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第四章 教 学

  一、清末时期   黑龙江法政学堂设置了人伦道德、政治学、政治史、政治地理、世界近世 史、经济学原论、经济学银行货币、经济政策、财政学、统计学、日文日语、法 学通论、比较宪法及宪法大纲、刑法、民法、大清律、法院编制法、行政法、国 际公法、国际私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史、练习审判 等课程。   省城齐齐哈尔优级师范选科根据《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程》,预科设置 伦理、国文、数学、地理、历史、理化、博物、体操、图画、英文等课程;本 科的通习课设伦理(包括伦理学史、东西洋伦理学)、教育(包括教育学、学校 制度及管理法、管理法教授法)、心理学、论理学、英文、日文、体操(普通体 操、兵式体操);主课课程,博物科有7门,数学科有5门,理化科有6门,历 史科有4门。   二、民国时期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设公共课和专业课。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机 电工程系共开设48门课程。其中,公共课有中文、解析几何、画法几何、制图、 微分、积分学、物理、化学、理论力学、计算学与会计等10门,专业课属电气 类的有12门,机械类有18门,建筑类有6门,企业管理类有2门。建筑工程 系的课程设置与机电工程系基本相同。   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开设21门课程。其中,公共课有国文、化学、外国语、 体育等;医学课有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医化学、卫生学、微生物学、病 理学、药物学、内科学、外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产科学、妇人科学。精 神病学、小儿科学、法医学等。   东北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共有28门。其中,公共课有国文、俄文、数学、 应用物理学、航政法规、造船学大意、中俄边情、救急医术、体育(兵式体 操)、军事学等10门;专业课轮机科主要设6门,驾驶科主要设8门,领航班 主要设4门。此外,各科还加习英文、日文、游泳和武术等课程。   东省特别区师范专科学校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论理学、政 治经济学、法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日文、俄文等课程。   三、东北沦陷时期   根据伪满政权颁布的《大学令》和《大学规程》,高等学校也分设共同课和 专业课。共同课有国民道德(1937年以后为“建国精神”)、国语(满语、日 语)、外国语(英语、俄语、德语)、体育、军事教练等。其中,国民道德、国 语(满语、日语)为每学期的必修课列入各类院校课程之首。1942年实行“战 时体制”后,“勤劳奉仕”也列为必修课。专业课以基础课和实践课为主,所设 课程的程度仅相当于日本国内专科学校的水平。   这一时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土木、铁路建筑、电工、机械、应用化学、采 矿冶金6个学科的课程设置,分别规定共开设25—47门课程。其中,共同课有 国民道德、军事教练、体育、国语(满语、日语)、外国语(英语、俄语)、数 学、物理学及实验、化学等8门;专业课中,土木学科有27门,铁路建筑学科 有16门,电工学科有21门,机械学科有28门,应用化学学科有26门,采矿 冶金学科有38门。   当时,伪国立大学哈尔滨学院的课程设置共有20门。其中,共同课有国民 道德、历史(日本史、满蒙史)、俄语(会话、文法、俄文日译、日文俄译)、军 事教练、武道训练等5门;专业课,属俄罗斯方面的有7门,属哲学、法律学、 经济学、商业学方面的有8门。   四、解放战争时期   黑龙江地区高等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近代史、“九一八”以来的中国、解放区建设(政权建 设、农业建设)、时事政策(土地政策、工商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司法政 策)、孙中山与三民主义、国共问题、中苏问题、美苏问题、世界政治、国际主 义与民族主义等。专业课较少。如哈尔滨外国语学校集中开设俄语,中国医科 大学则以开设战伤外科为主。   1949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高等教育现状与 今后的方针计划》的报告中,提出“今后高等教育的提高必须学习苏联”,“决 定哈尔滨工大一切制度均采用苏联高等学校的制度,本科教学计划及课程亦全 部按苏联高等学校决定,并全部采用苏联高等学校之课本”。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根据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 进经验,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方针,黑龙江地区的高等学校都开始 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参照苏联高等学校的模式制订各自的教学计划和设置 课程门类,并安排课时。   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和专业调整。1953年至1954 年,高等教育部制订和颁发了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科等高等学校各 类专业的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对设置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 专业(技术)课4大类课程及其学时分配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全省高等学校从 1954年9月新学年开始,都执行了高等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由于 这个教学计划都是参照苏联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而制订的,结合中国实际不够,在 执行过程中较普遍地遇到了一个课程门数和内容过多,总学时和周学时偏高,学 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五年制本科共 开设36门课程,总学时达到4489学时,周学时30学时;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 四年制本科共开设30门课程,总学时达3700学时以上,周学时33学时。为此, 从1955年至1957年,全省高等院校又按照高等教育部提出的“学少一点,学 好一点”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多次修订和调整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精简、 合并了一些次要课程,适当压缩了总学时和周学时,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有一定缓解。   从1958年9月起,高校教学计划增加了政治课、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内 容和时间;生产劳动从无到有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并增加大量 时间;军事体育,包括民兵训练被列入课表,增加了时数;学生的科学研究活 动也占用了很多时间;对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作了合并、压缩,减少了门数和 时数;寒暑假时间大大减少。各院校每一学年的假期、生产劳动和教学的时间 比例,基本上都按1:2:9或1:3:8安排。   哈尔滨医科大学在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中,对原教学计划 先后进行了4次修订。按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学生每学年在校时间由36周增加 到44周;周学时由29学时增加到44学时;总学时由4 297学时增加到8 291学 时。其中,政治教育由原来的324学时增加到1 792学时,增加4.5倍,占总学 时的21.64%;生产劳动从无到有,增加1 792学时,占总学时的21.64%;业 务课由原来的3 877学时增加到3 993学时,占总学时的48.22%;体育课由原 来的96学时增加到704学时,占总学时的8.5%。在所增加的课时中,政治教 育把时事学习和社团活动,体育课把体育锻炼和民兵训练均列入教学计划。业 务课总学时虽有所增加,但所占的比例却明显减少。其中,除新增设的中医、中 药课程和预防医学课的学时外,对原来的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实行 “一条龙”教学,把原来的32门合并为16门课程。1960年,还把医学基础课13 门合并为7门。其他院校的情况也相类似。   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 案)》(即高教60条)下达,全省各高等学校重新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其 主要特点是:明确了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按照“一主二从三结合”(即教学为 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为辅,实行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原 则,以1:2:9的比例安排寒暑假、生产劳动和教学的时间;恢复和加强了基 础理论课的教学,保证了各类课程的时数。   黑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修订后,在总学程260周 中,除寒暑假35周外,共有225周。其中,教学157周左右,约占70%;生产 劳动43周,约占18%;科学研究25周左右,约占12%。共设课程20多门,教 学总时数为3 000学时左右。各类课程时数比例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 占17%左右,专业课占63%左右,其它课占20%左右。周学时按48学时计算, 上课总时数(包括讲授、讨论或习作)和学生自习总时数的比例为1 t 1.7。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轧钢机械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修订后,总学程256 周,除寒暑假28周外,共有228周。其中,教学143周,占62.7%;生产实习 和毕业实习8周,毕业设计及答辩18周,占11.4%;生产劳动40周左右,占 17.5%}学生科学研究5—6周,占2.6%;入学、毕业教育及鉴定8周,机动 5周,共占5.7%。共设课程32门(其中加选课4门),教学总时数为3 196学 时,周学时平均25学时。其中,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占10%左右,基础 课、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包括专门化和选修课)占90%。课内教学和课外自 习时间的比例为1:1:6。   1964年,全省高等学校传达贯彻了毛泽东主席的《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1965年又传达贯彻了毛泽东主席的《七·三指示》(指对北京师范学院学生反映 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批示)。根据这些指示精神,全省高等学校又对各自的教学 计划作了调整。主要是把“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组织学生参加农 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下连队当兵等列入教学计划,并进一步增加了生产劳动 的时间。对于教学,则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减、合并了一些课程门数,压 缩了总学时和周学时。如东北农学院各专业均安排学生轮流到农村参加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半年,下连当兵8周。生产劳动由原来的15周增加到40周,教学 实习和生产实习由22周左右增加到40周,业务课则由原来的32—33门,精减、 合并为22—26门,总学时由3 600学时减到2 020—2 200学时。   哈尔滨师范学院的教学计划调整后,文科安排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52周,下连当兵8周,参加生产劳动9周;理科安排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26周,下连当兵8周,参加生产劳动10周。各专业均精减、合并了一些课 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精减了逻辑学,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合 并为1门,中国现代文选和习作课也合并为1门。数学专业砍去理论力学、微 分几何、微分方程3门必修课和概率论、数理方程、泛函分析3门选修课,减 少了教学时数。   “文化大革命”期间,从1970年3月开始,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 佳木斯医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等院校,招收了2年制工农兵学员“教育革命 试点班”,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方案规定:要以毛泽东思想为必修课,阶级斗 争为主课,生产劳动为基础课,以“三大革命实践”(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 学实验的实践活动)为课堂,打破“三中心”(即以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 为中心),实行“开门办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以在实践中学习为主;在 上与下关系上,以下为主;在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上,以分散为主。全部教学必 须有1/3以上的时间在工厂、矿区、农村、部队、商店进行。   1972年3月,全省大多数高等院校均招收了三年制的工农兵学员,并根据 全国综合大学和外语院校教育革命座谈会精神,在批判林彪“左”的思想流毒 的基础上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新计划强调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功训练,并 按照“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全面安排了时间比例。如哈尔滨建筑工 程学院规定,在三年153周的学程中,学文(Up文化科学知识)98.5周,占64%; 学工27.5周,学农4周,学军5周,机动5周(主要用于政治运动),共占28%; 寒暑假13周,占8%。哈尔滨医科大学规定,在三年的学程中,基础课教学为 1年,临床课教学为2年。其中,“开门办学”时数不得少于总学时的1/3。在 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上,基础课为1:1,临床课为1;2。课程安排分为4类:政 治课,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学时占15%;军体课,以 战备教育为主,学时占5%;劳动课,即学工、学农和参加战备及病房劳动,学 时占10%;临床专业课占70%。   1973年7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辽宁省高考中一个交白卷的“英雄”,攻 击高等学校进行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同年10月,又在全国理工 科教育革命座谈会上声称在教育战线出现了种种“回潮”、“复辟”现象,强调 “要进行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斗争”。据此,全省高等学校均开展了以阶级斗争 为纲,批判“智育第一”和反“回潮”、反“复辟”的活动,新的教学计划再次 被打乱。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大破“老三段”,火烧“三层楼”(指按基 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序设置课程及组织教学工作)。文科代之以“以社 会为工厂”,实行“战斗任务带教学”;理工科代之以“以典型产品带教学”、 “典型工程带教学”。   1974年,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1975年又大搞“学朝农”(学习朝 阳农学院经验)活动。全省高等学校均开展了“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和 “三上三下”、“彻底改革旧的学校体制和教学体系”活动。黑龙江大学汉语言文 学专业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坚持“以社会为工厂”、“以战斗任务带教学”, 开展了“批儒研法”、“评《红楼梦》”、“评《水浒》”活动,并组织许多小分队 进行“孔庙调查”,到工厂、矿区、报社、电台、商店、农村等地实行“开门办 学”,宣传“儒法斗争史”,批判“孔孟之道”,研究“法家著作”,撰写大批判 文章,从中学习古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和文选、习作等课程。东北农 学院农学专业在“学朝农”活动中大搞“开门办学”,按照农时季节实行“三上 三下”,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代替教学。同时大砍所谓“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 程,如取消果树、蔬菜、畜牧、数学、物理等课程,只学习化学、气象、植物 生理、土壤肥料、农机、病虫害防治、农田基本建设、作物栽培、遣传学、育 种及良种繁育、农业科学实验方法等实用知识,课时也很少,基础理论教学受 到严重削弱。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高等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1977 年10月,全国恢复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 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在深入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的 基础上,实现了学校工作重点的转移,重新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学校工作。同 时,根据《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教育部以及中央有 关部委颁发的参考性教学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重新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 划。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贯彻了以教学为主的原则,重新全面地安排了教学、生产劳动和寒暑 假的时间。全省高等院校的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在总学程204周中,理论教 学安排122—139周,占总周数的60%以上。生产劳动一般减少到4周左右。寒 暑假时间有了增加,少者26周,多者40周。   (二)重视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开设了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增 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加强了基础理论课教学,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一 般均达到3;1—7:3。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突出了主干课程。   (三)正确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加强了实 验、实习、社会调查、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 环节,合理地安排了二者的时间比例。在理论教学与实验的时间比例上,工科 为1:1.2—1:1.5,医科为1:1.3。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 设计与理论教学的时间比例上,前者工科占16.9%,农科占17.4%,林科占 32.8%,医科占28%,师范科占12.3%。   (四)贯彻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及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当精简了必修课, 增设了新兴科学、应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选修课和任选课。各高等 院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大体都在5 t 1以上。   (五)适当控制了总学时和周学时,增加了学生自习时间,注意减轻学生的 学习负担。各高等院校的总学时都在2 500—3 200之间,周学时为17—27学时。 课内外教学活动时间,一般都在每周48学时以内,授课和学生自习时间比例为 1:1—1:2.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