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事业发展

第四章 少数民族教育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居住的省分,除汉族外,还有45个少数民族。其中主要 有朝鲜、蒙古、回、满、柯尔克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和鄂温克等少数民 族。
    “废科举,兴学堂”后,少数民族单独设学的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东布特哈达斡尔族蒙学堂;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回族齐齐哈尔清真小学、 赫哲族苏苏屯小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省城满蒙师范学堂;1910年 (宣统二年),鄂伦春毕拉尔路小学堂等。
    朝鲜族是一百多年前迁入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1945年东北解放前,朝 鲜族教育具有移民教育性质。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实行所谓“日韩合 并",朝鲜移民大量涌入东北。这时朝鲜族教育还处于创始阶段,主要教育形式 是私人捐资兴办的“书堂”(私塾)。
    民国时期,少数民族学校有较大发展。
    蒙古族教育,在省城创办初等、高等小学校、黑龙江省蒙旗中学校和蒙旗 私立师范学校。蒙古族教育迈入了中等教育阶段。各蒙旗大都设立了数量不等 的蒙旗小学校。
    达斡尔族教育,不仅有了中学生,而且有了大学生和留学生。
    鄂伦春族教育的发展,引起政府的重视。省视学邹召棠为发展鄂伦春族教 育,奔走筹划,促成数所小学的建成。他把鄂伦春族教育,提到国防教育的高 度,指出“边民外向之事小,强邻入侵之事大”。这对于曾惨遭1900年(光绪 二十六年)俄国军队抢戮之灾的黑龙江来说,是颇具深意的提醒。
    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都出现了大学生和留学生。赫哲人毕天民先后留学英 国剑桥大学和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朝鲜族教育,民国时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流亡的爱国者,来东北淘 金的朝鲜商人,和为数众多的“流民”,是兴办朝鲜族教育的主要社会力量。
    东北沦陷时期,各少数民族教育惨遭破坏。尤其对生活在中苏边境的鄂伦 春族教育,更是摧残殆尽。
    朝鲜族教育,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族教育,实 行日本臣民化政策。1940年,强迫朝鲜人改用日本姓氏,取消朝鲜语,把日语 定为国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少数民族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先后普 及了小学教育,朝鲜族1957年第一个普及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发展迅速,规 模可观。1980年,朝鲜族又提前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成 倍增长,少数民族的科技、文教和党政干部队伍正在健康发展,不断扩大。
    满族虽然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 中,满族教育和汉族教育已经没有明显差别,绝大多数满族学生在汉族学校接 受教育。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到1985年的80年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 经历了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 教育在办学宗旨、学校设置、优待政策和民族语言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 变化。仅就1978--1984年的统计,全省各少数民族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达5 929 人。1985年,全省有少数民族中小学(含师范)630所,在校生77 350人。新 中国已培养了成千上万名民族干部、教师、医生、新闻工作者、科学家和艺术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