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赫哲族教育

  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赫哲族总人口为1 476人,居住在黑龙江 省的为1 397人,占全国赫哲族人口总数的94.6%,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到 1985年,大部分聚居在同江县的八岔赫哲族乡、街津口赫哲族乡和饶河县四排 赫哲族乡。少部散居在抚远、桦川、富锦、宝清、绥滨等县和佳木斯市。赫哲 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本民族文字。目前,只有老年人会本族语言,大多数人通 用汉语言文字。
    一、解放前的赫哲族教育
    清代1733年(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于三姓地方设教习二员,教八旗赫 哲人丁”,是为清朝在赫哲族居住区设学之始。“到光绪年间,由满文一变而为 汉文”(载1928年《桦川县志》)。赫哲族教育起始学习满文,光绪年间始学汉 文。当时三姓副都统衙门派驻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支流尼满河等地收缴贡物 的佐领、骁骑校很多是赫哲人,这些人有一定的满、汉文水平。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松花江沿岸的苏苏屯,创办了赫哲族第一所新式 小学堂。苏苏屯有赫哲族43户,男135人,女93人。该村是赫哲族流行病学 专家毕天民的家乡,是个好学的赫哲族村屯。就在领得“生计荒”当年,村民 就捐出长36丈,宽12丈的“村基地”,要求政府办学,到光绪三十三年始获批 准设学(载1984年《黑龙江史志》)2期36页)。该校1912年(民国元年),改 称桦川县第九小学校,办学宗旨称:“该屯本为赫哲人住所,风情粗俗,学校所 以设此者原为赫哲人可以就近读书”(载1926年《桦川县学务卷》)。毕天民的 少年时代正赶上该校创立之时,所以他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后留学英国剑桥 大学,毕业时获医学博士学位,逐步成名。
    不久,松花江沿岸的大屯、嗄尔当和乌苏里江沿岸的西通等地,也设立了 学校,附近的“哈番”、“拨计库”等官吏和少数富家子女入学学习满文。
    民国时期 在赫哲族聚居的苏苏屯、大屯、嗄尔当、富提信、拉哈苏苏、街 津口等地也设立了学校,但赫哲族渔、猎民子弟因生活贫困仍无力念书。街津 口村赫哲族有34—35户,在校学生27—28人,仅有赫哲族“杨哈番”家1子 1女就学。1924年(民国13年),街津口小学校被撤销,学生归并到同江学校 读书。
    东北沦陷时期 1936年,勤得利屯有两处私塾,以《百家姓》、《三字经》、 《千字文》、《庄农杂字》、《论语》为课本,但仅有1名赫哲族学生,后来也因家 贫无力缴纳学费而辍学。1937年,街津口成立了小学,20多名学生,赫哲族占 一半。1941年,八岔村建立了全日制民办“国民义塾”。1943年改为公办,经 费由伪政府拨一部分,村民交纳一部分。学生15人,其中赫哲族学生14人,设 有国文、日语、算术、图画、音乐、体操、修身、手工等课程。勤得利村也建 立了学校,但赫哲族学生不多。街津口也有了小学,有20余名学生,赫哲族学 生仅占一半。初小的课程为国语、日语、算术、修身、手工、图画、体操、唱 歌。高小比初小多历史,地理、自然三门课程。
    二、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勤得利村成立了小学,于成敏任第一任校长,有40多名学生,其中, 赫哲族学生10名左右。现任同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尤根深,就是当时上学的 赫哲族学生。1949年同江县街津口建立小学,请了一位孙姓的汉族教员,共有 16名学生,赫哲族约占213,有3名女学生。设有国文、算术两门课程,以汉 字、汉语教学。老师伙食费由村民分摊,另付很少薪金,房舍设备也较简陋。数 月后,学校停办。
    1950年,由政府拨款在街津口正式设立了民族学校,并派来了教师。学校 初建,草屋作教室,设备简陋,但全村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共有30余人。其中 赫哲族学生10余人。采用复式教学,当年为两组复式,转年又改为四组复式。
    街津口民族学校第一任教师是赵连祥,也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在同 江县内,这所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赵连祥于1952年被评为省级优秀 教师。
    1952年至1957年街津口小学未设高小班,读高级小学必须到同江县城。这 6年多,街津口有小学毕业生22人,其中赫哲族13人。有3人读完高小,有10 人取得高小毕业资格。
    1952年同江县八岔乡也设立了民族小学。
    1952年8月饶河县四排村成立赫哲民族小学,渔猎民让出自家住房做教 室,拿出家里木板搭桌凳、做黑板。学校只有一年级小学生9人。1953年有15 名学生,采用复式教学。第一任教师是饶河师范毕业生朱全鹤。1954年国家拨 款千余元,盖起8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教室,一室三组复式教学。1956年有两名 教师,32名学生。
    1958年街津口民族小学,学生达46人,有赫哲族学生15人,占全校学生 的113。1959年,开始设立高级小学班,成为完全小学,有80余名学生。上半 年仅有1名教师,下半年增加到5名教师,仍有1—3年级的复式班。有土草房 8间,操场约1 800平方米,计有图书500册,桌凳25套,双杠两副,接力棒 一副,跳绳两根,木马一只,秋千一架,单杠两副,篮球架一副,还有篮球、排 球、垒球,乒乓球等。有的设备是师生自己动手制作的。
    饶河县四排小学在1964年开设了民族生活用语课。
    这3所赫哲族小学校,所设课程、上课时数,基本遵照教育部要求,按照 教学计划进行。
    从1958年至1962年,这些学校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 行勤工俭学。如街津口民族小学,从1958年起,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种玉 米、大豆、割羊草、打土坯、打柴以及参加捕鱼劳动等。学校把勤工俭学的收 入用于维修校舍、扩建校园、购买图书、置办运动器材、奖励学生、补助困难 学生、贴补学校取暖、办公费用等。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忽视课堂教学,教 学秩序不正常,教学质量有所降低。1962年开始,总结了这段的经验教训,明 确以教学为主,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文化大革命”期 间,赫哲族的民族教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69年以后,街津口民族小学, 始设二年制初中班,春季招生。至1971年又增设一年制高中班。1973年修建了 砖瓦结构的教室。1974年改一年制高中班为二年制,修建起砖瓦结构的教室。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学校才恢复了正常秩序,逐步走向正规。 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赫哲族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街津口中学 1977年初中改成三年制,9名教师。小学6个年级,每年级各1班,7名教师。 1978年以后教职员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也陆续盖成砖房,全部实现了砖瓦 化。学校又相继修造了铁栅栏围墙。1981年,经过调整后,撤销了高中班。八 岔乡的1所中学1所小学校舍也实现了砖瓦化。1977年到1984年,政府对街津 口乡,八岔乡的中小学校,拨款12.3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985年国家又拨款 为八岔、街津口赫哲乡分别修建砖瓦结构校舍面积达2 240平方米(八岔为995 平方米),铁栅栏636延长米,购置了文体器材,设立了实验室。1982年起,地 方财政还给每个中学生每年补助70元,小学生补助10元。饶河县四排赫哲乡, 自1977年至1985年,学校有了较大发展,制订各项制度,强调质量评估和管 理。1984年省政府批准成立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后,随之建成四排中心小学。学 校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都有提高。同年普及了小学教育,入学率 为100%,巩固率为96%,毕业率94%,普及率95.4%。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排中心小学实行校长 负责制,校长可聘任教师,支配经费,实行奖惩。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 规章制度。
    到1985年,赫哲族居住区已有所2中学和3所小学,同江县赫哲族适龄儿 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率为80%,升学率为80%,初中升学率为90%, 普及率为99%,巩固率为97.4%。1985年赫哲族在校生数为:小学生142名, 初中生71名,高中生15名。人民政府鼓励赫哲族学生升学深造,采取了向上 级学校保荐或降低分数段的办法。1985年在中等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2名, 在大专院校学习的有5人。往届大专毕业生有16人,中专生17人。赫哲族人 已有自己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国家干部。有大批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渔猎 业生产,为繁荣渔村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赫哲族的中小 学校中,已有50%以上的教师达到大专及中师毕业水平。大部分都受过正规师 范教育。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和教学能力显著提高。一批 赫哲民族教师已逐步成长起来。街津口乡、八岔乡中小学校,中学教职员14人, 小学教职员42人,合计56人。这56人中有赫哲族教师10人。四排乡小学有 教职员13人,其中赫哲族教师6人。尤金兰被评为省优秀教师,毕桂英被评为 全国优秀班主任。
    为适应渔猎民生产生活需要,1958年开始兴办幼儿教育,三个居民区都举 办学前班、幼儿班,进行适合幼儿特点的学前教育,有80%的幼儿受到早期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