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中学
1958年3月,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后,省内兴办了首批农业中学,年
终达到838所(班),在校生达65 673人,教职工1 763人。1959年后,经过整
顿,数量上虽有减少,但始终保持在500所以上。农业中学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和小学毕业生迫切要求升学的需要,学生实行半农半读。少数教师实行半农半
教,是一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完全新型的学校。但是,因为创办初期缺乏
经验,发展过快,学生中年龄大的人很多,过多地占用了农村劳动力。同时,教
育质量没有保证,学生流动大,学校不巩固。从1959年4月起,省里及时总结
了经验,对农业中学进行了调整整顿。
1960年11月,为巩固提高农业中学,在宾县召开了全省农业中学会议。会
上交流了经验,奖励了宾县经建、泰来县好心、汤原县香兰、肇源县三站、爱
辉县四家子、宁安县东京城等6所办得好的农业中学。
1964年,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后,农业中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65年6月召开全省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半农半读教
育会议精神。会议提出:“扩大试办农业中学,积极试办农业中等技术学校,是
发展农村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各地应该在巩固提高现有农业中学的同时,
扩大试办新校。”会议要求在巩固、提高农业中学工作中,必须坚持“四条标
准”:(1)坚持无产阶级的办学方向,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培养目标明确,
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安排真正实行半农半读。(2)课程设置从实际出发,贯彻
“少而精”原则,教学内容切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3)领导力量有所加强,
教师要参加劳动,做到亦耕亦教。(4)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力争
做到生产自给或部分自给。农业中学的办学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初创
时主要是公社办学。后来,有些地方因为集中办学负担重,不便于学生就近上
学,改变了单一办学形式,出现了农场和学校合办、公社办、生产大队办等几
种形式。
二、半工半读职业学校
1964年,黑龙江省贯彻党中央和刘少奇关于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
精神,主要在城市发展了半工半读职业学校。一年时间,就办起106所,在校
生18 016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大企业系统都积极创办了半工半读职业
学校。1965年1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是教育革命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长远发展方向:要发
动工矿企业和有关单位,有计划有领导地积极试办半工半读中等职业学校,大
力发展青年劳动学校或学习班、组。同年10月,黑龙江省及时传达了全国城市
半工半读教育会议精神,使全省各半工半读的职业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
较大发展,全省有城市半工半读学校299所,在校生65 135人。1966年,“文
化大革命”开始,刚刚起步的城乡半工半读职业学校便夭折了。
三、职业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城镇职业学校被全部砍光,盲目
发展普通中学。从1965到1976年,全省普通中学学生增加了4.4倍,其中高
中增加17.1倍。普通中学学生在中等学校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由“文化大革
命”前的68.8%猛增到98.4%,造成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普通高中畸形发展
的状况。这种状况造成中等教育的发展脱离了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也破坏了
教育事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既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劳动后备力
量。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
务院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
方针,1979年开始了试点工作。首先在佳木斯、哈尔滨和国营农场总局的龙镇
农场试点,办了9所农业中学、2所职业中学;在农村普通中学附设农业中学班
40个。1980年成立了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加快了改革步伐。当年全省农业中学达到26所,在校生21 729人,教职工1 438
人。开设了农机、农电、机械、纺织、服务等48个专业。1981年,省委、省政
府批转了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情况和今
后意见的报告》。省教育局、省劳动局联合发出《关于对农职业中学毕业生实行
择优录用的通知》等文件,大大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81年全省城乡
职业中学122所,在校生81 475人,教职工6 280人。全省开始试办职业中学
时,多数地方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孤立零星办学,专业不稳定,毕业生不好安
排,办学困难大。
1982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省城乡职业中学工作会议,
推广了哈尔滨市、龙江县、海伦县、佳木斯市、省国营农场总局等地办职业中
学的先进经验。省委、省政府批转了《全省城乡职业中学工作会议纪要》,在批
语中指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把单一的普通教育发展成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
育两种教育制度,对于解决中等教育同经济发展脱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知识
和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全省各行
各业,都必须提高认识,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发
展以职业中学为重点的多种形式城乡职业教育。"会后,省教育厅设职业教育处,
各行署、市、县也设了相应的行政机构,领导力量加强,职业教育出现稳步发
展的新局面。
省财政部门1980年拨款100万元,作为职业教育一次性补助费。以后每年
都有一些拨款,并且逐年增加。1984年,国家拨款5 000万元,作为全国职业
技术教育补助费,其中拨给黑龙江省240万元。
1982年全省城乡职业中学297所,在校生139 809人,教职工9 857人。
1983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全省各县分期分批试办1所农业技
术高级中学,并且由省财政部门给予一次性补助。各市县还在条件较好的公社
试办四年制农村初级职业中学。
1985年,全省城乡职业中学有400所,其中,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高级中
学78所,38个班,在校生17 892人;试办四年制农村初级职业中学1所(桦
南县柳毛河农村初级职业中学)。全省城乡职业中学在校生为141 245人,其中,
高中生139 490人(不含中专、师范、技工学校的在校生),为普通中学高中在
校生335 914人的41.5%。在普通中学附设农、职业初中班16个,高中班1 171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