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科院校
黑龙江省的医科院校共有5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由省教育委员会主
管;专科学校2所,由省卫生厅主管。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1949年4月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决定,在原中国医
科大学(初名东北军医大学)龙井第一分校和哈尔滨市第二分校合并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建校初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主管。设基础医学院、内科学
院、外科学院、妇儿学院、俄文医学系,有外科、内科、五官科、儿科、俄文
医学5个专科,学制分为一年、二年、三年3种。当时在校生共有1 359人。1950
年2月从军队系统集体转业,划归卫生部主管。
1952年和1955年,高等医药院校进行两次院系和专业调整后,哈尔滨医科
大学撤销4院1系和专科的建制,招生、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1954年,学校
设医疗系医疗专业,学制五年。在医疗系中增设医学俄文专业,学制四年。1955
年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专业并入该校,增设公共卫生专业本科,学制
四年;同时另设卫生专修科,学制三年。1954年,各专业在校学生总数为1 622
人,至1957年发展到2 430人。1956年9月,学校曾更名为哈尔滨医学院。至
1957年共毕业本科学生1 112人,专修科学生48人。全校教职工共有903人,
其中教师294人,教师中含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讲师95人,助教174人。
1958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划归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主管。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全省医科院
校开展了“教育大革命”。
从1958年至1960年,全省高等医科院校由1957年的1所,一跃而增至5
所。除哈尔滨医科大学恢复原校名外,新建了4所。其中:1958年5月,以黑
龙江省佳木斯医士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佳木斯医学院,设置医疗系医疗专业。学
制本科五年,专科三年。当年招收本科生37人,专科生103人。全院教职工102
人(不含附属医院),基础部教师80人。同年,以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为基础,建立了牡丹江医学院,设医疗专业。学制本科五年,专科二年。1959
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把黑龙江省中医学校、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一卫生学校4个单位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卫
生干部进修学院。同年秋,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以黑龙江中医学院名义招收第
一批中医本科6年制新生98人。9月13日,黑龙江中医学院正式开学。1960年,
又以齐齐哈尔医士学校为基础,成立了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
1961—1963年,按照中央提出的定发展规模、定学制、定专业、定人员编
制的“四定”要求,全省5所医科院校经调整减为3所,保留了哈尔滨医科大
学、黑龙江中医学院和佳木斯医学院,共设有医学、卫生学、中医学等6个专
业,学制除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为六年,其余两所院校医疗专业均为五
年。牡丹江医学院和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仍改为卫生学校和医士学校。
1963年,黑龙江中医学院搬迁到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的附属医院内,同
时选调了一批著名老中医来院任教。
196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在校生共有1 993人,教职工1 423人。教职工中
有教师404人,含教授7人,副教授36人,讲师124人,助教237人。黑龙江
中医学院在校本科生有378人,另有西学中班学员234人,中医进修生133人。
教职工共有170人,其中教师70人。佳木斯医学院在校生有455人,教职工265
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教师9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3所医科院校都遭受严重破坏,教师、干部倍受
摧残和迫害。哈尔滨医科大学六年没有招生,黑龙江中医学院和佳木斯医学院
四年没有招生。1970年,黑龙江中医学院还一度被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改为中
医系,招收学员100人。佳木斯医学院招收了“社来社去教育革命试点班”。学
制均为三年。
1971年,黑龙江中医学院恢复独立设校,1并由东香坊迁到南岗区学府路原
黑龙江工学院校址。
1972年,3所医科院校都开始正式招收工农兵学员入学,学制均为三年。与
此同时,黑龙江中医学院成立了中药系,佳木斯医学院恢复了医疗专业,1974
年,佳木斯医学院又增设了口腔专业,学制三年。
1975年,黑龙江中医学院搬迁到动力区和平路原东北农学院院址。
1976年,佳木斯医学院增设了药学系,设2个专业,学制三年。至此,3所
医学院校“文化大革命”中共招收4—6期工农兵学员5 266人,培训医药卫生
人员6 000余人。在校生共有4 077人。校本部教职工共有1 846人,其中专任
教师有785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制度以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和黑龙
江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学制改为五年,中药学系学制改为四年。佳木斯医学院医
疗专业与口腔专业恢复五年制,药学与化学制药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医学专科
为三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发
展。高等医学院校由1976年的3所增加到5所。新建的两所院校是:1978年12
月在牡丹江卫生学校基础上建立的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和在齐齐哈尔医士学校
基础上建立的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与此同时,原有院校也扩大了办学规模。
哈尔滨医科大学从本年起恢复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从1979年起,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开始招收神经精神和妇幼2个专业的
专科生。
198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由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之一。佳木斯医学
院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1981—198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有43个学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有
23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还有4个学科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
均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黑龙江中医学院有11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中
医妇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制均为三年。同时,增设了针灸系。佳木斯医
学院有7个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与此同时,哈尔滨医科大学
夜大学恢复招生,设有医学、卫生等6个专业,学制六年,护理专业学制四年。
黑龙江中医学院成立了夜大学和中医函授大学。夜大学设中医、中药等4个专
业,招收中医专业五年制学生41人;中医函授大学,招收函授生312人。
截至1985年,全省5所医科院校从本省和国家所需医药专门人才的实际出
发,调整和增设了新专业,共设有18个专业。如哈尔滨医科大学1978年以后,
为适应医学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先后增设了口腔、俄文医学、日文医学、生
物医学工程与仪器、卫生检验、食品与营养卫生、护理、卫生管理等8个新专
业,学制本科一般为五年,俄文医学和日文医学专业为六年。黑龙江中医学院
为发挥优势,办出特色,1983年也新增设针灸、骨伤科2个专业,学制本科为
五年。各院校还办有专科(学制二年)、研究生班(学制三年)、函授和夜大班
(学制三年至六年)。5所院校中有一批学科专业被确定为省内和国内的医师进
修教育基地和卫生干部培训中心,仅哈尔滨医科大学就有68个学科专业被确定
为黑龙江省的医师进修教育基地。其中地方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生物和遗
传学、生理学、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校卫
生学、环境医学、血液病学、眼科学、耳鼻喉学等11个学科由卫生部确定为全
国进修教育基地,以培训高等医学院校师资。教育部决定生物和遗传学、生理
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全国高等学校培训师资的基地。卫生系由卫生部确定
为全国卫生干部培训中心,为全国培训卫生管理与卫生经济方面的管理人才。学
校每年接受400人左右的教师和医师进修。黑龙江中医学院设有在职干部培训
部,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中系统培训了西医师700余人,还分别举办了中医、
中药、针灸、骨伤、《金匮》、《伤寒》等各类进修班、师资班,来自本省以及全
国各地的1 000余名中医药工作者与教学人员,得到培训提高。5院校各专业本
专科在校生共有6 672人,研究生385人,其中包括博士研究生8人。还有在校
夜大生1 384人,函授生675人。教职工共有3 963人,其中教师1 267人,包
括教授25人,副教授204人,讲师419人,教员78人,助教541人。教学、医
疗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和补充,总值共达137 462万元。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教
学、医疗仪器设备总值达2 313万元。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年以后,由省文教
办每年拨给学校仪器设备费15万至30万元,也购置了一批现代化医疗科研设
备,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有18件,显微镜由150台增加到450台。5院校为临
床教学实习服务的附属医院共有9所,总床位数为4 720张。其中,哈尔滨医科
大学设附属医院3所,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为综合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肿瘤
专科医院。3所附属医院总床位数为2 026张,年门诊人次为120万人次,年入
院病人为3.2万人次;附属医院的医疗科室设置大体与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
应。5所院校共占地1 54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295 830平方米。图书馆共藏
书73万册。从建校开始到1985年,共培养毕业生21 185人,其中有本科生
18 594人,专科生2 457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