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综合大学

  黑龙江省的综合大学只有黑龙江大学一所,为省属重点高等院校之一,由 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主管。   黑龙江大学始建于1958年5月,是为适应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经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由国务院批准,在原哈尔滨外国语学 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年9月25日正式开学,首任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为 刘成栋(刘达)。   该校初建时,设中文、哲学、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个系,学 制四年。当年招收新生530人,在校生1 236人。教职工690人,其中教师259 人。1960年8月,学校增设了历史系和经济系。   1963年7月,根据党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省人 民委员会决定,学校调整了专业设置,将生物系合并到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 经济系、历史系并入哲学系,化学系、物理系停止招生一年。调整后,全校保 留了中文、哲学、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6个系10个专业。学制多数改为 五年。   截至1965年,全校在校生共有1 838人,教职工850人。在教职工中有教 师337人,其中副教授9人,讲师91人,教员18人,助教219人。从1958年 9月至1966年5月,共培养毕业生3 800余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受到严重破坏,5年没有招生。   1970年4月,学校招收了工农兵学员“教育革命试点班”。“试点班”分为 “大文科”和“大理科”两个班,共101人,学制二年。   1972年1月,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1964年成立,设英语专业)并入该 校。全校设中文、哲学、数学、物理、化学、俄语、英语、日语8个系8个专 业。同年4月,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606人入学,学制改为三年。从此,学 校正式全面复课。此后,在已设置的8个系8个专业的基础上,数学系又恢复 了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增设了无线电电子学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化学 系增设了高分子化学专业,使全校达到8个系12个专业。学制均为三年。但由 于1973年秋的“批林批孔”运动和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批判所 谓“复辟刀、“回潮风”,大搞“开门办学”,使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教学质量 仍然得不到保证。从1975年4月开始,学校在“学朝农经验”,“创办共产主义 劳动大学”和“越办越大、越办越向下”的思想影响下,招收了“社来社去试 点班”,并在绥棱县创办了分校,培养“同工农划等号”的“普通劳动者”。至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全校的教学秩序逐步恢复,各项工作开始步 入正常轨道。在校学生达1 300余人,教职工共有1 210人,其中教师有508人。 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共招收5届工农兵学员2 800余人。   “文化大革命”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学校调整了专业结构, 改造了老专业,增设了新专业。在继续办好基础理论专业的同时,重视现代化 建设急需的应用性专业,先后重建和增设了12个新专业。至1985年9月,全 校共设13个系24个专业。其中,中文系设3个专业;历史系设2个专业;哲 学系设1个专业,经济系设4个专业;法律系设1个专业;俄语系设1个专业; 英语系设1个专业,日语系设1个专业;图书情报学系设1个专业;数学系设 2个专业;计算机科学系设1个专业;物理系设3个专业;化学系设3个专业。 各专业学制均为四年。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除逐年增加招收本科生外,还开展了多形 式、多层次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在校本专科生已达3 889人,等 于“文化大革命”前最高年份的1.8倍。从1981年开始,有27个学科招收了 研究生。其中,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1982年有汉语、哲学、俄语、日语4 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有中国哲学史、民法、英语、有机化学、无 机化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等7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 予权;俄语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招收研究生52人,在校研究生101 人,学制为三年。在努力搞好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从1980年起 创办了夜大学,招收五年制本科生和三年制专科生。1985年夜大学在校生共有 2 451人,其中本科生有28人,专科生有2 423人。1981年还举办了定向招生 的管理干部专修科,学制二年。至1985年,管理干部专修科设国民经济管理班、 有机化工班、档案班,在校生共有192人。同年,学校建立了外语培训中心,至 1985年共培训英、日、俄三个语种的全省高校出国教师300余人。1984年起, 学校招收了各专业的委托培养本科生和教师本科班,1985年共有在校生387 人。此外,从1979年开始还举办了各种成人培训班、助教进修班、图书馆和实 验室中专班,承担了全省党政干部自学考试的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国民 经济管理、文学概论、写作通讯等课的辅导和主考任务。   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从1980年起,在对全校教师队伍状况进行 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5—10年发展提高规划;同时 进行了调整充实,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提高。至1985年,全校 已初步形成以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中心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专职教师 队伍,共73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2人,讲师285人,教员32人,助 教331人。此外,还先后聘请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70余名专家来 校任教、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1985年在中断30年后,又开始聘请苏联专家来 校任教,还聘请10名国外知名学者作为学校的荣誉教授或顾问教授;先后接受 了外国留学生150多人。   从1978年起,为了把学校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积极慎 重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同时把科研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全校先后建立了语言学、 经济学、外国文学、辞书、苏联问题、俄语、应用数学、敏感器件与传感技术、 环境科学等9个研究所和机器翻译、生物、人口理论、高等教育等7个研究室。 在继续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的研究摆在首位,并实行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分别 实行有偿合同制、科研基金制和经费包干制。   学校的基本建设发展较快,教学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校占地面积共583 亩。“文化大革命”前校舍建筑面积只有6万多平方米。1978年至1985年省政 府给学校投资6 000多万元,陆续建成10栋职工宿舍,新建了图书馆、化学楼、 专家楼、俱乐部及校医院,扩建了4栋学生宿舍,全校总建筑面积达153 549平 方米。   1985年,学校教育经费总数为803万元,固定资产总额为448 462万元。学 校实验室,“文化大革命”前只有20余个,至1985年已建成为60多个,仪器 设备总值由1978年的390余万元增至1 100余万元,共有仪器设备3 000余件, 计算机40台(套)。   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1980年以后,学校每年平均拨款25万元用于购置书 刊。图书馆藏书由“文化大革命”前的30余万册增加到61万册,国内外期刊 有2 000余种,其中馆藏俄文原版图书有7万余册,居全国各高校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