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特殊教育 一、事业发展
1939年哈尔滨市的白卐(万字)会(慈善团体)办了1所聋哑学校,有学
员15人。这是黑龙江的第一所聋哑学校。东北解放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于
1948年接管了这所学校,1949年有学生57人,教职工26人。1955年学生达293
人,有教职工35人,其中专职教师23人。1952年齐齐哈尔市有了聋哑班,1956
年发展为齐齐哈尔市聋哑学校。1957年中央教育部发布《办好盲童学校、聋哑
学校的几点指示》之后,各市县陆续兴办聋哑学校。1960年全省聋哑学校已达
60所,在校生为2 747人,教职工为404人,其中专任教师有283人,学校数
和学生数均居全国之冠。1962年开始进行调整,到1965年巩固下来的学校为51
所,在校生为2 224人,教职工354人,专任教师262人。“文化大革命"时期,
有的学校停课,有的学校被迫停办。1970年开始,学校有所恢复和发展,当年
有54所,在校生为2 527人,教职工为506人,其中专任教师为335人。到1976
年,学校达到58所,在校生有4 230人,教职工为986人,其中专任教师594
人。
1980年,省教育厅召开特殊教育会议,贯彻全国第三届盲人聋哑人代表会
议精神,会议研究了盲聋哑教育的巩固和提高问题,并对聋哑学校的领导管理、
师资培训、学制、教学计划等问题做了研究和部署。1980年9月全省有盲聋哑
学校1所,聋哑学校49所,附设在小学的聋哑小学班5个。总班数为360个,
中学班为2个,在校小学生4 471名(其中盲生36名),中学生44名。
1981年秋季开始,在肇东师范学校附设特殊师范班(简称特教班),学制为
四年,实行隔年招生。1981年招收47人。前三年开设普师课,第四年开设6门
特殊教育专业课,培养聋哑学校的教师。1982年成立了黑龙江省特殊教育研究
会,并举行第一次年会。1984年召开第二次年会,交流了关于聋哑儿童的心理、
聋哑教育的特点、造型语言、律动课、职业训练、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论文150余
篇。各市县也先后建立了特教研究组织,定期开展特教研究活动,提高教育和
教学水平。1983年省教育厅举办了500多人的师资培训班,聘请教育专家讲授
聋哑教育学和心理学、聋哑语文及各科教学法等。各市县每年都组织教师和行
政人员到省的重点学校哈尔滨盲聋哑学校学习,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学
习管理经验。
1985年全省有盲聋哑学校1所,聋哑学校60所。小学班447个,学生5 446
名;初中班8个,学生95名;弱智儿童班10个,学生126名(盲聋哑学校八
年制的学生为小学班、九年级以后计入初中班);教职工为1 572人,其中专任
教师974名,专任教师中受过专业教育训练的有177名。为巩固和提高聋哑学
校的教育和教学质量及学校的管理水平,1985年省教育厅发出对全省聋哑学校
检查和评比的通知,并要求在检查评比的基础上评选出甲级聋哑学校,其评比
标准为:(1)市、县对聋哑教育事业发展有调查,有规划,年年招收新生。
(2)领导和教师岗位责任制明确具体。(3)学校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领导重
视思想政治工作和体育卫生工作,能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质量高。(4)学校有
职业训练基地,职业教育有计划,排上课表,有考核。(5)办学条件较好,教
学、体育、卫生设备齐全,校舍院庭整洁绿化,学校管理井然有序。(6)学生
生活舒适,宿舍干净,伙食办得好,社会、家长满意。
1985年8月20日到23日,省教育厅召开了评选甲级聋哑校会议。哈尔滨
盲聋哑学校及双鸭山市、讷河县、富裕县、安达市、密山县、汤原县、双城县、
勃利县、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泰来县、肇东县、绥化县、宝清县、五常县、
铁力县等市县的聋哑学校被评为甲级聋哑学校。这次会议指出,有些边远县分
和林区还没有聋哑学校,聋哑儿童就学难,远远不能满足盲聋哑儿童的就学需
要。
到1985年,全省有盲聋哑学校61所(其中,盲聋哑学校只1所),占全省
79个市、县建制的77.2%。学校均设在市和县城,以市、县为单位基本上解决
了聋哑儿童的就学问题。学校设备,教学质量,生活条件,有了初步的改善和
提高。开始形成了一支热爱聋哑教育事业,有一定专业教学能力的教职员队伍。
从1949年到1985年,全省聋哑学校毕业生,累计有5 500余人,绝大部分成长
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聋哑学校,存在校舍破旧,
设备落后,经费不足等困难。残疾儿童入学率也不高。
二、学制和培养目标
1957年教育部规定;“培养盲童和聋哑儿童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
一定的职业劳动技能,并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积极的自觉的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根据这个规定,确定盲聋哑学校的学制和教学计
划。根据学生的入学年龄及各种具体情况,黑龙江省聋哑学校的修业年限,有
十年制,有九年制,有八年制,用5—7年的时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2—3年时
间学专业课和技能,毕业时达到普通小学毕业生的程度,并能掌握一定的劳动
技能和技巧。
三、教学
盲聋哑学校课程设置为语文、数学、思想品德、政治常识、体育、律动、美
术、会话、手工劳动、写字。
根据聋哑儿童的失听、失聪的生理特点,各科教学都注意运用直观教具,以
及通过口语、手语造型语言传授各科知识。多数学校根据聋哑儿童的特点开设
了律动课(根据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向学生传授舞蹈技能、体操技能,进行游
戏活动及语言训练)。通过律动课,充分发挥聋哑儿童的视觉、触觉、振动觉、
残余听力,使他们能够感知韵律,欣赏和爱好音乐、舞蹈、体操等,培养聋哑
儿童的节奏感、美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弥补聋哑儿童心理上的缺陷,改
变他们由于失听失聪而形成的片面、孤僻、呆板、猜疑心大的心理变态,培养
发展聋哑儿童的智力及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各个学校都按1981年统编的律
动课教材(初稿)及教学大纲开展律动课的教学。为上好律动课,学校设有律
动教室,教室内铺地板,下边是空的,并有大镜子、钢琴和大鼓等教具。
聋哑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通过半工半读向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
育。在学习文化课时,参加一般性的劳动;在第五或第六学年开始半日文化学
习,半日技术操作;在第八或第九学年在校内工厂进行整日劳动;使学生毕业
时达到小学的文化程度,又学到一门或二门专业劳动技能。全省聋哑学校,都
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设有木工厂、被服厂、铁工厂、粮食加工厂、按摩卫生
所、汽车棚靠厂、小商店等,有的学校还有小农场。这些厂(场)的技术人员
既是生产技术的师傅,又是教师,也是工厂的管理人员。1983年全省聋哑学校
的半工半读工厂和农场的总产值为158万元,纯利润35万元。其收入一方面用
于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另一方面补充学生的学习费用和改善生活等。
经济效益较高的聋哑学校,一般实行四免费,即免收学费、书费、文具费和伙
食费。少数学校对生活困难较大的学生给予服装补贴。
四、师资培养
肇东师范学校在1981年秋,创办招收初中毕业生的特殊师范班,有正式学
员46名,进修生1名。学员来自省内8个市26个县。
特教班学制四年,分两个阶段:前三年(1981.9—1984.7),学习基础文化
课,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
术、心理学、教育学、书法等课程;第四年(1984.9—1985.7)到哈市聋哑学
校学习、实习。上学期学习聋哑教育学、聋哑心理学,语文和数学教法,病理
学和专题业务讲座课程;下学期进行实习。特教班的分配原则是哪来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