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
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大决策,为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在伪满洲国谦化教育的废
墟上,黑龙江地区开始创建人民自己的高等教育事业。由延安老解放区迁来一
批院校,作为创建东北根据地高等教育的骨干;建立一部分新院校以应建设根
据地之急需;接管、清理、改造日伪统治时期的高等学校,使之逐渐成为人民
高等学校,为人民解放战争和建设东北根据地服务。经过一段工作,到1947年
4月,基本上完成了黑龙江地区人民高等教育初创阶段的任务,为黑龙江地区发
展人民高等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47年4月至1948年8月,东北根据地开始转入巩固发展时期。黑龙江地
区高等教育依据1947年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规定
的“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教育工作方针和“争取和培养大批革命
知识份子来为战争和建设服务”的要求,相应地扩大了办学规模,进一步有计
划地吸收东北知识青年入学,制订适应战争发展形势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
培养方式,调整了高等学校结构。此外,还调整合并与新建了部分院校。
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东北地区各地相继解放,东北根据地工作重心
从农村转入城市,由解放战争转入恢复发展经济。在此期间,东北行政委员会
分别于1948年8月12日和1949年7月召开了东北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和高
等教育工作会议,并于1949年8月1日正式发布《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
(《八一决定》),提出了举办新型正规化教育和整顿东北高等教育的任务。黑龙
江地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本着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整顿了原有的高等学
校;根据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按照新型正规化高等学校的标准,调整了高等学
校结构和专业设置。1948年8月,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在
哈尔滨正式创办了一所正规化的高等农业学校——哈尔滨农学院;同年7月,在
克山县正式建立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同时,各高校内部也进行了调整和整顿,
建立了各项加强管理的规章制度。至此,黑龙江地区各高等学校,逐步走上新
型正规化发展的轨道。
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过整顿后,黑龙江地区共设置哈尔滨工大、
哈尔滨医大、哈尔滨农学院、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东北铁路学院和黑龙江
农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成为建国后本地区发展新型正规化高等教育事业的
基础。
一、东北军政大学
原为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1945年冬迁来东北,1946年2月进驻通化,改
称东北军政大学。同年5月末转移至北安,7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招收的第一
期学员,按以前各期招生次序排为第9期。目标是培养军政干部。校长林彪,政
委彭真。设预科、本科、入伍生队。学习期限分别为:预科四个月,期满升入
本科;本科八个月至一年,入伍生队四至六个月,期满升入预科。1947年4月
成立西满分校,加上已有的东满、南满、北满分校,共4个分校,统归校本部
领导。此外还在东北民主联军第一、二、六纵队各设一个教导团,,抽调在职干
部进行短期轮训。1948年春各分校相继撤销,集中于校本部办学,校址迁至齐
齐哈尔,继续招入第12期学员,大部为由各部队抽调的连级干部和部分排级干
部,同时还吸收部分地方知识青年。
该校由创建至东北全境解放的三年中,共培养了2.6万多名军政干部,有
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和东北根据地的建设。
二、东北大学
原为1945年于本溪建立的东北公学,1946年2月20日在东北公学基础上
扩建为东北大学。后因国民党军队进犯而辗转北撤,于1946年6月1日,最后
一批师生到达佳木斯。当时学校分设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4个学
院,另设有预科。后又增设教育学院和经济学院(实际未建成);文学院改为鲁
迅文艺学院。全校招收第二届学员600余人,编为5个班。至同年11月全校师
生已达1 620人,其中学生1 100人。
教学内容除各学院设置的专业课外,全校设有以中国革命理论为中心的政
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共同课。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参加实践活动,学
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参加黑龙江地区当时进行的土改斗争和遣送日侨等实际工
作。
194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东北大学的决定》,要求学
校暂时停办各学院,举办中学师资训练班,并动员绝大多数教职员去办中学,以
适应东北根据地教育建设的迫切需要。据此,1947年2月撤销了社会科学院;自
然科学院移交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办事处;医学院并入兴山中国医科大学;鲁
迅文艺学院分为4个文工团,分赴各地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另设师资培训委员
会。同年5月,东北大学教育学院正式建立,设政治班、历史班和国文班。在
此期间,学校执行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陆续派遣干部,分别到东北地区4省
的8所联合中学,领导管理学校,按抗大的办学模式改造学校,转变学生思想。
吉林解放后,1948年7月3日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决
定,东北大学迁往吉林,与解放后创办不久的吉林大学合并。7月25日举行合
校典礼,合校后仍称东北大学。
三、东北鲁迅文艺学院
原为延安鲁迅文艺学院。1945年11月由延安迁来东北。1946年6月抵达
哈尔滨,同年9月又北迁至佳木斯,编入东北大学为文艺学院(后称鲁迅文艺
学院)。学院仍设戏剧、文学、音乐、美术4个系,招收学员52人。
1946年12月,该学院脱离东北大学独立,编为两个文工团和一个文艺小
组,后又在此基础上成立4个文工团和一个音工团,分赴东北地区各地参加文
艺宣传活动和土改运动。总团设在佳木斯,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直接领导。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各文工团便离开黑龙江相继开进沈阳。
四、中国医科大学
1946年7月在兴山(今鹤岗市)建校,同年8月16日正式开学。学员约400
人,大部分为知识青年,部分为东北战场各部队选送来的卫生员。设基础医学
解剖系、组织病理学系、生理学系、细菌学系、药理学系、临床诊断系(下设
内、外、妇、儿、五官等科);附属医院下设4个所,每所可容纳300一400伤
病员。学生分编为两个大队,队下设期,期下设班。教学内容以战伤外科为主,
学制一年,培养战场急需的医疗干部。1947年后,兴山中国医大为总校,分别
在龙井、哈尔滨、通化和平谷地区,设4个分校。
1948年10月以后调整了机构:校部部分人员、附属医院政治处和医院二所
于长春解放后开进长春,接收了原长春大学医学院,创建长春军医大学;三分
校并入总校;四分校到承德建立热河医学院。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全校开
进沈阳,接收了原沈阳医学院(原为南满洲医科大学)和辽宁医科大学(原盛
京医科大学)。1949年4月,第一、二分校合并重新组建成哈尔滨医科大学。
解放战争期间,全校共招收36期(班)学员,培养了2 950名医疗工作干
部。
五、哈尔滨大学
原为伪满时期的王道书院,1945年“九·三”后,改为国学院。1946年1
月1日更名为私立哈尔滨大学,同年9月13日由民主政府接管,1947年3月又
改为哈尔滨市立大学,为东北解放区培养建设事业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设文
学院(有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俄文5个系)、社会科学院(有政治、经济、
教育3个系)和自然科学院(有化学工程、电机工程、医学3个系)。各学院均
设有预科,学制二年;本科学制一般为三年,医学系为四年。全校共有学生500
人,其中原伪满国民高等学校毕业生和初中肄业生占73%,余为同等学力者。
全校教职员工80余人,其中有教授11人。1948年6月,因学额较少,师
资不足和设备短缺而被撤销。在校生360余人,其中大部分转入东北科学院和
兴山中国医大,少数分配工作或自动退学。
六、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
原为延安外国语学校,1945年“九·三”后由延安分三批出发来东北建校,
其中的俄文系部分师生于1946年6月末抵哈尔滨筹建俄文学校。建校初期,由
东北大学、军政大学调来一批学员,加上另外招收的一批干部子弟共120余人
为第一批学员,编为1个大队,下设4个区队。1946年11月7日学校正式成立,
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培养军事俄文翻译。
1946年12月因战局变化,学校迁往佳木斯。翌年7月,随着北满形势日趋
稳定,学校又迁回哈尔滨,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
1948年末东北全境解放后,学校改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管,更名为哈尔滨
外国语专门学校。自1946年到1948年末,学校共培养了78名俄文人才。1949
年7月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关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决定》,从此
学校走上了正规化发展道路。
七、哈尔滨工业大学
1945年“九·三”后,学校属中长铁路局,经清理和维修后于同年12月1
日开学,恢复了原建筑工程、机电和运输经济3个系,并继续开办预科。培养
目标仍为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五年,用俄语教学。从1945--1946
学年起,开始大批招收中国学生,专设了培训俄语的预备班。当时有在校本科
生312人,预科生290人;有教师60人,内含教授5人、副教授1人、高级教
员15人、教员38人。
1946年7月3日,学校增设了东方经济系,培养精通汉语和中国经济的专
门人才。1947年9月13日,运输经济系改为工程经济系;1947—1948学年增
设货物运输系,培养货运专门人才;同时又增设了矿冶、化工、航空3个系。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该校共有8个系,在校本科生641人,预科生800余
人。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学校共培养893名毕业生。
八、东北行政学院
1946年10月建于哈尔滨,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管。第一期学员33人,大
都是哈尔滨及其附近各县的中学毕业生,少数为部队或行政机关选送的人员。
1946年末因战局变化,学院迁至佳木斯。1947年1月,第一期学员与东北行政
委员会部分干部组成工作队参加土改与政权建设工作,5月完成任务返回哈尔
滨后于6月下旬毕业。同年9月又招第二期学员80人。同第一期学员一样,经
学习后参加土改运动,于1948年5月完成任务返哈尔滨后即毕业。毕业后大部
分分配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各部门工作。
1948年6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学院与哈尔滨大
学合并为东北科学院,并分别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四平等地招收新生625人,
同年7月6日举行了开学典礼。该院设理工、农林、教育、公安、行政、美术
和医学6个系;另设有自然科学研究所,后因人数较少并入农林系;而医学和
美术系,开学不久便分别并入哈尔滨医大和东北大学美术系。
1 948年末东北全境解放,大部分学员经3个月政策学习后分配参加接收沈
阳的工作,东北科学院也随即迁入沈阳,并恢复原名东北行政学院。
九、东北铁路学院
1947年6月24日由东北铁路总局建于哈尔滨,校名为东北铁路学院。主要
为铁路系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初设公电、机务、行车、站务、材料、会计6个
队及管理2个队。学制半年至一年,后又根据需要陆续调整专业,并将队改为
科。设工务科,学制一年半至二年I电务科,学制一年至一年半,机务科,学
制一年;管理科,学制一年。学生部分为哈铁和齐铁中学的毕业生或同等学力
者;部分为在职职工。学生编为队,下设3个区队,后为适应新型正规化要求,
将队改为班。全院有学生1 183人,教职工约500人。此外,还有附属中学和技
工学校学生399人。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改称哈尔滨铁道学院,科系也与同
类铁路院校相互调整。1953年,根据铁道部命令,该院并入北京铁道学院。
十、东北农学院
1948年8月建立,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主管。1948年11月至1949年
1月先后由吉林、长春、沈阳等地接收一批学生和转来一批教师;原哈尔滨第一
技术专科学校农学科师生也合并到该校。合并后,教师共76人,学生730余人。
1949年5月,学生经甄别考试,淘汰了50名无培养前途的学生;部分年龄较大、
学习困难的学生转到附设的拖拉机技工学校学习。
经过整顿后,学院于1949年9月15日正式开学。本科设农艺、畜牧兽医、
森林3个系,附设预科和农业机械化专修科,共有学生916人。同年9月,哈
尔滨市属香坊农场划归学院,成为实验农场。1950年1月1日学院更名为哈尔
滨农学院。同年10月19日,沈阳农学院迁来与学院合并,重新改名为东北农
学院,成为东北地区第一所培养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高等农业学府。
十一、哈尔滨医科大学
1945年“九·三”后,日本人全部撤离学校,由中国教职员和学生组成维
持会募款护校以维持校务和教学工作,医学部第7期学生则提前毕业。1946年
5月,民主政府接管了哈医大。此后,由延安迁来的中国医大途经哈尔滨时,吸
收了该校部分师生赴兴山(今鹤岗市)加入中国医大。1948年3月,部分在哈
尔滨的哈医大校友加入了中国医大在哈成立的第二分校;1949年4月16日,第
二分校与中国医大设在龙井的第一分校合并重建哈尔滨医大,设预科、基础医
学院和内科、外科、妇儿科3个学院,附设俄文医学系。
十二、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
1948年7月,由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创建。以伪满时期的克山农业试验场和
克山种马场等单位的部分人力和实验基地为基础,于当年7月下旬从绥化、望
奎、克山等地,陆续招入40名中学生入学,经过补习文化课和艰苦建校后,于
1949年3月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正式建立。校名为黑龙江省立农业专科学
校。校址在克山。
1949年6月,原嫩江农业专科学校由齐齐哈尔迁来与该校合并,校名改为
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学生133人,后又从沈阳、内蒙古以及平津和北安等
地招入和接收了一批学生,在校生遂增至620余人。全校有教师37人,职员37
人。
1949年6月至9月,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启蒙教育后,进行甄别考试,按
成绩分别编入专科、高职(即中专)和初职3个部,并根据需要与自愿原则,分
别编入农艺、森林、兽医、水利工程4个专业学习。专科和高职学制均为三年,
1953年前入学学生一律享受供给制待遇。
1951年1月,学校迁至北安,同年5月又迁回克山,北安校址移交给沈阳
迁来的中国医大;1952年中国医大返回沈阳,该校再次迁回北安。
十三、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
1948年9月13日创办,由东北军区军工部主管。设机械、化学、工商管理
3科,学制一年,为解放战争培养军工专门人才。第一期学生1 000人。学校还
设有附属实习工厂和化学实验室。
此外,在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还创办过宁安学院(1946年3月创
办)、牡丹江理工学院(1946年5月创办)、牡丹江师范学院(1946年6月创
办)、哈尔滨市第一技术专门学校(1948年9月创办)和松江省立农业技术专门
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