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大纲和教材
一、清末时期
黑龙江法政学堂和优级师范选科没有教学大纲和统一教材。人伦道德、国
文、历史和大清律等,一般均选用国内出版书籍或自行编纂的教材,其他课程
则选用或择译日本等国外专业用书或由教师自编讲义。
二、民国时期
黑龙江地区高等学校均无固定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学专门学
校、东省特别区师范专科学校等的中文课选用国内大学的教材或由教师编写讲
义;日文、俄文课均选用日本、苏联课本作为教材;其他课程则择译或选用国
内外大专院校教科书或由教师自编讲义。
三、东北沦陷时期
黑龙江地区高等学校的多数课程没有教科书,只由教师编写讲义讲授,学
生记笔记或到图书馆借阅日文参考书作为自学辅助材料;少数专业课则以El文
版书籍作为基本教材。
四、解放战争时期
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行政学院等院校的政治教育课,均以马列
主义、毛泽东著作作为主要教材,同时也选用中共中央文件(如土地法大纲)等
和报刊的社论、时事政策文章作为学习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等院校的专业课,多数由教师选译苏联、日本、英、美
等国家有关的参考书或根据国内大学的旧教材编写讲义讲授。哈尔滨外国语学
校则使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俄文大队时期编印的俄语课本或参考苏联教材自编
讲义讲授。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黑龙江地区高等学校开始有领导、有计划地编订
教学大纲和进行教材建设。此项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到1957年,主要是借用苏联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部
分地开始自编教学大纲和教材。
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
革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黑龙江地区高等学校开始大量翻译和引进苏联的教
学大纲和教科书;同时也着手编译一部分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建国初在全
面引进苏联高等工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同时,也引进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
材。教材引进的方式:一是直接引进正式出版的苏联教科书;二是由教师翻译
苏联原版教材;三是由教师参考苏联教材编写讲义。哈尔滨医科大学从1950年
开始引进苏联医学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还从编译苏联教材入手,大量
补充更新教学内容。至1951年秋,全校医疗预科和本科基础课、临床课共21门
主辅课(社会人文课除外)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苏联医学思想和成果。其中,医
疗预科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基本上都是以苏联医学院校最新教材为蓝本。基
础课的生理学,则按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行改编;药理学除增添了
苏联的药物疗法外,着重吸收了药物治疗原理有关内容;组织胚胎学和微生物
学则分别吸收了列别新斯卡雅关于细胞形成和起源的学说及遗传学上的米丘林
学说与免疫学原理等。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和专业调整后,黑龙江地区高等学校在翻译和引
进苏联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同时,进一步把翻译和引进苏联高等学
校的教材作为重点。根据高等教育部的通知和《关于翻译苏联高等学校教材的
暂行规定》,首先翻译了一二年级基础课的教材,后又逐步翻译了专业课和其他
课的教材。东北农学院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共翻译出苏联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
大纲140余种,为全校80%的课程提供了修订教学大纲的参考资料,并依此修
订了94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又参照苏联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内容改
革了旧教材。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一直把教材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至
1952年末,在翻译、借鉴苏联教材的基础上,共编写出俄语教材和工具书50余
种,在校内和全国发行900余万册。从1952年起,哈尔滨医科大学先后组织教
师翻译了生化学、诊断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37种苏联教
材和参考书。至1953年,全校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全部采用了苏联医科大学
的教材。
1954年至1956年,高等教育部先后审定和颁发了高等工科、农科、林科、
医科、师范、俄语等院校各类课程的全国统一教学大纲,同时确定在文科新教
材没有编译出以前,可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代替教材使用。1956年1月,高等教
育部制订出《高等学校教材编写暂行办法》,规定一般高等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
的教材由高等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编写条件不足的课程,可先编写一部分试
用教材。对于翻译和引进的苏联教学大纲和教材,则强调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
况灵活使用,提倡由我国教师自编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从此,黑龙江省高等
学校各类课程都开始执行部颁的统一教学大纲,同时也结合学校实际,在规定
的范围内进行了增删修订。没有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课程,仍然采用苏联的教
学大纲或自编试用大纲。在教材方面,除继续翻译和使用苏联教材外,也采用
了全国通用教材,有的还自编了一部分教材或讲义。
至1957年6月,根据高等教育部的通知,全省高等学校都从新学年起把全
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为参考性文件,修订和自编了一批教学大纲。同
时,根据1956年10月高等教育部制订的《关于组织交流高等学校教师编写讲
义的几项规定》,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外国
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所编写的讲义都参加了全国交流,各院校也逐步扩大
了使用全国交流教材、讲义和自编教材、讲义的比重。
第二阶段1958--1966年,全面地开展了自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工作。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高等学
校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应该在党委领导下采取党委、教师和学生
‘三结合’的方法,经过大鸣大放大争大辩,认真予以修订”。全省各高等学校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开展了群众性的对原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五查”(查观点、
查陈旧、查遗漏、查重复、查脱离实际)活动。批判了其中的所谓“封(封建
主义)、资(资产阶级)、修(修正主义)”和“大(内容多)、洋(外国的多)、
古(古代的多,厚古薄今)”偏向;同时,采取党委、教师和学生三结合的方法,
编写了各门课程的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专业把原有32门
课程合并为16门以后,都重新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中,生理解剖学与其
它课程合并后,编写出正常人体学的“四合一”教材,临床医学课程改编合并
为疾病学总论和分论两门课以后,也重编了教学大纲和教材。哈尔滨师范学院
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师生共同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124种,编写新教材30种。
其中,中文系师生编写了文艺理论、现代文学等新教材8种。但是由于受
“左”的思想影响,这些新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一般都过多地强调了革命性,
忽视了科学性,多数质量不高。
195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的教育部党组《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自编讲义问
题的意见》中指出:编写讲义主要是教师的责任,而不应放在学生身上,学生
的主要任务是学好规定的各种课程。据此,全省各高等学校纠正了由党委、教
师和学生“三结合”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做法。但少数学校由此受到启发,转
而采用党委、教师和专职人员“三结合”的方法编写一部分教学大纲和教材。黑
龙江商学院于1959年先后同上海文化用品采购站合编了文化用品商品学,同上
海百货采购供应站合编了百货商品学,同中国食品总公司合编了副食品商品学。
此外,还组织有关专业的教师编写了日用工业品商品学、食品商品学等。至1960
年,全院共编写出新教学大纲46种,新教材14种。采用这种“三结合”的方
法编写教材,虽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其中多数质量也不够高。
1959年全国开展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1959年至1961年全国国民
经济又遇到严重困难。这使统一组织编印全国通用教材和全省高等院校自编教
材受到严重影响,以致许多院校不少课程上课没有教材,不少教材不能及时发
到学生手中,许多讲义印刷也不清楚。1961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了高
等学校的教材问题,并作出《关于大、中、小学教材问题的决定》。《决定》指
出: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要分两步走,先解决有无,再逐步提高。要本着“未
立不破”的原则,采用“选、编、借”的办法解决教材问题。同年3月,教育
部又发出《关于解决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各科教材的具体
分工办法》,并组织有关业务部门及所属出版单位,进行了通用教材的选编、出
版工作。同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
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简称“文科教材会议”)。会议在总结建国
以后高等文科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手坷正过去工作中“左”的偏向,明
确了编写教材的指导方针和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革命性与科学性、文与道、理
论与实践、古与今、中与外等几个方面关系的原则,制订了文科课程迫切需要
的教材编选计划。从此,开始了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自力更生建设我国
文科教材的新阶段。会后,根据集中编写和分散编写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组
织全国中老年专家和优秀青年教师集中编写;另一方面也鼓励全国各院校分散
自行编写教材。教育部和有关部委还进一步抓紧了全国通用教材和各院校自编
教材的编审和出版工作。至1963年秋,全国高等学校文科85%以上的课程都有
了教材,理、工、农、医科90%的通用教材也能于新学年开学前发到学校,教
材质量一般都有较大提高。
根据上述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教材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原则和方法,
从1961年至1966年,全省各高等学校在各科教材建设中,纠正了“左”的思
想影响,克服了混乱现象,逐步改变了“教育大革命”中所编教材质量不高和
教材缺乏的状况:至1966年初,全省高等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
“选、借、编”的方法,即选用全国统编的通用教材,借用同类院校编写的教材
和自编一部分教材。特别是全省各院校的自编教材,不仅在数量上逐年增加,而
且在质量上有了显著提高。如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除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和外校教
材外,自编了讲义28种,占开课教材的85%}哈尔滨师范学院除采用统编教材
外,新编教材75种;黑龙江商学院也自编教材30余种;哈尔滨体育学院自编
教材10余种。这些自编教材的质量较“教育大革命”中采用”“三结合”的方
法编写的都有显著提高,多数都正式出版。
第三阶段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被迫中断。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全盘否定建
国以来高等学校的一切成果,也极力破坏教材编选机构,拆散教材编写队伍,全
国通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选、出版工作被迫中断。全省高等学校使用的教学
大纲和教材,只能由各院校自行其是,或对原有教材采取“砍、换、补、并”的
办法,或自拟自编教材或讲义。这些自编的教材或讲义,由于受左的思想和形
而上学、实用主义的影响,都存在着科学性、系统性差,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被严重削弱等问题。
第四阶段1977--1985年重新加强了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扩大了编选种
类,提高了质量。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高等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从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起,高等学校又重新开始了教学大纲和教材
的编选工作。根据1977年8月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出版工作座谈会
精神,根据国务院批转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出版工作若干问题的暂
行规定》,以及教育部、中央有关部委召开的高等学校文科、理科、工科、农科、
林科、医科、高等师范、财经、外语等各专业、学科教学大纲与教材编选会议
所修订的编审原则和编选规划的要求,全省各高等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均
采取“两步走”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
第一步,从1977年至1981年,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反革命集团破
坏教材建设,使高等学校严重缺乏教材的状况,主要解决了“有教材”的问题。
到1981年底,经过各院校重印或采用全国新编通用教材、校际交流和自编一批
教材或讲义,初步做到全省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程
都有了教材或讲义。
第二步,从1982年至1985年,着重抓了提高教材质量的问题:
(1)根据教育部和中央有关部委提出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集中审订的
原则及主编负责制的要求,很多院校接受委托,作为主编单位承担全国通用教
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任务。
(2)根据中央关于同一门课程,鼓励和允许编写具有不同特色、不同学术
流派、不同风格和不同改革试验的几种教材的要求,积极发动教师自编教学大
纲和教材。
(3)有选择地编译一些外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作为教材改革的
参考。
截至1985年,全省各高等学校均已修订和编写出一批质量较高的教学大纲
和教材;各院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共分为三种:(1)全国统编的教学大纲。
(2)兄弟院校编写的校际交流教学大纲。(3)自编的教学大纲。齐齐哈尔轻工
学院从1978年起曾在两次修订的基础上编写了本校的教学大纲。至1982年,全
院所开设的62门课程中,使用全国统编大纲的有32门,占开课门数的52%;使
用校际交流和自编大纲的有24门,占开课门数的38%;尚无教学大纲的有6
门,占开课门数的10%。部分院校在使用全国统编大纲和校际交流大纲时,还
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了修订。在编写和使用教材方面,很多院
校承担了全国通用教材的主编任务,自编教材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从1977年至
1984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主编35种通用教材,均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
版,其中包括承担教育部委托主编的材料力学、水力学等土建类教材;主审兄
弟院校编写的教材有15种;此外还有参编的教材40余种。东北农学院于1978
年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编教材工作,主编的教材有家畜饲养学、家畜诊
断学基础、兽医临床诊断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畜牧机械化、拖
拉机修理学、农机制造工艺学、农业生产机械化等13种,担任主编或参编的教
材有38种。至1981年,全院采用统编教材的约占教材总数的70%,自编教材
占30%。1985年,全院又编写了一批教材。学院为鼓励教师自编教材,1984年
还制订了《教材编审、出版、发行工作规定》和自编教材奖励办法。东北林学
院从1977年起编写了大批教材。在1982年全院使用的234种教材中,统编教
材11种,占5%;借用兄弟院校教材有107种,占45%;自编教材116种,占
50%。从1980年起由林业部委托学院主编的教材有29种,至1985年出版了森
林生态学、土壤学(下)、采伐机械、林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贮木场生产工
艺与设备、纤维板制造学、刨花板制造学、胶合板制造学、木材装卸与厂内运
输机械、营林机械化、森林采伐、林业索道等16种。黑龙江中医学院从1977年
起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有中医妇产科学、中国医学史;参加编写并已由国家出
版的教材,基础医学部有9部,中医系、附属医医院有9部,中药系有4部,针
灸系有3部,社会科学教研部有5部。哈尔滨师范大学在1981年使用的207种
教材中,除采用统编教材或协作教材外,自编并已由国家、省级出版社出版的
有30多种,另有同兄弟院校合编并已出版的教材有10种,被教育部推荐给高
等师范院校使用。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学院等院校还翻译了一批苏
联高等工业学校、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上述教学大纲和教材,不仅在种类数量上较“文化大革命”前有了显著增
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其主要特点是:(1)一般都努力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社会科学、自然
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规律。(2)较充分地考虑到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的情况变化,
注意了与新修订的中学课程的衔接。(3)重视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
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4)重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更新了内容,删除了其中烦琐陈旧的
部分。(5)贯彻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吸收了国外一些大学教材建设
中可资借鉴的内容。