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事业发展

第三章 中学教育

  一、清末时期的中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黑龙江地区首创官办中学堂是双城中学堂。双城 中学堂(现双城兆麟中学前身)是在双城厅通判阮忠植的倡导下,为推行新 学,就启心书院址(现双城市委党校址)创立的厅立官办中学堂。朱锡琜任监 督,邹东升任学监。成立初期只有预科2个班,学生80人。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黑龙江地区又在齐齐哈尔创办了黑水中学堂。黑 水中学堂(现齐齐哈尔一中前身)是在黑龙江署理将军程德全倡导下,将俄文 兴育学堂改建而成的。程德全将军指派学务处学务提调闽候林传甲兼任中学堂、 监督,掌管校事,辞退俄人教习(即教员)。成立初期只有预科2个班,学生50 人,校址在齐齐哈尔市北关兴育胡同(现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东四道街边家胡同 1号)。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将学习质量过低且学生流动性较大的黑 水中学堂和1907年始办的绥化高小附设的中学预备班合并,并增招齐齐哈尔、 呼兰、巴彦等地的部分高小学生,成立了新的中学堂,名日全省中学堂。校址 在省城齐齐哈尔,起始时借用市南路农业学堂就读,翌年,拨专款于风光秀丽 的农事实验场北侧,修建10个班型日式中学平房式标准校舍(现齐齐哈尔市龙 沙路中段,天主教堂东侧,齐齐哈尔市二中址)。   1911年(宣统三年)六月,在宾州府创建了宾州府立中学堂。因无合格的 高小毕业生,只好先办2个预科班,甲班43人,一年后升入文科,乙班41人, 二年后升入实科就读。      二、民国时期的中学校   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各中学遵照1912年9月根据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 布的《中学教育法规》的规定,将清末的中学堂一律改称中学校。1912年末, (黑龙江)全省中学堂改称黑龙江省中学校,双城中学堂和宾州中学堂改为中学 校(双城中学校于1”915年迁到阿城为滨江道立师范,1918年迁回双城为滨江道 立双城中学,1920年为吉林省立第三中学校。宾州中学校于1915年为滨江道立 中学,校址在哈尔滨市道外)。1913年(民国2年)8月1日,在齐齐哈尔成立 第一所省立女子中学校,有甲班学生47人,教职员22人,该校于1926年并入 齐齐哈尔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14年(民国3年),黑龙江省中学校改称黑龙江 省立第一中学校。   《中学教育法规》规定,中学校以省立为主,有条件的县也可设立。1914年 原附设在呼兰县高小的中学预科班独立为呼兰县立中学。接着黑龙江地区各县 相继创建中学,特别是1925年到1926年两年间,有拜泉、巴彦、宁安,克山、 瑷珲、双城、五常、桦川等8个县创建或增添了中学校。   1922年(民国11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壬戌学制,废除中学四年一贯 制的壬子学制,实行初中和高中的三三分段制。齐齐哈尔省立第一中学校(1924 年)是全省第一所完全中学,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校(1926年,在哈尔滨市)是 全省第二所完全中学。 东省特别区(以下简称东省特区)的中学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 铁路系统(原中东路)创办的,为企业办学性质。最早的中学是1923年(民国 12年)8月,由哈尔滨市政局接管私立广益中学改称公立广益中学而成(现哈 尔滨一中前身)。私立广益中学是于1923年(民国12年)春,由广益学校(属 小学,由齐鲁旅哈同乡会于1912年筹款创建,校址在哈尔滨市道里买卖街)改 名而成,开始招收初中班,成为中小学混合的中学,当年秋天变为公立中学。1926 年改称东省特区第一中学校,开始设立高中班。 1926年(民国15年),东省特区相继建立4所中学:一是在哈尔滨市道外 许公路,即现在的景阳街,接管私立东华中学改为东省特区第二中学(现哈尔 滨市二中),招收初、高中生;二是在哈尔滨霁虹桥东南处,接管中东路普通小 学改为东省特区第三中学,招收初、高中生;三是在安达站接管私立兴安学校 改为东省特区第四中学(初中);四是在哈尔滨市南岗邮政街与北京街拐角处 (原哈尔滨市七中,现萧红中学),接管丛德女子中学改为东省特区第一女子中 学,招收初、高中生。 1927年(民国16年),在黑龙江省辖区内又创建2所中学:昂昂溪东省特 区第五中学(初中)和一面坡东省特区第六中学(初中)。 1929年(民国18年),在哈尔滨市西马家沟通道街创建东省特区第二女子 中学(初中)。 民国时期的中学发展速度比清末时期快,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仍居下游。 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30年在黑龙江省400万人口中,受中等教 育的人数(包括中等师范和中等职业学校)共2 366人,占全省人口比例为6.35/ 10 000,低于全国34个省市平均11.071/10 000的比例,居全国第22位。 根据《中华民国23年度<全国中等学校校名地址一览表>》和《中华民国 18年度〈东北年鉴〉》统计:1930年黑龙江地区中学发展到29所,在校学生数 4 554人。 三、东北沦陷时期的中学校和国民高等学校 “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地区各中学被迫停办,有的成了日军军营。据 《满洲国文教年鉴》(1934年版)记载:到1933年黑龙江地区才有20所中学 (包括私立中学)恢复上课,占事变前1930年29所(包括私立中学)的68%, 上课学生2 278人,不及事变前学生总数(其中公办中学4 554人)的50%。 在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的初期阶段(1931—1937),日本侵略者沿用事变前 的学制,实行初高中三三分段,并将中学划为省(区)立、县立和私立三种。1935 年,黑龙江地区有省(区)立中学9所:齐齐哈尔市两级中学、6个班,在校生 201人;绥化初级中学,4个班,164人;双城初级中学,6个班,225人;哈尔 滨初级中学,4个班,221人;哈尔滨第一两级中学,10个班,452人;哈尔滨 第二两级中学,10班,545个人;安达初级中学,4个班,172人;哈尔滨第一 两级女子中学,10个班,467人;哈尔滨第二两级女子中学,7个班,354人。 县立中学有14所:瑷珲初级中学,1个班,79人;依兰初级中学4个班,128 人;克山林泉街初级中学,3个班,110人;克山贞静街女子初级中学,1个班, 30人;佳木斯初级中学,3个班,110人;富锦初级中学,3个班,97人;呼兰 初级中学,4个班,172人;望奎初级中学,2个班,86人;巴彦初级中学,3 个班,89人;双城初级中学,3个班,91人;宁安两级中学,3个班,70人;宁 安初级中学,3个班,80人;五常初级中学,2个班,70人;宾县初级中学,3 个班,89人。 1938年1月1日起,实行所谓新学制,全面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改中学 为国民高等学校;变普通中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并具 有初级技术教育性质。根据《国民高等学校令》和《国民高等学校规程》的规 定:国民高等学校实行四年一贯制,男女分校,共分农、工、商、水产、商船 等5个科别,其中农科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国民高等学校总数的60%。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中等教育事业发展极为缓慢。1942年将二年制 的农业学校改成农科国民高等学校,全省的国民高等学校数目骤增,到1945年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黑龙江地区共有国民高等学校62所,在校学生19 102 人。其中,男子国民高等学校42所,在校学生14 229人,女子国民高等学校20 所,在校学生4 803人。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学校 黑龙江地区接管各国民高等学校工作,是从各市县民主政权建立后开始的, 大致是从1945年底起始,1948年初告一段落。如哈尔滨市把第二国民高等学校 改称松江省立第一中学(1947年1月哈尔滨市教育局成立,改为哈尔滨市立第 一中学),第三国民高等学校改称省立第二中学(现哈尔滨二中),第一国民高 等学校改称省立第三中学(现哈尔滨三中)。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等地的中 学也于接管的同时更换学校的名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察觉到这种分校接管 的办法,干部力量分散,各校到校人数不齐,不利于对旧中学的接管与改造工 作。1946年3月1日,宾县民主政府率先把两所国民高等学校改为宾县联合中 学,同年5月,嫩江省教育厅,把齐齐哈尔市已经改称的省立一中、二中、三 中、华北中学及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初中部合并为嫩江省立联合中学;同年6月 26日,牡丹江市也建立了联合中学。接管初期的1946年,全省中学的名称和接 管情况大致有四种:一是联合中学;二是冠以县名的初级中学,如拜泉中学等, 这类学校所占比重最大;三是因国民高等学校班级过少,如林甸县只一个班,未 及时接管;四是虽然过去没有国民高等学校,光复后在地方维持会筹办下创办 了中学,如汤原县立初级中学(1945年10月创办,1947年由汤原县民主政府 接管)。在上述四类情况中,联合中学在完成接管和初步改造,送走了原有中学 毕业生的情况下,联合中学的办学形式已不符合客观需要,于是从1947年秋天 开始解体,纷纷成立了几个独立的初级中学。佳木斯联合中学是1949年最后改 为佳木斯第一中学的。 为了搞好对旧中学的接管和改造,194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 《关于东北大学的决定》。《决定》指出“东北大学必须改变现在的方针,将现有 的教职员绝大多数动员去办中学,去掌握一些较大的中学,掌握学校的行政,当 校长,当教员。”1946年末到1948年1月。指派张如心任佳木斯联合中学校长, 并负责指导其他7所大型联合中学接管事宜,邵凯任该校副校长。陈静波任依 兰联合中学校长。胡炎任富锦联合中学校长。李先民任牡丹江联合中学校长。 ;许法任宁安联合中学校长。梁志超任绥化联合中学校长。何广周任巴彦联合中 学校长。 在接管和改造旧中学的整个过程中,东北局和东北政委会不失时机的召开 有关会议,发布决定,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使黑龙江地区各中学的接管和 改造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仅据松江省1947年8月统计,在 8所中学中半年期间有1253人参军参干,占学生总数3 951人的34.2%。 解放战争期间,有几千名东北各省中学生,受盲目正统观念蒙蔽,加上国 民党的宣传,纷纷流亡平津各地求学。东北全境解放后,1949年1月,遵照中 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令,松江省教育厅派人分赴北平 接回东北第一、第二临时中学和天津东北第三、第四、第五临时中学学生共1 300 人。由于人数过多,松江省教育厅决定在呼兰专门成立省立第11中学。该校于 同年3月1日正式开学,设初中部、高中部和校部,以强化管理。哈尔滨市教 育局也接回北平2所临时中学学生300人,于哈尔滨七中(现萧红中学)组织 政治学习班。合江省教育厅接回天津东北第四临时中学学生410人。于3月2日 在合江省立佳木斯临时中学开学。黑龙江省教育厅接回天津东北第五临时中学 学生200多人,于3月10日在北安临时中学开学。嫩江省教育厅接回天津2所 临时中学学生300多人,于同年3月20日在齐齐哈尔市举办政治学习班。各地 采用已经用过的思想改造成功作法进行3—5个月的短期学习,结业后大部分同 学参加革命工作,少部分年龄较小学生转入普通中学或师范学习。 这一时期,全省各中学认真贯彻教育为工农子女开门的方针,学生成份发 生了变化。以1948年合江省为例,在全省1 656名学生中,工农子女1 397名, 占学生总数的84.4%。 1947年底以前,出现学校数目锐减和在校学生大量流动现象,但1948年以 后,学校数目有所回升,在校学生又呈现出大幅度增长趋势。建国前夕,黑龙 江地区中学达到54所,在校学生22 096人。与日伪垮台前的1945年8月相比, 学校数目虽然减少8所,但在校生数却增多3 004人。 这一时期,存在着初中和高中在校生数比例不合理问题。1949年9月,初 中在校生21 121人,高中在校生975人,初高中在校生之比为21:1。全省每 万人中,初中生为20.8人,高中生为0.94人。高中生的奇缺,给建国初期高 等教育的发展和各条战线对高中程度的人才需求带来困难。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学校 (一)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36年来,黑龙江省普通中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为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0一 1957.12)。8年中,黑龙江地区中学校数由1949年末的54所发展到1957年末 的211所,增长了38倍多;在校学生数则由1949年末的22 096人发展到1957 年末的173 082人,增长了77倍,特别应提及的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学生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8%,其中高中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3%,初中为45.1%。 高中的迅猛发展,使建国初期初高中在校生比例失调的状况得到纠正。普通中 学的高速度发展,一方面适应了土改后广大农民要求子女上学的需要,另一方 面也适应了“一五”期间黑龙江地区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全国支援人员 多,移民多和人口机械增长率快的需要。 第二个发展时期为1958年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与调整时期,先后共8年 (1958--1965)。1958年大跃进中,全省中学开展了以勤工俭学和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为内容的教育大革命。虽然在学习江苏经验中,全省建立了838所农 职业中学,改变了以往中等教育的结构单一现象,但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 影响,贪多冒进,也造成了事业发展比例失调。1958年与1957年相比,一年间 学校数由211所猛增到592所,增长1.8倍。为了纠正上述偏向,根据1960年 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教 育部提出的“普通中学发展要有所控制,并作一些调整”的指示,从1961年开 始进行全面调整整顿工作,到1963年结束。调整后学生的年均增长速度已由 1958q1960年的21.7%。下降到1963--1965年的10%。 第三个发展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前后共10年(1966-1976)。1966 年“文化大革命”伊始,便以“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是修正主义黑货 为名,一刀砍掉1 863所(1965年统计)半工半读中学和农职业中学,将其全 部改为普通中学,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病。同时提出城镇高小毕业生全 部升入初中,农村的70-80%的高小毕业生升入初中,初中毕业生免试转入高 中,初高中实行二、二制,四年毕业。全省普通中学膨胀发展,特别是高中生 剧增,城乡中学出现了大量二部制班级。1966—1970年普通中学学生年均增长 速度为22%,其中高中为136.2%,初中为19.9%。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 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许多措施,使教育事业又 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四个发展时期是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时期。1978年教育部提出“充实与加 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1980年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据此,黑 龙江省教育厅从1979年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并成立了黑龙江省中等教育结构改 革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革,全省中等教育发生了结 构性变化:一是以1985年与改革前的1978年相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发展, 普通中学锐减。1978年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48所(中师20所,技工学校128 所),在校生41 944人(中师生16 712人,技工学校生25 232人),1985年达 到728所(中师28所技工学校227所、职业中学400所、中等技术学校73 所),在校生560 931人(中师生25 057人、技工学校生48 000人、职业中学生 141 245人,中等技术学校生346 629人),1985年与1978年相比,中等职业技 术学校的校数和在校生分别增长了3.9倍和12倍。而同一时期的普通中学的校 数则由4 065所减到2 904所,共减少1 159所,在校生数则由2 285 996人减 到2 017 774人,共减少567 222人。第二个变化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 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0%。第三个变化是在普通中学内部结构中,高中发 展速度减幅大,初中小。1978—1985年间,学生年均增长指数为-4.4%,其中 高中为-9%,初中为-3.4%,出现了负增长现象。 1985年全省普通中学的校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为2 904所和2 017 774人。若 按初高中划分,初中为2 076所(占普通中学总校数的71.5),在校生1 681 860 人(占普通中学总在校生的83.3%);高中为828所(占总校数的28.5%),在 校生335 914人(占总在校生16.7%)。若按办学系统划分,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的1911所(占总校数的65.8%),在校生1 411 761人(占总在校生数的70%), 其他部门办的993所(占34.2%),在校生606 013人(占30%);其他部门办, 其中主要包括7大系统的企业办学(大庆石油系统、省农场总局、省森工总局、 东蒙煤炭公司、哈尔滨铁路局、省国防科工办、省劳改局):中学719所(占 24.7%),在校生507 931人(占25.2%)。若按城市县镇和农村划分,城市为 648所(占30.9%)、在校生565 209人(占28%);县镇为673所(占32%), 在校生630 563人(占31.2%);农村为1 583所(占37.1%),在校生822 002 人(占40.8 %)。 (二)分布 新中国成立伊始(1949末),黑龙江地区共有中学54所,分布在4个市和 36个县。4个市是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36个县是呼兰、双城、 宾县、巴彦、木兰、通河、延寿、五常、尚志、依兰、绥化、海伦、克山、拜 泉,望奎、庆安、青冈、明水、依安、肇东、肇州、安达、讷河、泰来、杜蒙 自治县、北安、嫩江、宁安、勃利、海林、穆棱、东宁、汤原、富锦、密山、黑 河等。在全省70个市、县中,市县中学占有率为63%。40个市、县的中学校 数,除了哈尔滨市有9所中学,齐齐哈尔3所、牡丹江市和尚志、勃利两县各 有2所中学外(上述与5个市县均含有朝中1所),其他市县均是1所。 54所中学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部和松嫩平原农作区,以哈尔滨 为中心,以一江(松花江)、两线(滨洲、滨绥两条铁路线)为东西轴的沿江沿 线地带,是人口较稠密的地方。虽然市、县中学占有率为63%,但覆盖面积却 不及全省45.39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46%。 在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0-1957),新建中学的市县有: 全国第一座林业城市伊春、3个煤炭城市鹤岗、鸡西、双鸭山和萝北、宝清、铁 力、方正、虎林、林口、绥棱、桦川、桦南、集贤、呼玛、龙江、甘南、富裕、 林甸、克东、兰西、肇源、德都等19个县。上述4市19县的面积为13.6万平 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其分布特点是除了呼玛外,大都集中在中部和 东部,与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和完达山三个林区分布相吻合。这三个林区有林 面积4.7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数属原始森林区,是国家最早的重点林业开发 区。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便有省森工总局所属大海林、苇河、双丰、 朗乡、带岭、翠峦、友好、新青、柴河、红星、上甘岭、山河屯、绥棱、方正、 东京城、鹤立等17个基层林业局创建了中学(省森工总局共辖40个基层林业 局)。 1958年“大跃进一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新建中学的市县镇有: 全国第一座石油城大庆、煤炭城市七台河、边境城镇绥芬河和塔河、漠河、孙 吴、逊克、嘉荫、抚远、饶河、同江、绥滨、友谊、鸡东、五大连池等12个县 镇。3市12县镇的面积为10.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4%。12个县镇 的分布特点是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边远地区,在历史上地处边 陲,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三江平原、大庆油田和大兴安岭 林区的中学网点变化。 三江平原属内陆沉降盆地,低洼地较多。1956年,1.7万名铁道兵转复官 兵开赴虎林。1958年又有了10万转业官兵开赴三江平原。到1965年止,共建 立了32个大型军垦农场(共中包括1个种畜场)。随着生产发展,人口增多,中 小学教育也有了相应发展,农垦部直属的东北农垦总局在三江平原建立的32个 大型军垦农场中,相继创办了13所初级中学,在校生约900人,填补了北大荒 无中学的历史。1976年开始将以三江平原为中心的东部53个军垦农场群,以松 嫩平原为中心的西部22个国营农场群,以小兴安岭为中心的中部26个国营农 场群,统一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管辖,占有面积5.7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 省总面积的12%。到1985年止,总局拥有高中90所,在校生21 185人,初中 248所,在校生120 613人。 1960年,大庆油田会战开始时,在5 470平方公里的油田区只有1所3个 班级的萨尔图初级中学,1965年发展到16所(其中高中2所),在校生3 591人。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森林区,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在第一 次(1955)开发进驻中,1956年9月在呼玛创建了第一所中学。但真正取得全 面开发成功,主要是1964年第三次由铁道兵3个师8万官兵为先锋,东北和内 蒙古2万名地方干部职工为骨干,组成大兴安岭林区会战大军,全面开发时才 开始的。随着进驻人员增多,学校教育也发展起来,到1965年底全区共有中学 4所(包括高中1所),改变了昔日原始森林地区无中学的历史。 (三)重点中学 根据1952年8月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中学 师范的意见》,黑龙江地区于1953--1955年间批准了哈尔滨一中、哈尔滨三中、 哈尔滨六中、齐齐哈尔实验中学、双城兆麟中学、佳木斯一中i牡丹江一中等 7所学校为首批省重点中学,占全部中学的5.8%。1963年又将鸡西一中、龙江 一中、密山一中、肇东一中等4所学校批准为第二批省省重点中学。“文化大革 命”时期,11所省重点中学全部被砍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80年除了 恢复原有的11所省重点中学外,又批准了哈尔滨二十四中、哈师大附中、哈铁 一中、齐铁一中、齐齐哈尔民族中学、齐齐哈尔一中、华安厂三中、鸡西矿务 局一中、双鸭山一中、大庆中学、伊春一中、伊春二中、绥化一中、安达高中、 阿城一中、五常朝鲜族高中、桦南一中、克山一中、北安一中、嫩江九三农场 局一中、大兴安岭地区实验中学、山河屯林业局一中、鹤岗一中等23所学校为 第三批省重点中学。1985年,齐齐哈尔八中、佳木斯二中、富裕实验中学、勃 利高中、尚志一中、讷河老莱中学等6所学校为第四批省重点中学。这样,到 1985年全省重点中学共有4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