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黑龙江地区只有中等技术学校5所,其中
医科4所:哈尔滨市立医院护士学校、松江省哈尔滨助产学校、齐齐哈尔医士学
校、佳木斯卫生学校;农科1所:佳木斯农业学校。当年招生434人,在校生共
731人。教职工总数79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医药卫生科学校当年毕业学生
359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毕业的第一批中等技术人才。
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从1950年至1952年的
经济恢复时期,黑龙江地区又先后创建了11所中等技术学校,1952年增至16
所。其中工科7所: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哈尔滨土木建筑工程学校、齐齐哈尔铁
路学校、哈尔滨工业学校、哈尔滨河运学校、鸡西煤矿学校、齐齐哈尔化学工业学
校;农科3所:佳木斯农业学校、北安农业学校、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医科6
所:松江省哈尔滨助产学校、齐齐哈尔医士学校、佳木斯卫生学校、哈尔滨铁路卫
生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哈尔滨市卫生技术学校。教职工增加到
1 282人,专任教师增加到567人;在校生增加到7 659人,平均每年增长
118.8%。
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在《1953年中等技术教育事业建设计划主
要工作与任务》中指出:“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中等技术学校的领导,教育部门和业
务部门必须选择领导较强,师资、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为重点学校,加强对它的
具体领导与帮助,使之创造行政领导、教学、班级工作等各方面经验,加以总结推
广,以便推动全盘工作,提高中等技术学校的质量。”根据文件要求,确定哈尔滨
市工业学校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士学校为黑龙江地区工科和医科重点中等技
术学校。
1954年11月24日高等教育部颁发《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前,一般称为中等
技术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自《章程》颁发后,即统一称为中
等专业学校。
1953年至1957年,为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对中级专门人才
的需要,黑龙江地区中等专业学校又增设11所,其中1953年建校4所,1955年
2所,1956年4所,1957年1所,共为27所。从类别上看,其中工科11所,农科6
所,医药卫生科7所,财经科2所,体育科1所,科类渐趋齐全。1957年在校生数
增加到18 363人。从1953至1957年,在校生平均每年增长19.1%;教职工数增
加到4 914人。这一时期政务院、教育部、高教部陆续颁发了中等专业学校有关
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实习、《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和《中等专业学校班主任工作须
知》等规章制度,使黑龙江省中等专业教育步入了正规和健全发展的道路。
1958--1960年,全省中等专业教育,因受到“大跃进”形势的影响,出现了各
行各业大办中等专业教育的局面。1958年新建校23所,增加到50所,1959年增
加到69所,1960年增加到132所。3年中新建校105所。根据1963年4月《黑
龙江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统计,132所中等专业学校属地方管理的127
所。按科类分:工科34所,农科40所(含林业8所),医药卫生53所,财经和体育
各1所,其它3所。在校学生数1960年达到38 909人。教职工人数也激增到
8 346人。这期间还有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均保留中专班或附设
中专部、校)。农科有北安、牡丹江、佳木斯和双城4所农业学校,分别升格为东北
农学院北安、牡丹江、合江和松花江分院,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北安大学,
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改为东北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后改为学院),密山农业学
校改为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工科中,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升格为齐齐哈尔
铁道学院,省水利学校改为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哈尔滨河运学校、哈尔滨电机
制造学校分别升格为黑龙江交通学院和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测量学校改为
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哈尔滨机械制造学校、哈尔滨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和哈
尔滨市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成立黑龙江工学院。医科中,齐齐哈尔医士学校改为
齐齐哈尔市医学专科学校。在哈尔滨体育学校基础上建立了哈尔滨体育学院等。
个别中等专业学校也试办了大专班,出现了一所学校内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并
存的体制。1961年根据教育部提出的“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提高教学
质量”的精神,省委和省政府对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整顿,对1958年及以后建立的
条件差的、布局不合理的、专业重复的学校进行了大量裁并。1961年合并撤消了
62所,到1965年又合并撤消了44所,保留26所。1961年在校生数为27 184
人,到1965年下降到15 996人,教职工数由1960年的8 346人,下降到1965年
的4 701人。调整后的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学校数量虽然减少,但
有的规模扩大,设备得到充实,教学秩序普遍趋于稳定,教学质量提高。升格的学
校除密山农业学校升格为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和哈尔滨体育学校基础上建立
的哈尔滨体育学院外,都先后恢复原中等专业学校名称。这一时期是全省中等专
业教育大起大落、曲折前进的时期,有成绩,也有失误。
1964年下半年,为贯彻刘少奇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讲话
精神,以及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全省中
等专业学校开始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工作。首先,8所农(林)科学校进行了“半工
半读”(社来社去)的试点,在教学组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
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探索。其中牡丹江林业学校经林业部批准,于1956年将
林学专业迁到青梅实验林场,成立青梅半工半读分校,计划将采运、机修、财会3
个专业于1967年前完成“半工半读”体制的改变。1966年上半年全省农科学校
根据自身的特点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其中北安农业学校为适应农业劳动的
实际,取消暑假,延长寒假,改学期制为学年制。1966年下半年,“半工半读”制度
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终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中等专业教育受到极大的破坏,有的.校
舍被占,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严重损坏和丢失,教学不能正常进行。1966年
至1969年连续4年没有招生,一些中等专业学校处于停办或半停办状态。1970
年全省仅有中等专业学校17所,其中只有5所学校招生,共招收学生1 817人,
毕业学生831人,这是“文化大革命”前入学的最后一批在校生。以后逐年有复办
校和新建校,至1976年全省有正规中等专业学校46所。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省中等专业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
1978年增至55所,1979年为61所。在校生数由1976年的17 786人增至1979
年的24 902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国家开始了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省中等专业教育获得健康和稳步的发展。1980
年新建校7所,共为68所,1985年增至73所,另有1所改为大专后保留的中专
班和两所医学院附设的中专部。基本建立起科类比较齐全、行业配套并有本省特
色的中等专业教育体系。
根据省高教局中专处1985年统计资料,全省73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
数31 529人,为1949年的43.1倍,1965年的1.9倍;毕业生为10 620人,为
1949年的29.58倍,1965年的2.44倍;招生数14 729人(其中高中生10 573
人,占招生总数的71.8%;初中生4 156人,占招生总数的28.2%),为1949年
的33.94倍,1965年的2.6倍。教职工总数13 067人,为1949年的165.4倍,
1965年的2.8倍;其中专任教师4 610人,占教工总数的35.3%,为1949年的
207.3倍,1965年的2.49倍。在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生2 135人,占教师
总数的46.4%,专科毕业生1 515人,占教师总数的32.8%。专任教师中,副教
授、高级讲师65人,占教师总数的1.4%;讲师1 105人,占教师总数的23.9%。
1980年1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研究确定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的通知》。
遵照通知精神,省教育局在全省开展了评估和确定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根据
中央各有关部委和省各厅、局的提议,研究确定并经教育部批准,1980年全省重
点中等专业学校为15所。其中工科8所:省机械制造学校,省建筑工程学校,省
交通学校,省邮电学校,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大庆石油学
校和省粮食学校;农科4所:省畜牧兽医学校,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省牡丹江农业
学校和省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医科1所:省卫生学校;财经科2所:黑龙江银行
学校和省供销学校。1982年和1984年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哈尔滨冶金测量学
校先后升格为专科学校,1985年全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为13所。
1985年全省73所中等专业学校中,国家部委属学校15所,地方管学校58
所。在部属学校中,石油部和铁道部各3所(内1所属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煤炭
部2所,邮电部、电力部、交通部、林业部、民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中国人民
建设银行各1所。在省直、地区(市)所属学校中,省直有关厅、局46所,其中省国
营农场总局7所,省商业厅、省农牧渔业厅、省森林工业总局、省农业机械局各3
所,省城乡建设环保厅、省轻工业厅、省卫生厅、省供销社各2所,省机械工业厅、
省交通厅、省粮食局、省水利厅、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省电子局、省冶金工业厅、省
建材局、省畜牧局、省劳改局、省文化厅、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各1所。市管10所学
校中,哈市一轻局、哈市机械局、哈市化工局、哈市卫生局、哈市服务局、哈市财政
局、哈市公安局、伊春市卫生局、鹤岗市卫生局和大庆市公安局各1所。地区管2
所学校中,绥化地区卫生局和黑河地区卫生局各1所。
1985年,全省73所中等专业学校中63所分布在12个城市,10所分布在
10个县区,分布情况如表3—16。
从1949年至1985年的37年中,黑龙江省中等专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科
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189 37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