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等师范学校 一、清末的师范学堂和师范传习所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学的发展,急需培养和造就新的师资。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黑龙江地区首创师范学堂三所:一是省城齐齐哈
尔高等小学(前汉义学)附设了一个速成师范班,学生50人。第二年又设两个简
易师范班,学生百人。并在客籍学堂(为各省旅黑龙江官绅子弟而设的小学堂)附
设了师范传习所。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给清政府上了
一个《江省创办中学及改定两级师范并推广女校》的奏折,其中写道:惟高小教
员、中学教员现尚缺乏人材,亟应将简科停办,改名两级师范学堂,按章先办选
科,限定预科一年,分科二年,合共三年毕业。”于是,同年便在简易师范班的基础
上,成立了黑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又分为优级师范
学堂(选科)和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只设一年预科和二年分科,为期共三
年的专科;初级师范学堂设预科半年和本科一年的简易科,后开设了五年制的本
科。1908年,优级师范学堂在校生有100名,初级师范学堂在校生有73名。1909
年(宣统元年),合并了以上两个学堂,复改为两级师范学堂。二是在双城成立双
城厅立简易师范讲习所。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双城简易师范讲习所一分为
二,分别称为双城厅立简易师范学堂和双城女子师范学堂。前者于1909年(宣统
元年)改称双城府立初级师范学堂,后者仍用旧名。三是在宁安成立绥芬厅立师
范学堂,学生34名,该校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停办。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黑龙江地区在原黑龙江省境内,成立了二所初级
师范学堂和三所师范传习所。二所初级师范学堂是:呼兰府初级师范学堂(简易
科),学生51名;东布特哈(今讷河县境)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学生41名。三
所师范传习所是:兰西、海伦、肇州先后设立师范传习所各一所,共有学生78名。
1910年(宣统二年),根据省提学使司制定的两府以上合设师范的规划,将各地
办的师范传习所及师范简易科或合并或撤销,对上述“两校”和“三所”进行了合
并调整,以联办的形式成立了两所初级师范学堂。即呼兰初级师范学堂,由呼兰、
巴彦、兰西、木兰、大通(今通河)、汤原等县合办;绥海初级师范学堂,校址在绥
化,由绥化、海伦、余庆(今庆安)、青冈、拜泉等县合办。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地区又成立了两所师范学堂:一是在黑龙
江省城齐齐哈尔俄文学堂旧址,创办了满蒙师范学堂,招收西北各城及西南各蒙
旗子弟入学。设简易科(预科半年、本科一年)两个班,以后改成五年制本科,译
满、蒙、汉合壁教科书以资教授。全校有教职员10人,学生90名;二是在原吉林
省宾州城内菁化书院旧址新建校舍,成立了宾州(今宾县)简易师范学堂。一个
班,学生60名。当年5月开学,12月毕业。
二、民国时期的师范学校与师范讲习所(科)
(一)黑龙江省
1912年(民国元年),黑龙江省裁减了满蒙师范学堂,并入两级师范学堂为
满蒙班。后停止了满文课,只剩下蒙文班。同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师范教育
令》,黑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正式改为黑龙江省立师范学校。1914年(民国3
年),因在绥化筹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嗣因缩减教育事业而停办),遂将黑龙江
省立师范学校,又改名为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据《黑龙江省政务报告》记
载:民国三年度共有5个班,学生280名,教职员14人。
1912年(民国元年),黑龙江省女子师范学堂也改为黑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
校。1913年(民国2年),女子职业学校美术科并入该校;1914年(民国3年)又开
设了保姆讲习科,并改名为黑龙江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据《黑龙江省政务报
告》记载:民国三年度,有三个班,学生129名,教职员共有132人。
黑龙江省地方办的初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几乎全部停办。1915年(民国
4年)初,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定《教育纲要》,提出:“现已规定义务教育之制,小学
需用教员必多,各地方亟应酌计所需教员人数,及早筹设。”“现应暂以道为师范
学区,每区设师范学校一所,辖县多者亦可增设。”遂于1916年(民国5年)先后
设立了黑河道立师范学校(校址在黑河南街),设一个班,有教职员7人,学生30
名,年经费8 250元;龙江道立师范学校(校址在肇东县),设两个班,有教职员8
人,学生90名。1917年(民国6年)底,因经费困难,地方教育缩减,以上两所道
立师范学校,又全撤销。
民国建立初期,由于官立小学多未恢复,私塾林立,亟应改良。为了改善私立
学校和私塾的办学,提学使令各县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办师范传习所。据林传甲
《黑龙江省教育状况》记载:“民国元年,呼兰、绥化、巴彦等处,皆设传习两班百
人;海伦、兰西、余庆、肇州各四十人;瑷珲、木兰、讷河二三十人不等。总计传习生
六百余人。”
1913年(民国2年)8月,黑龙江省行政公署据教育部颁发的《师范学校规
程》,下令将附设在师范学校、中学校、高等小学校和单独设立的师范传习所均改
为小学教员讲习所。1916年(民国5年),又根据教育部令,将小学教员讲习所一
律改为师范讲习所,将师范学校附设的小学教员讲习科改为师范讲习科,做为长
期性的培养小学师资的机构继续办下去。
1929年(民国18年),黑龙江省成立蒙旗教育委员会,在省城齐齐哈尔设立
了私立蒙旗师范学校。
1930年(民国19年),黑龙江省又成立三所师范学校:即绥化初级师范学
校,2个班,学生63人;呼兰县立女子乡村师范学校,1个班,学生50人;巴彦县
立乡村师范学校1个班,学生25人。
(二)吉林省辖区
1913年(民国2年),吉林省于宁安县设立延吉道立师范学校,后改称吉林
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据旧《宁安县志》记载:民国6年在校生有53人,毕业生30
人;民国7年在校生有85人,民国8年有64人,民国9年有57人。
1919年(民国8年)春,吉林省于宾县设立宾州道立师范学校(前身为宾州
简易师范学堂)。1921年(民国10年)秋,迁校阿城县阿城镇,更校名为吉林省立
第三师范学校。当时设有4个班,学生共计150人。据《东北年鉴》记载,民国18
年度有师范讲习科两个班,初中两个班,学生总数165人。1920年(民国9年),
吉林省于依兰县城内设立吉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据旧《依兰县志》记载,当时有
3个班,本科第一年级学生25名,本科第二年级学生27名,预科第一年级学生
29名,共计有学生81名。据《东北年鉴》记载,民国18年度,设有讲习科2个班,
初中3个班,学生总计155名,教职员15人。
(三)东省特别区
1926年(民国15年),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二中学(原东华学校)和第一女
子中学附设高中师范科各3级。据民国19年度《东省特别区教育年鉴》记载:第
二中学师范科,有学生114人。第一女子中学师范科,有学生、67人。
三、东北沦陷时期的师道学校和初等教师养成所
1 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地区各师范学校全部被迫停办。
伪满初期,伪文教部决定师范教育仍沿用民国旧制。
1933年,黑龙江省复课的师范学校仅有6所。其中两级师范2所:省立第一
师范、省立女子师范;初级师范4所:绥化初级师范、绥化女子初级师范、巴彦乡
村师范、呼兰乡村师范。复课的师范讲习所7所。
1934年,伪哈尔滨特别市(直属伪满中央管辖),在哈尔滨特别市立第一中
学(原公立广益中学)成立师范学校,是哈尔滨市首次单独设立的师范学校。1937
年,撤销哈尔滨特别市。1938年哈尔滨市公立师范学校,改称滨江省立哈尔滨师
道尔校。
1934年,水灾后的依兰,原吉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复课,只有40余名学生。
1935年,改为三江省立师范学校,1937年春,迁至佳木斯市。设在阿城的原吉林
省第三师范学校,改为滨江省阿城师范学校,有后期师范一班,学生43名,师范
讲习科两班,学生32名。1937年,改为阿城县农业学校。
1935年春,原吉林省立第四中学,改为滨江省立宁安师范学校。该校改变以
往的中学附设师范的办学形式为师范附设中学的办学形式。1938年,改为滨江
省立宁安师道学校,1939年,迁至牡丹江市。
1938年,实行“新学制”,师范学校改为师道学校,女子国民高等学校附设师
道科。原所有师范学校在校生,按年级编入师道学校或新设的国民高等学校。依
据《师道教育令》师道学校设本科和特修科。
1939年伪民生部发布训令:省立师道学校一律改为“国立”。同年,日寇为防
御苏联的进攻,推行“北方镇护”方针,增设了北安省。1940年增设北安师道学校
(设在克山县城)。据伪民生部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满洲国教育概况》记载:1941
年,黑龙江地区已设立师道学校5所,本科及特修科在校生共计1 961人,教师
总计126人。
1942年,设立肇东师道学校,有7个班,学生共计356人;设立肇东女子师
道学校,有2个班,学生共计104人。
早在1939年,伪民生部发布《初等教育教师养成所规程》,龙江、滨江、黑河
三省遂先后分别在齐齐哈尔、哈尔滨、黑河、佳木斯、牡丹江设立了初等教育教师
养成所,附设于师道学校;没有师道学校的则单独设立。据伪民生部教育司编印
的《满洲国教育概况》记载:1941年,齐齐哈尔临时初等教师养成所有一年级学
生50人,教师2人;哈尔滨临时初等养成所有一年级学生50人,教师2人;黑河
临时初等教师养成所有一年级学生58人,教师2人。
伪满末期,许多市、县也根据小学师资的实际需要,相继设立初等教育教师
养成所或师道简易科。有的单独设立,有的附设于国民高等学校内。据伪文教部
1943年统计:黑河初等教育教师养成所,设1个班,有学生37人;克东初等教育
教师养成所,设1个班,有学生50人;绥棱初等教育教师养成所,设1个班,有学
生58人;克山女子师道简易科,设1个班,有学生38人;绥化女子师道简易科,
设1个班,有学生55人;拜泉女子师道简易科设1个班,有学生48人;海伦女子
师道简易科,设1个班,有学生55人。
1945年6月,伪满垮台前,黑龙江地区共有师道学校8所。其中6校有本科
一部18班,学生891人;本科二部3班,学生140人;特修科24班,学生1 185
人。总计45班,学生2 216人。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两级师范学校与短期师范班
解放战争时期的行政区划,现在的黑龙江省分为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
牡丹江(先叫绥宁)五省和哈尔滨市。1946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改造
学校教育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中指出:“在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应该是师范教
育占第一位,职业教育占第二位,普通中学教育占末位。”黑龙江省教育厅遂在北
安建立了“省立北安高师高初两级中学”,当时简称为“高师中”。首期招生485
名,编成高师3个班(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1个班),学生168名;高中一年1个
班,初中一、二年各两个班,学生317名。1948年9月,随着土地改革后小学教育
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师资,将北安高师中全部改为初级师范。据省教育厅:1949
年7月调查统计:北安师范学校已发展到四年制普师8个班,学生445人,简师
1个班,学生32人,有教职员38人。
1947年3月,高衡(当时担任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后任副校长、
省教育厅长等职)在黑龙江省德都县创办半农半读的萌芽乡村师范学校。第一期
招两班学生,共80多人。学校最初定名为德都乡村师范学校,不久改为德都萌芽
乡村师范学校,1947年5月正式改为萌芽学校。在整个办学过程中,继承了老解
放区革命教育的光辉传统,全校师生一面生产、一面教学;并在学习陶行知教育
思想的基础上,以“生活教育”、“实践教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方针。
1946年4月,齐齐哈尔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齐齐哈尔市政府选派领
导干部接管了“师道学校”,成立了“嫩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7年2月,黑嫩
两省合并,黑嫩联合省政府决定,将原嫩江省立联合中学校、嫩江省立第一师范
学校、嫩江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合并为黑嫩省立齐齐哈尔联合中学。当时,第一
师范学校有教职员12人,有5个班(高师4班,简师1班),学生共计216人。
1947年9月,重建嫩江省。1948年下半年,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将“联
中”改为“嫩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主要任务改为对小学的领导干部及高年级教师
进行短期培训。
1946年8月,嫩江省政府决定在齐齐哈尔重建蒙古师范,校名定为嫩江省
立蒙古师范学校。设简师班和完师班,共招3班学生,总计140名。据省教育厅
统计:到1949年,蒙古师范学校已有一年级两班,学生94人;二年级1班,学生
34人。共计有3个班,学生128人,教职员12人。
1948年11月,在齐齐哈尔市立第二中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嫩江省立第二师
范学校。据省教育厅统计,1949年度,有一年级6个班,学生321人;二年级12
个班,学生90人。共计有8个班,学生411人。
1946年5月,松江省政府在哈尔滨市正式成立。省教育厅派5名领导干部
接管了哈尔滨“师道学校一,成立了松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7年10月,根据
东北行政委员会和松江省政府的决定,改为行知师范学校,以纪念中国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据松江省教育厅统计,1948年下学期有新生113人,旧生290人,计
403人。1949年春,哈尔滨市在第四中学师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哈尔滨师范学
校。同年10月,合并于省立行知师范学校。据省教育厅1949年9月末调查统计,
该校已有初、高师和初、高中共9个班,学生计444人,教职员计38人。
1947年上学期,松江省教育厅决定,将阿城县立师范学校改为松江省立第
二师范学校。据松江省教育厅《松江省教育工作报告》记载:该校当时有初中10
个班,高中两个班,学生共计627人。改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初中仍为中学
班,高中改为师范班,并逐年扩大师范招生。到1949年9月末,有初师、高师及
初、高中共9个班,学生共计408名,有教师41人,职员14人。
1949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撤销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同年8月,
松江省政府决定,设立佳木斯师范学校。秋季招四年制师范4个班,共200名学
生;二年制简易师范4个班,共200名学生。到1949年9月末,已发展到10个
班,在校生达500名;全校有教师19人,职员16人。
早在1946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改造学校教育与开展冬学运动
的指示》中就提出:“目前无力办师范,就应在中学里添设师范部,担负培养师资
的任务。”据此,在省、市、县办的中学里附设了大量的师范班。据东北教育部
1948年8月调查统计:松江省办师范班19班,学生1 041人;合江省办师范班9
班,学生601人;嫩江省办师范班27班,学生1 189人;黑龙江省办师范班5班,
学生257人。(牡丹江省已于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地区所辖七县及牡丹江市
划归松江省管辖;东宁地区所辖六县划归合江省管辖,故未单独统计。)通过在中
学附设师范班,为广大农村普及初等教育培养与输送了大批师资。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师范学校和初级师范学校
1949年10月,黑龙江地区有中等师范学校6所。其中,黑龙江省3所:齐齐
哈尔师范学校、德都萌芽学校、齐齐哈尔蒙古师范学校;松江省3所:哈尔滨师范
学校、佳木斯师范学校、阿城师范学校。
1950年秋,德都萌芽学校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手梁军,代表学
校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书毛泽东主席,报告学校情况。毛泽东
主席高兴地为该校题写了校名:“萌芽学校”。同年,《东北日报》记者顾雷到该校
采访,在《东北日报》上,以《萌芽》为题,发表长篇报道,连续多期介绍了萌芽学校
的历史、现状和高衡所作出的贡献。翌年,《人民教育》全文转载。萌芽学校从创
办到1952年初,因受批判陶行知教育思想株连而停办,共招生900多名,为农村
培养了一大批小学教师,拖拉机手和县乡机关干部。
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全国师范教育会议
提出:“为普及五年制小学教育,并要达到所定目标,估计五年内全国需增加小学
教师100万人。对师资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调整、发展正规的师范学校,规定每
一专区、省辖市以及一县或联合两县以上,均各争取设立师范学校或初级师范学
校一所;更主要的,是大量举办短期师资训练、高小毕业生留校试教等方法,以应
大量和急迫的需要。”黑龙江省贯彻此次会议精神,中等师范教育在建国初期又
有很大发展。据黑龙江省教育局于1980年编印的《黑龙江省教育统计资料》
(1949—1979)记载:1952年全省师范学校已发展到40所(其中初师36所),在
校生达15 784人(其中初师在校生14 379人)。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都大大超过
建国前。
由于发展过快,出现许多问题。主要是学校种类繁多,办学形式多样,领导力
量分散,师资配备不齐,因而形成各校在课程开设、教学计划上很不统一。特别是
全省初师、简师较多,正规的中师较少;县办的简师,领导弱,质量尤低。
1953年,黑、松两省教育厅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
的全国文教总方针,对师范教育进行了调整。撤销县办简师及附设在中学的师范
班。整顿了初师,增设或扩充初师,改办成师范学校。调整后,师范学校由1952年
的40所,减少到15所,其中有齐齐哈尔、哈尔滨、肇东、佳木斯、阿城、牡丹江、尚
志朝鲜族、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等8所中师,绥化、龙江、密山、富锦、黑河、呼
兰、克山萌芽学校等7所初师。基本上建立起以师范学校(中师)和初级师范学校
为主体的师范教育体系,改变了学校类型繁多,质量不高的局面。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全国应在三
年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形势推动下,中等师范教育也加快
了发展的步伐。据《黑龙江省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9)记载:1958年,全省的中
等师范学校已发展到45所(其中初级师范学校23所),比1957年增加了2.6倍;在
校生16 929人(其中初师在校生10 282人),比1957年增加了1.7倍。
1959年,省教育厅又提出,“为解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与师资缺额的矛盾,
发动各地根据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并举的方针,大办师范、简师、速师、师资培训
班,以补充教师的缺额”。到1960年,全省各种形式和学制的师范学校发展到89
所,在校生增加到45 647人,出现了县县办师范的局面。虽然一时缓解了师资短
缺的矛盾,却重蹈了师范学校设置过多,学校规模偏小,办学条件差,质量下降的
复辙。
1961年开始,全省各类教育事业进行大规模压缩和整顿,初师班停止招生。
到1963年,全省师范学校减少到11所。
1964年,根据教育部全国农村半农半读会议精神,肇东师范学校试办半农
半读4年制师范学校;密山、海伦、泰来等县办起了耕读师范学校;呼兰、依安、富
锦等县办起了速成师范学校。到1965年,全省有师范学校21所,其中,耕读师范
学校10所,速成师范学校4所。
“文化大革命”中,全省师范教育遭到极大破坏。1966--1968年,绝大多数师
范学校被迫停办,教师队伍被拆散,教学设备损失殆尽。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到1979年,全省师范学校恢复和发展到26所,在
校生17 310人,教职工2 970人,其中,专任教师1 318人。
30年间,共培养78 346名中师毕业生,32 801名初师毕业生,计111 147
人。其中大部分中师毕业生,提到中学任教,约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60%左
右,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各类师范毕业生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
中,绝大部分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
1980年,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决定改变师
范学校由高考落选的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为初中培养师资的作法,开始从应届初
中毕业生中招生,为小学培养师资。1980年,全省25所师范学校,计招生9 079
名。其中,哈尔滨市师范学校、齐齐哈尔市师范学校、伊春师范学校、牡丹江林业
师范学校和大庆师范专科学校中师部,计附设14个幼儿师范班,招收初中毕业
生500余名。
绥化师范学校、佳木斯师范学校于1978年改为师范专科学校;呼兰师范学
校和克山师范学校于1981年改为师范专科学校。省教育厅从1980年以后,逐年
增加基建投资,扩建了牡丹江、伊春、大兴安岭、齐齐哈尔、双鸭山等6所师范学
校,恢复和新建了肇东、依安、富锦、依兰、宁安等5所师范学校,并确定肇东师范
学校、哈尔滨市师范学校、牡丹江师范学校为重点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