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德育

  1949--1953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教育部对中等技术学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 教育的任务尚未制定统一要求,均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下达任务。1950年12月, 黑龙江省文教厅下发的《黑龙江省中等学校教员政治学习及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情况》指出,中等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是:通过 政治学习和时事学习,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充分认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坚定 人民必胜、美帝必败的信心。政治学习的内容有《中国革命读本》、《社会发展史》 以及世界现状等;时事学习的内容有周总理的报告《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 奋斗》以及《人民必胜,美帝必败》等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时事的重要文章。
    1953年3月,黑龙江省文教厅下发的《1952年—1953年度第二学期中等技 术教育工作计划》指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 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及新的道德品质。同年11月,省文教厅批复了各中等技 术学校报来的《1953—1954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计划中规定,各中等技术学 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其途径和方法主要是,加强学校 的政治课、政治活动和课外活动,并且经常认真地指导班主任的工作。通过班主 任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专业思想教育。关于专业思想教育是在教育学 生热爱祖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某种专业 的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根据青年的特点,以活 泼的方式,生动的内容,正面教育学生,反复地耐心地细致地向学生进行说服教 育,反对粗暴地简单地只要“效果”不择手段的做法。
    1954年6月17日,全国中等技术专业教育行政会议决议对中等专业学校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统一规定。其任务是: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 证唯物论世界观的基础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的纪律,及坚韧、勇 敢、谦逊、节俭、朴素等品质。目前,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 并教育学生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热爱自己的专业。在方式方法上,采取正面教 育及耐心说服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主要通过课内各科教学 和课外各种活动来进行。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对他们的错误既 不放任自流,也不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来处理,而是循循善诱,启发觉悟,进行适 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努力改正。对严重的违犯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则给以必要 的纪律处分。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报 告》后,各中等专业学校1957m1958学年的政治课,一律改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课程每周学习4小时。据此规定,各中等专业学校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程列为 各年级政治课的中心内容。其内容分为四部分:人民公社问题;党的教育方针;党 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辩证唯 物主义。
    1965年初,各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义两条道路斗争为纲,以学好《二十三条》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专学生中的红卫兵冲击学校,冲击社 会,学校党政机构陷于瘫痪,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取消了系统的马列主义理 论课程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 续革命”的理论武装学生,大肆鼓吹“反潮流”的精神,要求学生成为“头上长角, 身上长刺”的“斗走资派的战士”。
    1974年7月,省教育局召开了全省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课教材会议,强调 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课,一律要坚持以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 因此,各中等专业学校均引导工农兵学员攻读马列主义和毛主席原著。办学方针 则强调以社会为工厂,实行“开门办学”,紧密结合现实阶级斗争。
    1979年6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征求意 见稿)》。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各中等专业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育。主要内容是:宣传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 传统的教育,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共产主义道 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课、形势 教育、生产劳动、班主任工作和党团的活动来进行。班主任经常了解本班学生的 学习、思想、品德、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生活,指导共青团 和班委会的活动,评定学生的操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青年的特 点,鼓励他们不断上进。经常用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模范的事迹教育学生,并深 入广泛地开展学雷锋的活动。
    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适于用中等专业学校)。按该《意见》的要求,各中等专业学 校在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着重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教 育学生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自由 和纪律的关系,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极 端民主化的倾向。同时,各中等专业学校继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和 “尊师爱校”等教育活动,发扬顾全大局,舍已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省各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师生进行了深 入的学习、讨论。通过学习,明确了我党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大是大非问题, 对毛泽东主席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有了进一步的全面认识。。
    1982年2月27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颁发<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 行草案)的通知》。《学生守则》共分8条:(1)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立志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2)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树立无 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热爱专业,学好 理论知识和技能。(4)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积极参加劳动。(5)关心集体,爱 护公物,勤俭节约,遵守社会公德。(6)诚实谦虚,尊敬师长,尊重职工,开展批评 与自我批评。(7)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令,保守国家机密。(8)听从祖 国召唤,服从组织安排。《学生守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政治 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各中等专业学校为切实贯彻《守则》,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守 则》条文加以补充,制定了本校的学生守则。
    每年新生入学,都认真进行一次遵守《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 从入学起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树立良 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各中等专业学校遵照上级指示,在师 生中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肃清封建余毒(反精神污染)的教育和反对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
    1983年8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学习贯彻(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 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各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课、思想 品德课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为中心,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向学生介 绍祖国最新建设成就,以提高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并通过丰 富的多采的课外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会、队会、 团日、讲座、报告会、征文、讲演比赛、读书、歌咏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名胜古迹等。同年8月3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组织 大、中学校职工、学生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根据《通知》规定,从新学年开 始,各中等专业学校都把学习《邓小平文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984年10月6日,省委宣传部、省高教局党组转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 等专业学校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该《通知》对中等专业学校思 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对全体师生员工进 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反对和抵制精神污染,不断提 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形成良好的校风,保证培养智德体全面发展的 中级专门人才和其他各项任务的完成,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 地。针对中等专业学校的特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毛泽 东思想的教育,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革命人生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形 势与政策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还大力加强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教 育,使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对学 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注意区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特别是不同招 生对象,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小,可塑性 大,思想容易波动的特点,加强正面引导,耐心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关心他们各方 面的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专业思想教育在中等专业学校一直占很大比重,并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始终。 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专业性质、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方法,主要是:(1)入学初集中教育。新生入 学初,各校都集中一周时间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由校领导,专业科负责人 作专业介绍,组织新生参观专业实验室、实习工厂(农场);或请校友作报告,介绍 他们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以鼓励学生热爱专业学好本领。(2) 结合专业课进行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各专业课教师通过讲解专业课程在未来 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3)结合实习进行教育。当学 生进行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时,指导教师请所在单位领导或技术人员作报告或 组织座谈,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理解。(4)结合现代化建设中的 典型事例举办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放眼未来,激发更大的学习 热情,热爱本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