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东北沦陷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逐步沦为殖民地教 育。   伪满洲国成立伊始,对高等学校实行“整肃”政策,先后封闭了当时设在 哈尔滨的一些高等学校。继而按1932年4月1日伪“国务院”颁布的第二号院 令,封闭违背“建国趣旨”的专门学校和大学。经过“整肃”,1933年4月,将 哈尔滨市日露协会学校改成哈尔滨学院。同年7月,随着《私立学校规程》的 公布,一些被封闭的学校才相继恢复开办。   1934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加紧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政策,对高等学校 采取“防范措施”以严加控制,强行改组一些高等学校董事会,日本人逐步渗 入高等学校,校长也逐步由日本人担任。   1938年以后,依据《新学制大要》第三部分“大学”一项中的规定,重新 调整高等学校,将一批私立学校改为国立大学,并新建了哈尔滨农业大学。与 此同时,为适应日本开拓移民政策的需要,根据伪满洲国政府的“特别教育施 设”办法,建立了一批“准大学”,如佳木斯医科大学、北安和齐齐哈尔开拓医 学院等。至此,所有高等学校的大权完全由日本人把持。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进一步转入直 接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轨道。为加紧控制高校,日本侵略者采取了所谓“日 满共学制”,大量日籍学生涌入各高校。据1943年《满洲帝国学事要览》刊载, 当时哈尔滨工大、哈尔滨医大、哈尔滨农大等8所大学的在校生共2 702人,其 中日籍学生竟达1 513人,其他国籍的307人,中国学生只有822人,仅占总数 的%左右。1944年之后,又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实行强化军事教育、推行“勤劳 奉仕”制度、强化防御机能、刷新教材课程等大学战时体制,采取适应战争危 急,强化学生动员体制,毕业年限临时缩短等紧急措施。这种局面愈演愈烈,直 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彻底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一、公立高等学校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于193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由原中苏共管改由伪满 洲国政府接管,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   1935年3月,中东铁路由日本和伪满洲国接管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正式 被接管,学校办学方式开始由俄式逐步向日本方式过渡。   1935年该校在校生共350人,教师29人,教学、升级考试、毕业考试、毕 业设计、答辩等仍照常进行,毕业生授予工程师称号。1936年1月1日,学校 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学制四年。同年5月,撤销原来的系,改设 电气、机械、化学、采矿、建筑和建筑工程6个科。当年10月招收俄语科一年 级学生,12月又决定逐步取消俄语科。当时在校生数已明显减少,共347人。   1937年3月,学校彻底转为日本办学方式后,只招四年制国民高等学校毕 业的中、朝学生和日本中学毕业生,停招俄籍学生。1937年2月入学的学生为 第一期,此后每年入学的学生依次编排,伪满统治时期共有8期学生。1937年 秋季开始招收30名日籍学生。此后,日籍学生逐年增加,到1944年第8期时, 已约占学生总数%。1938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5月 26日公布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章程》,同时任命了一批日本人担任各科行政 领导职务和教学工作;正式设土木、铁路建筑、电工、机械、应用化学、采矿 冶金等6个科,并增设一些实验室。 至1945年8月15日,校舍总面积为1.4万平方米,在校生达700余人,教 授31人,助教授20人。自1935年3月至1945年8月共培养毕业生600余人, 连同1920年至1935年培养的1 093名毕业生,累计毕业生达1 693人。   (二)哈尔滨医科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和1932年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的招生人数大 为减少。   1934年,该校改为春季始业,1月招第7届新生,1935年2月招第8届新 生。   1936年5月1日,学校董事会改组,日伪政权势力逐步渗入学校,日本人 植村秀一任常务理事,从此学校实权逐步落入其手。继而,各科临床教学皆由 日本人医长(主任)担任,中国教师陆续离去;基础医学各科也逐渐由日本教 授任教,并改用日语授课,学校因而逐步转为日本式的医学教育。   1939年1月1日,哈尔滨医专改为“财团法人”哈尔滨医科大学,校董事 会改为理事会;与此同时,还接管了此前由俄侨第一、第二齿科医学校合并的 齿科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自当年起招生人数扩大为70人,并开始招收日本学 生(只限男生),二年级以上各年级接受日籍学生插班。至此,学校便有中、日、 俄等国学生;中国学生中又含汉、满、蒙古、回、朝鲜各族学生,其中也有女 学生。同年暑假后,学校设医学部与齿科医学部,学制分别为四年和三年半。原 在道里区的齿科医学院改为齿科医学部附属医院。   1939年10月,本应于1940年春季入学的中国新生,提前入学,学习预科 课程。日本学生则仍按原定时间入学。此后即一直沿用此制,所以中国学生的 学制为四年半。   1941年1月1日,“财团法人”哈尔滨医科大学改为国立哈尔滨医科大学, 并从当年起,医学部不再招收女生。   1943年起,对中国学生增设一年预科,医学部和齿科医学部学制分别改为 五年和四年,日本学生仍按旧制。   1945年9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日本人随即全部退出学校,由 在校中国教师和在哈老校友为学生授课,1945年末应届毕业的医学部第7期学 生改为提前毕业。   (三)哈尔滨学院   1933年由原日露协会学校改称,1939年4月又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学院,修 业年限为本科四年,特修科二年。设国民道德、法律学、经济学、商业学、哲 学、俄语、日本精神史、满蒙史、露西亚(即俄罗斯)史等课程。据1943年9 月统计,有在校教职工65人,其中日本人46人,中国人9人,其它国籍的10 人I学生共12个班750人,其中日本学生670人,中国学生69人,其它国籍 学生11人。毕业生80%派往伪满洲国政府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任职,其余20% 分配到关东军和外事部门工作。年经费为伪币338 672元。   (四)哈尔滨法学院   原为东省特别区法政大学,伪满洲国先后将其改为北满特别区哈尔滨法学 院、滨江省立哈尔滨法学院。这是一所按欧洲大学模式办的法律、经济专门学 校。据1935年该校建校15周年的报告材料记载:15年中该校学生人数达2 500 人,其中包括俄罗斯、中国、日本、朝鲜、蒙古、亚美尼亚、拉脱维亚等国人。   学校设法律部,下设法律科和东洋法律科;经济部,下设商业科和东洋经 济科。学制四年。有教授8人,助教授3人,教师及讲师15人(其中除3名中 国教师外,余皆为外国人)。据1936年7月统计,该校共有11个班级,学生210 人。同年伪满政府提出撤销方案后,该校不久便停办。   (五)陆军军医学校   原为中东铁路护路军军医养成所。“九·一八”事变后,改称北满铁路护路 军军医养成所,1934年7月伪满军政部接管后又改称陆军军医养成所,1935年 5月8日正式改称陆军军医学校。学制四年。主要招收伪满国民高等学校及日本 中学毕业生。共办13期。学生总计约400一500人,在学期间享受公费待遇,为 军医候补生。毕业后任少尉军医,一年后升任中尉。此外,还举办短期进修班, 招收在职的军医人员及地方医学院校毕业生,其中校官班系为赴日本或南满洲 医科大学深造的军医而设。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安排:第一、二年为基础课和医 学理论课,第三、四年主要为临床实习。。   学校本部设校长和干事(相当于副校长,由日本人担任),下设主管学生生 活和军事训练的生徒队(即学生队)和教育、诊疗、防疫、经理等4个部,分 管教学、附属医院、研究及后勤等各项工作。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后,大 部分师生继续留校学习和工作,图书仪器也被保存下来。   (六)哈尔滨农业大学   1940年5月建立,为培养农业技术人员以加速开发北满地区的农业资源, 为日益扩大的日本侵略战争服务。学校各级行政领导皆由日本人担任,教师也 多为日本人,大都来自公主岭农事试验场。 学校设农学及兽医两科,学制三年。除学习基础理论及农业专业知识外,注 重实习与实验。每年计划招生60人,1940年第一期招生67人,农学与兽医两 科分别为34人和33人。1943年9月统计,当年在校生196人,其中日本人8 人,中国人188人(内含蒙古族与朝鲜族学生6人)。至1945年学校解散为止, 共招6期学生,毕业4期约270名学生。其中,%分配到伪满洲国各省、市、县 农业行政机关或农事试验场任“甲种委任官”(技士),%到县兴农合作社、棉 花株式会社任职。各科前两名优秀生经考试推荐到伪大同学院深造,毕业后任 “高等官试补”。   此外,1943年2月,哈尔滨市公署在道外八道街,创办哈尔滨市公立商业 学院1所。   二、日本和俄侨设立的高等学校   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除上述学校外,还根据伪满洲国“特别教育施设”办 法,由日本人和俄侨等设立了一批高等学校。   (一)佳木斯医科大学   1940年6月,日本侵略者为适应其“开拓”国策的需要在佳木斯创办。设 医学部,学制四年,以招收日本人为主。学生全部住校。毕业后,授予医师 “免许状”(即合格证),任开拓地区医师。据1943年版《满洲帝国学事要览》记 载,该校有教职员46人,其中日本人43人,中国人3人;学生318人,其中 日本人309人,中国人9人。   (二)北安开拓医学院   1940年6月,始建于哈尔滨,称哈尔滨开拓医学院,附设于哈尔滨医大。 1943年迁至北安后改称北安开拓医学院。该校是依据伪满《特别教育施设》设 立的“准大学”,学制二年,为日本“开拓移民”培养医师。据1943年9月统 计,该校有教职员16人,其中日本人15人,中国人1人,学生共两个班37人, 均为日本人。年经费伪币124 421元。   (三)齐齐哈尔开拓医学院   1940年6月,依据伪满《特别教育施设》设立的“准大学”,为日本“开拓 移民”培养医师。学制二年,学习基础医学。据1943年9月统计,学校有教职 员17人,其中日本人15人,中国人2人;学生两个班34人,均为日本人。   (四)北满学院   1938年3月由“白系露人”(即白俄)事务局的俄侨学院与圣乌拉基米尔专 门学校合并而成,依据伪满《特别教育施设》称满洲国北满学院。设商学部和 工学部,主要招收白俄子弟。学制为商学部三年,工学部四年。据1943年9月 统计,学校有教职员35人,其中日本人9人,中国人2人,其他外国人24人, 学生7个班共281人,其中日本人6人,中国人11人,其他外国人264人。年 经费为伪币117 830元。   此外,在沦陷期间,哈尔滨还设有公立哈尔滨俄文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 铁道学院和私立北满高等工业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以及俄侨第一、一 第二齿科医学校合并的哈尔滨齿科医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