲养场”、“小铸造厂”、“百花园”和“百种作物园”等生产劳动基地。
他们把参加劳动和科学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劳动,取
得了知识、经济和思想品德的全面丰收。该校先后被评为省、市和全国勤工俭
学先进集体,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
80年代,小学劳动教育向深广方向发展。省教育厅提出勤工俭学要作到育
人、创收和改善办学条件相结合。木兰县建国乡丰收小学组织师生利用课余时
间,在学校附近承包荒山340亩,先后栽植樟子松40万棵,经营校田地30多
亩,修养鱼池2处,创收3万多元,已连续8年免收学生学杂费。龙江县白山
乡八村小学,原来校舍只有17间土房,夏不防雨,冬不蔽风。1983年,村委会
帮助学校先后创办了农场、林场、小木材加工厂、米面加工厂、豆腐房、饲养
场等。通过勤工俭学创收后,已建成砖瓦结构校舍,包括学生食堂、宿舍、实
验室、电化教室和图书阅览室,实现了学校设备规范化的目标。
组织小学生接受科普教育、参加科技活动是80年代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发
展。各校纷纷组织小发明活动小组、小型气象观测站、地震测报站、小饲养场,
小果园、小菜园、微机小组等,已有成千上万小学生在各类科技小组里参加活
动。齐齐哈尔市小学生发明的“方便书桌”、“安全磁力开关”、“火箭发射”、
“线操纵模型飞机”等作品,有的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比赛会上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