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计划
1949--1952年黑龙江地区的中等技术学校,因国家尚未颁布统一的教学计
划,均由各校借鉴兄弟校的有关资料编制本校的教学计划。理论课和实践课没有
明确的比例,课程分类也不一致。
1952年10月7日教育部颁发全国工业、农业及财经中等专业学校的普通
课和基础技术课(后改技术基础课)试行教学计划。1953年5月11日,教育部又
发出《关于制定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普通课和基础技术课标准时数的通知》,
当年7月31日高等教育部发出《修订中等财经专业学校普通课和基础专业课教
学计划指示》等文件。黑龙江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据此将课程分为三大类:普通课、
基础技术课和专业(技术)课,对总的教学时数和每学年教学周数以及各种课程
的时间均有规定。
1954年开始,贯彻高教部提出的“大力整顿、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努力学习
苏联先进经验,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中专教育工作方针,全省中
等专业学校全面而系统地学习苏联经验。1954年至1957年,各校的一些专业,
基本采用与苏联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或参考苏联的教学计划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而制订的教学计划。同时中央有关部委先后召开所属中等专业学校会议,制订、
修改教学计划。这一时期(1954—1957年)全省各科类中专校的教学计划(教学
部分)包括校历、总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计划、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考试
和毕业设计、假期等内容。三年制专业教学计划总周数一般为150-154周;总学
时数2 700学时到3 456学时,一般为3 200学时左右。设置课程16门至23门,
一般为18门。各科类学校的普通课基本相同,一般为7门:政治、语文、数学、物
理、化学、俄语、体育;基础技术课和专业课因科类和专业不同而有差异。
1958年,随着“大跃进”的形势,教育战线开展了教育革命运动。根据党的教
育方针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为探索中国
自己的办学道路,对已采用的苏联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减少课程门数和理论教
学时间,增加了劳动和实践时数,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

黑龙江交通学院附设交通学校1959年制订的四年制轮机专业教学计划,总
周数204周,其中理论教学110周,实习和各种劳动55周,其它(考试、假期等)
39周。实习和各种劳动占总周数的27%,与理论教学周数之比,则为1:2。黑龙
江农业机械化学校1 960年修改三年制农业机械化专业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由原
87周减为68周,生产劳动由原37周增为44周,与理论教学之比则是1:1.5。
1961—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省各科类中专校进行
大幅度裁并,保留的中专校遵照1961年9月15日党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
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及中央和省教育工作会议关
于学校应以教学为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修改了专业教学计划,对理论教
学、生产劳动时间,重新作了调整。

1963年6月5日,教育部发出参照推行的《关于制订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
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中规定:工科、农科、林科专业的教学时间(包括理论教
学、考试、毕业设计或毕业考试)平均计算,每年为31—34周;医科、财经、体育专
业的教学时间(包括理论教学、考试、毕业考试实习)平均计算,每年为40—41
周。据此,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地修改了教学计划,调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
学时间之比,但仍把1958年以来的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
1964年,贯彻毛泽东主席2月13日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春节座谈
会上的讲话)精神,全省一些中专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为减轻学生学习负
担,对每周上课时间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进行了调整。如,黑龙江农业机械化
学校将每周上课时间由原32学时减至28学时以下;删掉化学、物理、俄语3门
课;数学、金工、工程力学、农业基础、电工学等课程,在内容上作了删减。省邮电
学校将每周课时控制在28—29学时;主要课时不动,在内容上普遍压缩8—
17%,次要课内容压缩15—20%左右。
1965年实行两种教育制度,有的中专校以一个或两个专业试行“半工半
读”,同时修改了专业教学计划。“半工半读”教学计划比全日制增加了生产劳动
时间,减少开课门数和理论教学时教。
北安农业学校制订的半农半读、社来社去教学计划,假期、劳动、教学时间的
比例是1:4:7。即1年1个月假期,4个月劳动,7个月理论教学。全省部分中
等专业学校1965年开始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试行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即行终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后,全省部分中专相继停办。1970年、1972年部
分中专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均为二年,由各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自行编制教学计划。这一时期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课程分类,减少了课程门数,学
军、学农、学工均列入教学计划。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了统考,有的中专校改变了学制,调整了
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得到重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如省交通学校1977年秋季
招生,1978年3月入学的船舶内燃机、汽车、公路3个专业,将原二年制改为二
年半;总周数127周。船舶内燃机专业课堂教学时间71周,占总周数的56%;汽
车、公路专业课堂教学时间均为73.5周,各占总周数的57.8%,同“文化大革
命”时期相比,内燃机专业增加13.4%,汽车专业增加15.8%,公路专业增加
11.8%。
1979年8月13日,教育部发出《印发<关于中等专业学校工科专业二年制
教学计划安排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对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制订教学计划的
第三篇职业技术教育原则、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数以及有关政治、数学、体育课教学
时间的安排等作了原则规定和提出参考意见。全省工科中专校均以此作为制订、修
改教学计划的依据。
“文化大革命”后的教学计划、课程分类,全省中等专业学校不尽一致。有下
列四种情况:(1)按课程类别顺次排列而未分类。(2)将课程分为普通课、技术基
础课和专业课三类。(3)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四类。
(4)将课程分为政治课、体育课、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五类。各校教学计
划普遍增加了课堂教学时间,减去了生产劳动课。课程设置大体恢复“文化大革
命”前的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中等专业学校修改后的教学计划,
突出了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理论时间比重增大了。省建筑工程学校工业与民用
建筑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总周数151周,理论教学82周,考试7.5周,共90.5
周,占总周数的59.3%。省畜牧兽医学校兽医专业二年制教学计划,总周数95
周,理论教学53.5周,考试5周,共58.5周,占总周数61.6%。省佳木斯农业学
校各专业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各种实习、劳动)和假期分配,大体为
8:3:1。一些工科、财经科类中专根据新时期对新技术的要求和开放搞活形势的
需要,增设了电算初步、电子计算机应用、经济活动分析、市场学等课程。省农业
机械化学校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机器拖拉机应用课,开设了以技术经济系统工程
为主的经济管理课;农机课也跳出了以种植业为中心的一次性生产机械化范畴,
开展二次性生产内容的教学,如: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和设备,农牧业产品加工机
械化。农业设施及农林能源等内容纳入教学,部分班级开了信息语言课。
各科类中等专业学校的普通课设置基本相同,一般开设政治、外语、体育、数
学、语文、物理、化学7门。1982年增设思想道德教育课(德育课),有的放在政治
课内,有的单独设立。各科类中等专业学校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设置14
门或15门,多至16门,少则10门。
二、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黑龙江地区中等专业学校的
教学工作,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中等专业学校解决教材的途径,一是
选用兄弟院校的有关教材和采用上级主管部门出版的书籍,作为代用课本(中央
工业部门出版的《俄文》、《物理》、《工程力学》、《应用力学》、《电工原理》和《原动
机》等曾被中等专业学校选作教材);二是靠教师自编讲义,这是解决教材的主要
途径;三是翻译相应的科技书籍作为教材或作为编写教材、讲义的参考。当时主
要是日文科技书籍,如,农科学校翻译采用的日文专业书籍有:井口贤一著的《畜
产学》、深谷敬著的《家畜生理学》、藤岛信著的《造林学》等。1953年8月高等教
育部直接给工业性质的中等专业学校发出了通知,印发改制的数学、物理、化学、
制图、工程力学、电工学、金属工艺学(两种)等8种教学大纲(草稿)供秋季开学
试用;1954年9月18日高教部发出《关于发布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的通知》,在秋季始业新生中执行;同年9月23日高教部发出《中等农、林学校数
学教学大纲的几点补充说明》等文件。此后,各地中等技术学校才有了可遵循的
部分教学大纲,一些中等专业学校结合本校情况编制了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
1953—1957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普通课和部分基础技术课教材,多采用高
教部提供的通用课本。普通课有《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语文》、《数
学》、《物理》、《化学》;基础技术课有《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静力
学》、《电工学》等。1953年6月5日高教部颁发了高教部与中央各有关业务部门
翻译的《苏联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教材分工原则的暂行办法》,实行以专业
为单位由全国设有同一专业的学校按照先后缓急,分担本专业教材的翻译和编
译工作。黑龙江地区一些工科、农科等中专校的部分教师参加了有关专业教材的
编译或编写工作。由于全面、系统地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有的中等专业学校在国
家统编教材颁发前,根据苏联同科类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写讲义,以解决教材的燃
眉之急。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探索走自己办学的道路,对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
一些基础技术课、专业课的教材,进行了修改或重写。1958年8月各高等院校出
现了学生和青年教师编写教材的浪潮;10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根据党的
教育方针来改革教材》的社论,提出中央、地方、专家、教师、群众都可以编写教材
的意见。受其影响,全省中等专业学校都卷入了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重新
编写教材的浪潮中。省交通学院附设交通学校1959年编出教学大纲37份,还编
写了部分课程的讲义。东北农学院松花江分院中专部,为适应“大跃进”形势,在
教学内容上强调“密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面向地区、面向生产、面向农业社”,重
新编写了《家畜解剖生理学》、《家畜繁育学》、《家畜饲养与卫生》、《养马学》、《养
羊学》、《养禽学》、《养兔学》、《养猪学》、《家畜普通病学》、《家畜传染病学》、《农业
社的经营管理》、《作物栽培学》(小麦部分)、《养蜂学》和《语文》等教材。
1961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高等院校教材工作作了指示:高等学校教
材建设要分两步走,“先解决有无,再逐步提高”;对现有教材要本着“未立不破”
的原则,采取“选”、“编”、“借”的办法解决。既要解决教科书和讲义,也要印发参
考书。为贯彻这一指示,成立了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科教材工
作领导小组。教育部在3月上旬召开了各省市教育厅、局长会议,确定教材工作
计划。3月21日教育部发出《解决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各科教
材的分工办法》,对中央各部委编写教材,作了明确分工。至1961年8月,全省中
专校多数专业使用了这一时期的统编教材。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恢复招生的中等专业学校,为适应招收工农兵学员
的新情况,原有教材大多不适用,由各校任课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
和编写讲义。编写讲义的原则是:适于工农兵学员水平,理论性少,实用性强,以
学习者能接受为度。省农牧局于1972年3月10日至5月22日,在哈尔滨市集
中了双城、北安、温春和佳木斯4所农业学校85名教师,对全省农业中等专业学
校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这期间建立的新校,解决教材的主要办法,是组织教师,
借助有关参考书动手编写。如1972年建立的大兴安岭卫生学校,主要以《新医
学》、《农村护士手册》、《战伤救护》、《新医疗法》等书籍为依据,参考同科类学校
相同专业的原有教材,自己动手编写,刻印给学生使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2月15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关于高等
学校教材编审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和《关于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出版工作若干问
题的暂行规定》,原则上也适用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编审出版工作。此后,中央
各部委相继召开所属中专校教材编审工作会议,组织有关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
修改或重新编写。到1985年,全省各科类中等专业学校的普通课、基础技术课和
专业课,一般都有了统编、自编或与有关兄弟学校合编的教材。暂无教材的课程,
则由教师编写讲义和指定相应的参考书。
全省中等专业学校近年编写教材、补充教材和讲义,一般都注意纳入国内、
省内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和工厂、企业的新工艺、新经验及国外的最新科技成就资
料,在内容上不断更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区性特色。

三、教学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地区的中等技术学校的教学,一般采用课
堂教学和实验、实习的形式。由于学校初办,教学设备短缺,有的课程的实验难以
开出,均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任课教师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
听和记笔记,基本上是“满堂灌”的“注入式”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始于学习苏联教育经验。1954年1月23日苏联教育家叶
尔绍夫在北京机器制造学校作教育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教师组织一堂课的过程
中,可采取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总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教学环节。
黑龙江各中等技术学校开始把“六环节”引入课堂。同年6月7日高等教育部召
开全国中等专业教育行政会议,要求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积极推行教学改
革。此后,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主要是学习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其中课堂教学坚持五大原则和五大环节。这一
时期,按苏联中专模式制订的专业计划里,安排了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毕
业设计、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教学方式,基本上改变了以往主要是课堂讲授式
的教学,对培养既能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
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普遍进行了以教学改革
为中心的教育革命。课堂教学方法花样翻新。如,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课堂教
学采取说相声、快板、拉洋片(有关课程内容的图片、图表)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
上课像看文艺节目一样。有的学校开展了“教学竞赛活动”。如,黑龙江交通学院
附设交通学校开展了“教学表演赛”(单人),“对口对手赛”(双人),“一条龙赛”
(多人),并采用“一贯到底”(每天讲一科)、“单科独进”(集中时间讲完一科)等办
法进行教学。
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方针和《高教六十条》后,全省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工
作,逐渐走上正轨。1962年各校经过调整,教学中加强“三基”训练,即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原则,采取了“精讲多练、讲
练结合”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教学法,同时强调贯彻“直观性”的原
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运用图表、图片、标本、模型、演示等直观教具外,注意用
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各科类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尽可能按教
学大纲的要求开出实验课。1964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春节座谈会讲话精神,“启发
式”、“少而精”、“因材施教”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十大教学法”中的其他教学原
则,更为各中等专业学校所强调和运用。1964、1965年各中等专业学校还普遍提
倡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教学和“语录进课堂”,强调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
政治思想教育。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工、农、兵学员实行“上、管、改”(上大学、管大学、改造
大学),对“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包括教学方法全盘否定,采取了新的教学形式
和方法。工科、财经、医科中专校,一般采取现场教学、典型产品教学、典型案例教
学,农科实行校内和校外“基点”(农村、农场、林场)的两地教学。批判“三中心”
(课堂、书本、教师),聘请贫下中农、解放军和工厂企业技术人员讲课,提倡“工人
上讲台”、“学生上讲台”,教师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中专校都提出
在多种教学形式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的主张。为此,贯彻好教学原则和改进教
学方法,成为各中专校领导、广大教师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
和实践,到1985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方法,都有所改革、创新。主要有:课
前认真备课,在充分熟悉、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并考虑学生的
实际情况写好教案;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
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基础
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讲授力求做到“少而精”,避免照本宣科。强调概念
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透、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板书整齐。根据课程
的性质和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法:有讲有练、讲练结合或精讲多练;课堂讨
论或教师指导、中心发言;课前作实验,在取得一定感性认识后,再进行理论上的
讲解。体育课男、女生分别上课;外语课按学生实际程度分班,分语种教学,解决
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政治课采取“学导式”(此种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
学为主体,导为主线,以开发智能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和“自学、讨论、辅
导”三段式的教学法。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数学课创造了“大单元、多(六)环
节”的教学法(即在保证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授课总时数内,把过去2学时为单位
分配教学内容的做法,改变为以一章的内容作为一个大的教学单位来组织教
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财经科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写、算”能力,在课内外
普遍开展“三手”活动(即“写一手好字、写一手好文章、打一手好算盘”)并经常进
行校际间的“三手”竞赛;搜集工厂企业的会计帐目、凭证和报表等资料,建立“模
拟实习室”,进行“模拟实习”教学,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动手及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贯彻“直观性”原则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普遍开展
了电化教学,建立了语音室、微机室,购置电影机、录放像机等设备。同时各校实
验室建设得到极大加强。1984--1985年度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实验室(馆)共523
个,总面积72 220平方米,实验课平均开出率:工科学校为64%,农林科学校为
60%,医药卫生科学校为76.6%。.
为开展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课的学术交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
高教学质量,1981年以来,在省高等教育局中专处组织主持下,先后成立了黑龙
江省中等专业学校政治课、外语课、语文课、体育课和数学课5个教学研究会,并
不定期出版各自的会刊,对各科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教学方法为《决
定》中重要内容之一,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在深入学习贯彻的同时,在教学方法改
革的道路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