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事业发展

第三篇 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章 职业(实业)学校

一、清末的实业学堂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省城齐齐哈尔首办初等实业学堂3所:南路小学 堂,校舍东临园圃,改办为南路初等农业学堂;北路小学堂教员曾习工艺,改 办为北路初等工业学堂;西路小学堂地址拟开商埠,改办为西路初等商业学堂。 各府县相继创办初等农业学堂9所:呼兰、海伦、拜泉、青冈、瑷珲、肇州、余 庆(今庆安)、安达等9府县;创办初等工业学堂4所:呼兰、绥化、巴彦、兰 西4府县。 1911年(宣统三年),黑龙江提学使遵照学部通令各省“限两年内每府设中 等实业学堂1所”的指示,在黑龙江省南路初等农业学堂的基础上,办了南路 中等农业学堂,在北路初等工业学堂的基础上,办了北路中等工业学堂。南路 中等农业学堂和北路中等工业学堂第一期学生由原初等学堂毕业生和部分高等 小学堂毕业生升入。南路中等农业学堂设农业科和林学科,学生共50人,于 1913年(民国2年)毕业。北路中等工业学堂设土木科和染织科,学生共41人。 土木科10人,于宣统三年毕业;染织科31人,于民国2年毕业。民国2年,呼 兰办了中等工业学堂,海伦办了中等农业学堂,黑河府办了中等农业学堂。 (一)初等实业学堂 初等实业学堂分为三类,即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和初等商业学堂。 初等农业学堂有: 黑龙江省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省城齐齐哈尔南门外。1907年(光绪三十 三年)开办。教职员8人,学生94人。 呼兰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呼兰府城东南隅,附工业学堂院内。1910年 (宣统二年)开办。教职员3人,学生22人。 海伦初等农业学堂。海伦府城西南隅。1910年开办。教职员2人,学生51 人。 拜泉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拜泉县城东南三道沟子。1910年开办。教职员 2人,学生14人。 青冈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青冈县城内东南二道街。1910年开办。教职员 2人,学生28人。 瑷珲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瑷珲城东街。1910年开办。教职员3人,学生 43人。 嫩江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嫩江城关帝庙。1910年开办。教职员2人,学 生23人。 肇州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博尔济哈台。1911年开办。教职员2人,学生 50人。 余庆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余庆县城西大街。1909年开办。教职员2人,学 生31人。 安达初等农业学堂。校址在安达厅署东院。1910年开办。教职员3人,学 生15人。 初等工业学堂有: 黑龙江省初等工业学堂。校址在省城齐齐哈尔北门里。1907年开办。教职 员.11人,学生109人。 呼兰初等工业学堂。校址在呼兰府城东南隅。1908年开办。教职员6人,学 生19人。 绥化初等工业学堂。校址在绥化府城内三道街。1908年开办。教职员4人, 学生21人。 巴彦初等工业学堂。校址在巴彦城内东南隅。1909年开办,教职员6人,学 生39人。 兰西初等工业学堂。校址在兰西城治本街关帝庙西。1910年开办。教职 员1人,学生17人。 初等商业学堂有: 黑龙江省初等商业学堂。校址有省城齐齐哈尔西南船套子。1907年开办。教 职员2人,学生38人。 关于初等实业学堂,民国初,林传甲《黑龙江教育状况》有如下记载;省 城推广小学教育之初,曾设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而 学额历年递减,退学者去其大半。以岁糜数千吊之款,而所授学生,不过数十 人,遂议决裁去。又载:初等实业学堂,各省皆无良果,中央临时教育会议废 止之。 按,小学阶段办初等实业学堂,实施职业教育,只有清末一次,以后再未 出现。经验证明:小学阶段不应实行职业教育。 (二)中等实业学堂 黑龙江省的中等实业学堂是在初等实业学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2所: 一是黑龙江省中等农业学堂。校址在齐齐哈尔南门外。1911年(宣统三 年)开办。教职员6人,学生50人。 二是黑龙江省中等工业学堂。校址在齐齐哈尔北门里。1911年(宣统三 年)开办。教职员6人,学生39人。 (三)实业教员讲习所 为培养实业学堂师资,黑龙江省先后开办农业和工业教员讲习所。 黑龙江农业教员讲习所。校址在齐齐哈尔南门外。1911年(宣统三年)开 办。附设在黑龙江省初等农业学堂内。教职员6人,学生50人。 黑龙江工业教员讲习所。校址齐齐哈尔北门里。附设在黑龙江初等工业学 堂内。1911年(宣统三年)开办。教职员6人,学生50人。 二、民国时期的职业学校 1913年8月,黑龙江省行政公署教育司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实业学校令》和 《实业学校规程》,将黑龙江省中等农业学堂改称黑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黑 龙江中等工业学堂改称黑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各初等实业学堂一律改称乙 种实业学校。由黑龙江省行政公署教育司专门科负责管理。 1913年(民国2年)至1915年(民国4年),黑龙江地区职业学校有5所: 黑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黑龙江省立第一工业学校、黑龙江省龙江县立乙种 工业学校、黑龙江省教育会商务总会乙种商业学校、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 (校址滨江,即今哈尔滨)。 以后,各地陆续设立职业学校。到1921年(民国10年),黑龙江地区的职 业学校共有26所。其中中级职业学校21所:黑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黑龙 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附设农业讲习所、安达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呼兰县立乙种 农业学校、肇州县立乙种农业学校、龙江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兰西县立乙种农 业学校、巴彦县立乙种农业学校、肇东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拜泉县立乙种农业 学校、青冈县立乙种农业学校、绥化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海伦县立乙种农业学 校、黑龙江省立第五甲种工业学校、呼兰县立乙种工业学校、吉林省立甲种商 业学校(校址在当时属吉林省辖的滨江道)、黑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黑龙江 省私立乙种商业学校、巴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兰西县立乙种商业学校、东省 特区私立初级职业中学;高级职业学校5所:黑龙江省立第一农科职业学校 (设农业和畜产两科)、黑龙江省立第一工科职业学校(设土木工程和化学两 科)、东省特区区立第一工科高级职业中学、东省特区区立第三中学附设高级商 科、东省特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附设高级商科。 1926年(民国15年)2月,黑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和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分别称黑龙江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和黑龙江省第一工科高级中学校。省立第一农 业学校设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农科,高级中学农科自第三年起采用系选修制,分 农学系和林学系,学生可任意选择一系专修。 1927年8月1日,东北商船学校正式开学。校址在哈尔滨道外圈儿河。这 是新中国成立前东北三省唯一专门培养内河航运人才的学校。该校设驾驶及轮 机两科,修业年限均为三年半。隶属威镇上将军公署,经费由东北航务局及哈 尔滨航业公会分担筹拨。 1928年1月,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成立。该校附设高中商科。校址哈尔滨 霁虹桥东南。 同年,东北交通委员会在齐齐哈尔市设立东北第二交通学校。设初高两级, 学制均为三年。高级设铁路管理专业,毕业后由东北交通委员会送入交通大学 升学或派至铁路部门任职。 1929年(民国18年),黑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和黑龙江省立第一甲种工 业学校分别改称黑龙江省第一农科职业学校和黑龙江省第一工科职业学校。黑 龙江省立第一农科职业学校设农业和畜产两科,附设实习农场一处。黑龙江省 立第一工科职业学校设土木工程和化学两科。附设实习工厂两处。 1929年,黑龙江省龙江、拜泉、青冈、肇东、呼兰、绥化、海伦、巴彦、安 达9县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停办。 1929年,东省特区区立第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成立。设高级建筑机械科。该 校原为中东铁路局中国人为纪念第一任督办许竹篑(即许景澄)而设,成立于 1925年,校址在哈尔滨南岗邮政街。最初名为许公纪念储材学校,隶属中东铁 路局学务处。1926年东省特区教育局成立话,改归教育局管辖,更名为东省铁 路许公纪念工业学校。1928年又改为东省特区许公职业学校。 1929年11月,黑龙江省立医学校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1931年春季 招收第一期学生,男女学生一班30名。同年底又续招第二期学生。招初中毕业 生,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后留官医院或省内各县医院任职。专业课教员均由 黑龙江官医院医官兼任。 1931年7月,东省特区教育厅呈请特区行政长官公署批准,于东省特区区 立第一中学内添设东省特区区立第二职业学校1所,是年先招商业科学生一级, 入学资格为高小毕业者,修业年限三年。 此外,哈尔滨市是俄侨聚居的地方,侨民人数众多,除了办中小学,还办 了不少职业学校。主要有;哈尔滨俄侨阿克沙阔夫私立实业中学校、哈尔滨俄 侨私立东方文言商业专科学校、哈尔滨俄侨第一商业学校、哈尔滨音乐传习所、 哈尔滨俄侨私立第一齿科学校、第二齿科学校、哈尔滨来特私立英文传习所、哈 尔滨俄侨私立美术传习所、哈尔滨俄侨私立药剂师传习所等。 除了哈尔滨,俄侨还在绥芬河等地办了职业学校。 三、东北沦陷时期的职业学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黑龙江省各地职业学校与其他学校一样,几 都停办。第二年10月以后逐渐恢复。 伪满时期,黑龙江地区的职业学校,最多的时候共有56所。其中公立的44 所,私立的12所。公立职业学校以农科为最多,24所;其次是工科职业学校, 5所;商科最少,仅有2所。私立职业学校多为医科,有4所;其次是商科,有 3所。伪满初期,学校的分布,基本上集中在齐齐哈尔和哈尔滨两地。但自实行 “新学制”以后,两地保留的职业学校多是私立学校。哈尔滨7所公立职业学校, 除保留1所以外,其余6所均为国民高等学校。各县的农科职业学校也多陆续 改为国民高等学校。 1933年6月,黑龙江省的职业学校有:省立第一农科职业学校、省立第一 工科职业学校、省立日语专修学校和县立女子职业学校等4所。伪北满特别区 (今哈尔滨市)有;区立工业学校、区立工业学校附设第一职业学校、区立第一 中学附设第二职业学校等3所。 1935年2月,黑龙江省各职业学校均改冠以所在地名。如黑龙江省立第一 农科职业学校改称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农业学校。 黑龙江省立日语专修学校是伪满初期创办的。以“造就娴熟的日语人才,养 成彻底拥护新国家之青年而备充任公务人员及各县日语教员为宗旨”。入学条件 是初级中学毕业或初中以上学校修业者。学制二年。共办了3期,毕业学生535 人。 1935年,黑龙江地区有富锦、肇东、木兰、宁安、青冈五所县立农业学校。 北满特别区公立职业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学校附设职业学校、 哈尔滨第一中学附设职业学校。私立职业学校有龙光日语学院、沃克沙阔夫斯 基实业学校、第一商业学校、光华实业中学校、第一齿科学校、第二齿科学校。 1936年初,随着社会上急需懂得日文并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商业人员,龙江 省立齐齐哈尔日语专修学校改为省立齐齐哈尔商业学校。3月10日开学。学制 是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四年毕业。预科招收高小毕业生,本科招收初中二年 修业生。 1937年1月,伪文教部指令各县立中学校,包括职业学校,一律改为省立。 各县立农业学校均改称省立农业学校。 1938年,经过调整,龙江省有省立农业学校3所(都在今吉林省白城地 区);私立女子实业学校1所;黑河省有省立黑河农业学校和省立实业女子学校 各1所;滨江省有木兰、宾县、阿城3所农业学校和巴彦、绥化、双城3所实 业女子学校;哈尔滨只剩下1所公立职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学校);北安省有望 奎农业学校。 据1940年《中等程度以上各种教育施设设置表》的统计,龙江省、黑河省、 三江省、滨江省、北安省?东安省、牡丹江省和兴安东省共有公立职业学校24 所,其中,农业学校12所、畜产学校2所、实业女学校9所、城市职业学校1 所。如表3—4。另有私立职业学校3所。如表3—5。 1941年,龙江省泰来农业学校改为泰来国民高等学校(农科),私立龙江实业女 子学校改为私立龙江女子国民高等学校。 据1941年《中等程度以上各种教育设施设置表》的统计,该年龙江省的职 业学校有齐齐哈尔市立医院附属看护妇助产士养成所;北安省有省立明水农业 学校;三江省有省立长发屯畜产学校、通河农业学校和富锦实业女子学校;东 安省有省立林口农业学校;牡丹江省有省立新安镇农业学校;滨江省有省立木 兰农业学校、哈尔滨实业女子学校、巴彦实业女子学校,县立青冈、延寿农业 学校、县立宾县实业女子学校、呼兰实业女子学校;哈尔滨市有公立哈尔滨市 职业学校和私立哈尔滨市第一日语学校、私立哈尔滨赤十字社救护妇养成所、私 立哈尔滨看护妇养成所、私立哈尔滨龙光商业学校。 1943年3月,三江省省立富锦实业女学校改为省立富锦女子国民高等学 校,省立通河农业学校改为省立通河国民高等学校。这时三江省的职业学校只 剩下长发屯畜产学校和通河农业学校。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职业学校 为了根据地的建设和支援新解放区的需要,黑龙江地区成立了许多职业学 校,并在社会上公开招生。据报载招生简章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先后共开办了 42所职业学校。 1946年创办4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士学校、松江医科学校、嫩江 军区卫生学校、东北供给学校。 1947年创办14所i齐齐哈尔市立医院医务训练班、齐齐哈尔陆军医院护士 训练学校、哈尔滨特别市立医院附属护士学校、绥化卫生学校、东北民主联军 独立第二师卫生部卫生学校、阿城第五后方医院附属护士学校、东北邮电学校、 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一工业专科学校、松江省立糖业专门学校、哈尔滨特别市电 业局附设电器技术养成所、松江省立农林学校、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东北矿 区工人干部学校、东北民主联军兽医学校。 1948年创办20所:东北军区齐市第一后方医院护士学校、哈尔滨第一技术 专门学校、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卫生部卫生学校、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 队医务学校、齐齐哈尔第六医院医务人员训练班、哈尔滨特别市助产学校、哈 尔滨特别市私立坤光助产学校、东北药科专门学校、合江省青年干部学校、西 满新闻干部学校、哈尔滨汽车学校、肇东汽车学校、哈尔滨无线电技术学校、嫩 江省东北银行嫩江分行训练班、嫩江省立卫生防疫学校、哈尔滨国术学校、黑 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哈尔滨私立技术绘图学校、哈尔滨簿记学校会计专修科、 黑龙江省卫生干部学校妇婴助产班。 1949年创办4所:哈尔滨医师药师讲习所、嫩江省立卫生防疫学校、鹤岗 技术学校、鹤岗职工学校。 从以上名单可以看出,当时所办的职业学校,以医药卫生为多,其他技术 学校次之。这些职业学校大多为短期培训,毕业后即行分配工作。这是为适应 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多出快出人才而设立的。学习时间最长的是四 年,一般只有几个月,带有突击培养干部的性质。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黑 龙江地区的职业学校具有学校种类多、招生人数多、学习时间短的特色。大多 数设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阿城等地也设了一些。这些职业学 校除私立的以外,在学习期间皆由校方供给食宿、书籍、文具、衣服,并发零 用津贴,毕业后由校方分配工作。 黑龙江地区革命根据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改造旧职业学校入手创建新职业学校阶段。1946年春,为了肃清敌 伪奴化教育的遗毒和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的盲目正统观念,争取青年为支援解 放战争和建设革命根据地服务,着手对旧职业学校进行改造。主要措施是把旧 职业学校和其他中等学校组织在一起举办联合中学。 (2)以发展生产支援战争为中心发展各类职业学校阶段。1947年夏至1948 年冬,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解放区不断扩大。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黑龙 江革命根据地陆续兴办了一大批职业学校。据报载招生简章等有关资料的统计, 这两年先后开办了34所职业学校,是职业学校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些职业学校 以支援解放战争为己任,用最快的速度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才。 为支援前方战争的需要,办了一些培养医护人才的职业学校。例如,1947 年1月齐齐哈尔陆军医院办了护士训练学校,六个月毕业分配工作;中国医科 大学附属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学习一年,毕业分配工作。 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也应运而生。有会计、机械修理、汽车等 职业学校。 (3)为适应形势,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阶段。1948年秋,东北全境解 放,新中国即将建立。为适应革命形势大发展的新形势,教育工作开始走上了 新型正规化阶段,“担负起给初高小毕业生以专业训练,进入社会各种建设工作 的职业教育的任务”(见《东北教育》第一卷)。1949年10月以前,创办了哈尔 滨医师医药讲习所、嫩江省立防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