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林院校
黑龙江省农林院校共有3所,其中省属农科2所,部属林科1所。
东北农学院是省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由省农牧渔业厅主管,担负培养
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任务。
东北农学院创建于1948年8月,是为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经中共中
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而设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农业高等院校。首任
院长为刘成栋(刘达)。1949年9月正式开学。建院初期设农艺、森林、畜牧兽
医3个系和农业机械专修科与预科。学制本科四年,专修科二年,预科一年。在
校生共916人,教职工276人,其中教师114人;教师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
6人,讲师32人,助教63人。
1950年1月,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农学院,设畜牧、兽医、农业化学、农艺、
森林5个系,接着又成立俄文研究班、俄文本科班和林机专修科,还附设有东
北农林植物调查研究所和实验农场。同年10月,因抗美援朝战争,沈阳农学院
迁来哈尔滨,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恢复东北农学院校名。设置农学、森林、畜
牧、兽医、植物病虫害、土壤肥料、农业行政、农业机械等8个系和农业机械、
林业机械、畜牧3个专修科;还有预科、森林调查训练班等。在校生共1 240人。
教职工670人,其中教师235人。
1951年,农业行政系停办,学生分配工作。
1952年秋,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改设农学、畜牧、兽医、农业机械
4个系5个专业,附设农学、畜牧、农业机械专修科和农业俄文班。土壤肥料、
植物病虫害防治2个系和农学系园艺组迁往沈阳并入新成立的沈阳农学院。黑
龙江农业专科学校兽医科、森林科以及浙江大学森林系转入东北农学院。同年
11月,根据高教部和农林部决定,在东北农学院森林系的基础上成立东北林学
院,但暂与东北农学院合校办学。从此时起,学院聘请一批苏联专家来校担任
顾问及从事教学工作,开办研究生班,为全国农业院校培养师资。在苏联专家
指导下,学院开始全面开展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进行教学改革活动。
1953年,学院由隶属东北人民政府改由国家高等教育部主管。同年8月,北
京农机学院农学系师生转来东北农学院。
1955年11月,高等教育部在学院召开全国农林院校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交
流会,学院介绍了教学工作经验,并举办了教学经验展览会。
1956年,高等教育部决定学院的农学、畜牧等专业学制由四年改为四年七
个月,兽医、农机等专业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并新增设了土地整理专业,置
于农学系内。
1957年,农学院共设有农学、畜牧兽医、农机和土地规划4个系5个专业。
在校本科生2 261人,研究生57人;各类毕业生已超过3 000人。教职工有754
人,其中教师348人;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20人,讲师94人,助教228
人。
1958年,学院下放归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主管,同时开展“教育大革命”。
在贯彻农业部“全校办场,以场养校”的指示中,因劳动过多,致使教学质量
下降。
1959—1960年,在“大跃进”影响下,学院先后开设了果树蔬菜、植物保
护、土壤农化、农田水利、畜产品加工、动物生化、农业电气化、数理力学、无
线电、农业生物、农业物理、农业经济等16个新专业,使专业骤增至21个。此
外,还举办了黑龙江农业广播大学、农业技术单科函授大学、半农半读的农业
技术学校以及一大批师资训练班、干部训练班。
1961—1966年初,学院贯彻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
“高教60条”,调整了科系和专业设置,保留了农学、农机、畜牧、兽医4个系
10个专业。1965年全院在校生为2 809人,已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及大专生5
867人。教职工为1 840人,其中教师457人,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33人,
讲师179人,教员5人,助教234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学院被迫搬迁到汤原县
香兰农场,原校舍和实验农场被占,仪器设备损失殆尽,8年没有正式招生。
1974年,学院又迁至阿城县阿城畜牧场建校。除逐步恢复一些原有专业外,
在农机系又增设拖拉机修理与零配件制造、农业电气化2个专业,学制三年。此
后共招收3届工农兵学员1 218人。
1976年,学院在“学朝农”活动中,又“一分为三”,部分教师、干部被迁
至绥化和嫩江农村另办2个农学分院。
1978年,被调到绥化、嫩江的教师、干部重返学校。同时,恢复招收研究
生。
1979年,学院迁回哈尔滨市,在香坊区公滨路重新建校,在11个专业中招
收了四年制的本科生。新校未建成前,暂借省农业干部学校部分校舍先行开学。
1981--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有5个学科获得博士学位
授予权,18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制均为三年。
截至1985年,东北农学院共设6个系,16个专业。即农学系设农学、植物
保护、土壤农化、农业教育4个专业;园艺系设蔬菜、果树2个专业;畜牧系
设畜牧专业;兽医系设兽医专业;农业工程系设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设计与
制造、农业电气化、农田水利、土地利用与规划、农畜产品加工和乳产品加工
7个专业;农经系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制为兽医专业五年,其他专业四年。
在校本科生1 513人,研究生201人。教职员工1 466人,其中教师617人,包
括教授24人,副教授114人,讲师232人,教员8人,助教239人。学院购进
1 600万元教学和科研设备,计7 929台件,并建有实验室66个。藏书61万余
册。新校址占地1 137亩,已交付使用校舍建筑面积134 945平方米。建院37年,
共培养本科生8 887人,研究生273人,专科生1 035人,函授生236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省属高等农垦学校,由省农场总局主管,主要任
务是为黑龙江省垦区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为全国农
垦系统国营农(牧)场培训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学校创建于1958年8月1日,农垦部部长王震兼任校长。建校初期,只设
国营农场管理系管理专业,学制四年。
1959年夏,学校划归农垦部直接主管,增设农学、农业生产机械化、畜牧
等3个系3个专业。除农机专业学制为五年外,其他专业为四年。1960年,学
校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相继增设了中国语文系和政治教育专科,还增设了
兽医和蔬菜经济作物等专业,全校增至8个专业。除政治教育专科学制为二年
外,其他专业均为四年。在校生猛增到1 564人,成为规模最大、专业最多的一
个年度。
1961--1966年,学校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和“高教60条”,根据师资、设备和校舍等办学条件,压缩了学校规模,调整、
撤销与合并了一些专业,确定集中力量办好农学、农机化、畜牧兽医3个专业。
至1966年春,在校生为654人,教职工为416人,其中教师23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71年3月,学校被撤销。
197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校,并改为“黑龙江建设兵团农垦大
学”,由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管理。设农学专业,学制二年;畜牧兽医专业和
农业生产机构化专业,学制三年。
1975年,学校增设兽医专业,学制为二年。各专业主要招收生产建设兵团
青年和下乡知识青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后,学校除原有农学、农业生产机械化、
畜牧、兽医4个专业外,又增设了国营农场经济系财务与会计专业。1978年增
设了农业生产电子自动化专业,1981年增设了国营农场经济管理干部专修科。
学制为本科四年,专修科二年,并开始招收新生。
1978年10月,校名恢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改由黑龙江省农场总局主
管。
1979年,开始在农学、农业生产机械化、兽医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学
制二年。
从1983年起,学校实行多层次、多种类、多种形式办学,又增设了英语师
范专科和财务会计函授专科,并接受建三江农场管理局的委托,设了农学、农
机专科,每年为该局培养大专生50名,打开了人才直接通往边远地区各农场的
道路。
截至1985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设有4个系,8个专业,1个基础部,1
个函授部。其中国营农场经济系设财务与会计专业和国营农场经济管理干部专
修科;农学系设农学专业和农学专科;农机系设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生产电
子自动化专业和农机干部专修班;畜牧兽医系设畜牧专业和兽医专业;基础部
设英语师范专科;函授部设财务与会计专科。学制本科四年,专科二年。在校
本专科生共1 440人,研究生4人,另有函授生772人。教职工807人,其中教
师有363人,包括副教授17人,讲师91人,教员6人,助教249人。学校建
有中心实验室和各专业实验室43个。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2
400亩,校舍建筑面积48 661平方米,并建有实验农场、农机修配厂、印刷厂、
砖瓦厂、粮油加工厂、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食用菌厂、奶粉厂以及生活
服务设施等,共有职工685人。另附设中小学、托儿所、医院等,有职工279人。
实验农场有耕地3万亩,山林1.6万亩,下设农业生产队4个,‘畜牧、林业生
产队各1个。建校27年,共培养研究生6人,本科生4 492人,专科生221人,
培训各类技术骨干5 000多人。
东北林业大学(原东北林学院) 是林业部直属重点高等林业院校,是一
所以林为主、理工结合、文理结合的综合性林业大学。
学院成立于1952年7月,是在全国院系调整中,以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和浙
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同时将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森林科并入而建立的。
建院初期因校舍等原因,暂与东北农学院统一领导,统一机构,教学和实验统
筹安排。当时全院设2个系4个专业,即林学系设造林和森林经营2个专业;森
林工业系设森林土木和木材工业2个专业。学制四年。附设林业机械专修科
(中专)和林业科学研究所。在校生有305人;教师有65人,其中教授4人,副
教授7人,讲师9人,助教45人。
1953年,林学系将造林与森林经营专业合并改为林业专业,森林工业系的
森林土木专业改为森林采伐及运输机械化专业,木材加工专业改为木材机械加
工专业。同年9月,林业机械专修科改称东北林学院附设森林工业学校。
1954年2月,成立森林工业研究班。
1955年,聘请苏联林业经济专家到校,同时成立林业经济研究班,由苏联
专家直接讲课,培养二年制的研究生。至此,全院在校生共有763人;教职工
286人,其中教师127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30人,助教85人。
1956年5月1日,教育部和林业部联合通知,决定东北林学院独立建校,并
划归林业部主管。
独立建校时,仅有林学和森林工业2个系设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土木和
木材加工4个专业。
1957年4月,增加木材加工工业系,设木材加工专业;森林工业系改为森
林采伐运输工业系,增设水运专业;林学系重设林业专业。全校共设4个系7个
专业,学制改为五年。
1958年,全院进行“教育大革命”,师生参加“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劳
动,同时组织大批师生分赴帽儿山、凉水等地,建设原始红松林、天然次生林
教学基地。
1959年3月,学院总结“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纠正了政治活动和生
产劳动过多的偏向。
1960年,在“反右倾”和“大跃进”的形势下,学院增设林业生物物理、林
业生物化学控制、木材纤维、有机合成、数理力学等8个新专业,成立林产化
学系、数理力学系,使全院达到6个系23个专业,并在带岭成立分院。
1961年,学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高教60条”,纠
正了偏差,调整了专业。原有23个专业,经合并或撤销,保留11个专业,停
办了分院。
到1965年,经进一步调整,全院共设林学、森林采伐运输工业、木材利用、
林区道路工程、林业机械5个系12个专业。学制为四年至五年。独立建院以后,
共培养本科生3 180人,研究生74人,专科生253人。1965年在校生共2 598
人,教职工1 215人,其中教师535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6人,讲师156
人,教员6人,助教30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遭到严重破坏,并迁往带岭林区,由林业部下放
归黑龙江省主管,7年没有正式招生。
1973年6月,学院回哈尔滨市办学。至1976年,设林学、森林保护和野生
动物繁殖与利用3个系,学制三年,共招收4期工农兵学员1 601人入学。
1977年,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制度,招生610人。恢复和增设了一些系和专
业,并于1980年成立师范部,恢复函授招生,成立了夜大学。
从1978年起,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1983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
全院有3个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5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
硕士研究生,学制均为三年。
1985年8月,经林业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至此,全校共有
7系2部22个专业,即林学系设林业、森林病虫害防治、园林、森林调查规划
4个专业;野生动物系设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森林采伐运输机械化系设森
林采伐运输机械化专业;林产工业系设木材机械加工、林产化工2个专业;林
产经济系设林业经济管理、林业财务会计2个专业;土木建筑系设林区道路桥
梁工程专业;林业机械系设林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木工机械设计与制造、森工
电气自动化、林业机械运用与修理4个专业;师范部设数学、物理、化学、生
物、英语5个专业;社会科学部设政治教育和林业政法2个专业。各系(部)所
设专业的本科为四年,专科或干部专修科为二年。全校共有在校本科生2 698
人,专科生438人,研究生190人(其中博士生5人),函授生880人,夜大本
科生188人。教职工队伍人数迅速增长。全校共有教职工2 119人,其中教师790
人,包括教授7人,副教授109人,讲师339人,教员45人,助教290人。建
校33年,共培养了本科生9 892人,研究生104人,外国留学生70人,专科生
44人。本、专科毕业生占全国林业院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的20%;研究生占
全国培养的林科研究生的48%。学校基本建设发展较快,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
校建立了73个实验室,购置各种机电设备993台,仪器仪表7 017台,视听设
备499台。设有机械厂和木材加工厂,机床设备130多台;有3个实验林场,总
面积为32 550余公顷。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全校占地面积675亩多,校部校
舍建筑达199 14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