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事业发展

第四章 技工学校

  黑龙江地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有22项国 家重点工程先后兴建,同时还从外省迁入22个大中型企业,亟需培养一批掌握 新技术新设备的技术工人,因此,技工学校应运而生。省内最早的一所技工学校 是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工厂技工学校,始建于1948年4月1日,开设机车、车辆、 机械、电气、冶金5个工种(专业),学制二年,招生对象为高小毕业生。建国以后, 1950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曾经亲临哈尔滨车辆工厂视察,对该厂办技工 学校的办法给予充分肯定。毛泽东主席指出:企业里办技工学校是个好办法,今 后应该发展下去。从1951年开始,省内较大的企业陆续创建了一批技工学校。这 期间国家逐步加强了对技工学校的领导,要求各省市认真办好技工学校,还制订 和颁布了《技工学校教学方法研究组织工作细则》。1955年国家劳动部召开了 第一次全国技工学校校长会议,提出“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方针,使培养的学 生既有文化理论技术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到生产岗位后能较快地独立操 作。黑龙江省遵循这个方针,加强了教学设施的基本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办学 质量较建国初期有了较大提高,基本适应了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 求。以后技工学校的发展几经波折,从盲目发展到调整整顿,逐步走上健康发展 的道路。
    黑龙江地区技工学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6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1957)为初建阶段。1948年开始创办,到1957年时发展到 17所,占全国技工学校数的12%,在校学生7 300人,占全国技工学校学生数的 11%。这个阶段技工学校的发展重点在哈尔滨市。到1957年底,哈尔滨市第一、 第二、第三工人技术学校(现哈尔滨电机制造专科学校、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技工 学校和哈尔滨汽轮机厂技工学校)和哈尔滨市第一、第二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 (已停办的滨江电器厂技工学校和现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技工学校),以及哈尔 滨锅炉厂技工学校、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技工学校、国营松江电机厂技工学校 等,规模较大,设施较好,能容纳400一1 500人,有实习场地、宿舍、食堂、实验。 室、图书阅览室、运动场等。办校主管部门舍得智力投资,重视学校领导力量和师 资的配备,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到1957 年底,哈尔滨全市技工学校毕业生累计有i0 098人,大多成为生产骨干。这些技 工学校可以培养4级技术工人。
    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大发展”阶段。全省技工学校在“大跃进”的形 势下,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各地厂矿企业掀起一股大办技工学校的热潮,不 顾办学条件,盲目大量招生,打乱了技工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降低了培养目标。 到1961年底,全省技工学校发展到142所,在校学生达到6万多人。这个阶段的 “大发展”,实际上是盲目发展,违背了技工学校的客观发展规律,造成极大的混 乱,带来不良后果。
    第三阶段(1962--1965年)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1962年国家劳动 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技工学校校长会议,正式提出技工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 教学工作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方针,根据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八字方针,对全省技工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撤销了“大跃进”时期发 展起来的办学条件差、质量不高、有名无实的技工学校。到1963年底,全省只保 留了11所规模较大、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技工学校。
    1964年,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由劳动部门划归教育部门。按照刘少奇 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精神,技工学校陆续都改为半工半读 技术学校,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稳步地发展了一批半工半读技术学校,招收对象 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至四年。全国统一了机械类工种(专业)的教学计 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学校坚持一面教学,一面参加生产劳动(实习)。大部分技 工学校经费实现了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不仅为国家创造了财富,节约了经费 开支,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质量较高的技术工人,受到厂矿企业的欢迎。这些技 校毕业生能顶班生产,独立工作,多数成为生产骨干。1965年底,全省半工半读 技术学校发展到120所(不包括农村的半工半读学校),在校学生29 124人,教 职员工3 432人。
    第四阶段(1966--1970年)为“文化大革命”初期停办阶段。全省95%的技工 学校校舍被占,实习工厂被没收,教职工队伍被拆散,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 损失殆尽。到1970年全省只幸存4所技工学校。它们是:齐齐哈尔车辆工厂技 工学校、绥化铁路司机学校、牡丹江电力技工学校和东京城林业技工学校。这4 所学校也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在校生总共不足1 000人。
    第五阶段(1971—1977年)为“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阶段。1972年10月松 江电机厂技工学校复办,这是全省第一所复办的技工学校。1973年国务院下发 81号文件,要求认真办好技工学校,全省技工学校逐步恢复并新建了一批技工 学校。当时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校各自为政。到1977年底全省技工学校恢 复到38所,在校学生9 902人,教职员工2 371人,其中专职教师908人,实习工 厂职工240人。共设置了49个工种(专业)。
    第六阶段(1978--1985年)为振兴时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技工学校的 综合管理工作由教育部门划归劳动部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指引 下,不仅大中型企业办起了技工学校,许多地方市县劳动部门和产业局、公司也 办起了技工学校。全国统一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部分教材。从1978年到 1985年全省技工学校为企业输送了118 949名技术工人。到1985年底,全省技 工学校有202所,在校生59 257人,教职员工12 902人。共设置工种(专业)162 个,每年招生2万人左右。
    1978年省劳动局设立了技工培训处,负责全省技工学校综合管理工作。各 地市县劳动局也相应建立技工培训管理机构。197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 黑龙江省技工学校教师进修学院,负责技工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培训工作。 1981年又批准成立了黑龙江省技工学校招生办公室和黑龙江省技工学校教学 研究室,负责全省技工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教学研究、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检查、教 学评估等工作。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81年起,按照国家提出的技工 学校应具备“五有”(即有领导班子、有适应教学需要的校舍、有满足所设专业需 要的教师队伍、有实习工厂和实验设备、有相应的教学文件和图书资料)和“五 定”(即定规模、定学制、定培养目标、定工种、定人员编制)的要求,结合省情实际 对技工学校进行整顿,使全省技工学校的布局、规模和工种(专业)设置趋向合 理,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